以诗教之 润泽心灵——古诗词主题阅读初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2-10
/ 2

以诗教之 润泽心灵——古诗词主题阅读初探

杨芳

安徽省 安庆市 宿松县破凉镇中心小学,安徽 安庆 246500

古诗词不仅拥有语言文字之美,也有文化气息之味,更有铸造灵魂之力。诗词可以唤醒一个人内心柔软的部分,刹那间就可让你热泪盈眶。“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袍”。2020年伴随早春一同到来的还有一场举国上下同心协力的新冠病毒阻击战。在国人艰难的抗击疫情的日子里,邻国日本不仅送来了珍贵的抗疫物资,还送来了温暖雅致的中国诗句,此刻,诗词之美,美在善意,美在真诚。以诗词育人,以文化养心,让更多的学生热爱古诗词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所在。

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风化雨,以诗育心。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大幅度地增加了经典古诗词的篇幅。这也是大力弘扬传承中国优秀文化的一大教育改革举措,进而使学生们传统文化的训练和语文素养在一定程度上有了很大的提升。但与此同时,也相应提高了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难度。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叶嘉莹先生说,“诗词向来无关乎国计民生,却关乎人的心灵、品格和情趣”。在学生纯真的心田种下诗词的种子,让古诗词中的智慧、情怀、胸襟、美学以及积极的人生信念,伴随于孩子们的成长岁月。在每一个春天,都能感受到诗词这颗种子的勃勃生命力,完成《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高年级应达到的阅读量:“诵读优秀诗文6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引导孩子开展古诗词主题阅读活动,或许是一项不错的尝试。正如诗圣杜甫所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孩子通过古诗词主题阅读,走进温润灵透的诗词世界,春风化雨,以诗育心。

二、“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系统感受,言意兼得。

群文阅读是近几年来小学语文届兴起的一种阅读教学实践,它围绕一个主题进行单元整合,注重阅读的延伸,打通了课内外阅读的渠道。同理推出,古诗词主题阅读,就是在一个短时期内,针对一个主题,进行多首古诗词阅读,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时空、教学措施的整体突破,扩大阅读范围,更多更深层次感受古诗词独特的意境和文学魅力。从一首到一组,也就意味着教师传统的诗词教学“理解字词、了解诗意、体会情感”教学模式要发生很大的改变,不会再是按部就班地从字词的学习,到内容的理解、交流,然后到悟出诗词的情感……学习活动过程中,教师就要懂得合理的取舍,围绕主题目标,突出重难点,指导学生有方向的阅读,实现“教师主体”向“学生主体”的重心转移。

统编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主题是“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第3课《寒食》和《十五夜望月》分别描写了我国传统的寒食节和中秋节的习俗,《迢迢牵牛星》借牛郎织女的传说抒发了诗人的忧思。那么与传统节日和习俗有关的古诗还有哪些呢?从一个话题进行多元开发,以教材为蓝本,整合教材,适度拓展补充。阅读宋代王安石的《元日》,我们知道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春节有燃放爆竹、喝屠苏酒、挂桃符等习俗,感受到年节的欢乐气氛和浓厚的生活气息。唐代杜牧的《清明》则告诉我们清明节有扫墓、踏青、插柳等活动,借此来寄托对已故亲人的思念。类似以上相同内容主题组合文本的,还有送别诗、思乡诗、四季诗、田园诗、家国诗等等。也可以以同一作者、相同意象、相同情感等来组建文本,还可用同词牌名对比阅读的方式。
三、“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习得方法,形成能力。

一节课里阅读一组诗词,学习容量增大,学习任务加重。课堂上,阅读话题多了,教师话语多了,学生阅读的时间相对就少了。一组诗词包含的学习内容很多,在短短的40分钟内,学生不可能把每一首诗都能很深、很细、很透地深究细嚼。因此,只能选准一个或两个能力点来施教。比如,在六年级开展送别诗组阅读学习,从学生已学过的《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为基础入手,温故知新,在熟悉的诗句诵读、巧妙的情景创设中,了解到踏歌送别、极目远送都是古时文人之间的送别方式,从而明确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为“初步感知诗歌意象,体会多样送别方式所包含的诚挚的友情”。在师生酝酿的情感基调和对时代背景的进一步了解下,很自然的走进王之涣的《送别》、王维的《山中送别》、李白的《劳劳亭》的学习中。这样确定的学习目标,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在想象、交流、吟咏中体悟折柳饯别、饮酒泣别、日暮伤别等,种种方式,述说的都是“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无论怎么组建、整合,教材永远是教学的根本,只有用好教材,把学习方法悟透,才能让学生从“学会”转变为“会学”。比如,在田园诗组主题阅读活动中,《四时田园杂兴》就是我们“学会古诗阅读的方法,感受诗的意境美”的载体。课堂学习中,师生交流探讨、互动设疑,渐入佳境,总结出《四时田园杂兴》的学习方法:解诗题--知作者--读诗文(找景物)--明诗意--想画面--悟诗情--体写法。简单概括为一读二找三想四悟。接下来,就是孩子们运用这种方法,小组合作学习《乡村四月》《惠崇春江晚景》《夏日田园杂兴》三首古诗,可采用“我会美美的读诗”、“我找到了诗中描写的景物”、“我能描绘诗歌的画面”、“我会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等多种方式进行成果汇报。当然,适合的才是最好的。不管采用哪种教学策略,都必须时刻关注学生的生成和生长,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重在习得,形成能力。依据学生课堂学习过程与状态的评价,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节奏和内容,以学生的生成状态去生成课堂课程。

四、“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主题延伸,学以致用。

从一首到一组,但这“一组”,并不是学生所需到达的目的地,它只是充当了一座桥梁的角色,让学生通过这一座桥,触摸到古诗更多的脉搏,走进一个更加五彩缤纷的诗的世界,触类旁通地掌握更多的学诗方法,学生带着这些方法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走进对古诗词的思考和品味。比如,我们接收到日本捐赠物资箱上的“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这首出自唐代王昌龄的《送柴侍御》,“你我一路相连的青山共沐风雨,同顶一轮明月又何曾身处两地呢”。以诗词为纽带,表达各国之间的惺惺相惜、守望相助。投之以桃,报之以李。那么我们可否以同样的方式组织答谢呢?这样就把生活中古诗词主题阅读的接力棒交到孩子们的手中。“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南宋诗人陈刚中《阳关词》“若知四海皆兄弟,何处相逢非故人”,诗人以开阔的胸襟,指出五湖四海都是兄弟,世界人民一家亲。还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天台立本情无隔,一树花开两地芳”等等。任务阅读有时也会成为催发行动的驱动剂,让课堂阅读在孩子们的生活中持续发酵。随后教师可搭建平台,让学生在创编校园主题诗词报刊、举办主题诗词手抄报比赛、组织班级诗词答谢会等系列活动中,再次重温这段艰辛而又充满正能量的抗疫岁月,让古诗词独有的魅力和温暖,永留孩子们心间。

一首首,一组组,孩子们一点一点走进古诗词的世界,在大量的反复诵读直至背诵中,培养语感,陶冶情操,实现心灵与心灵的交流、人生与人生的叠加。阅读的路上,有诗相伴,这或许就是我们向往的诗意人生,正如德国诗人荷尔德林所说,“充满劳绩,但还诗意的栖居于大地之上”。愿你我、愿亲爱的孩子们,在经典古诗词的润泽中,逐一段温情的岁月,养一颗晶莹的诗心。

5fd1ae14e9479_html_57eb4da3ad53ef71.gif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