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下的古城保护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2-10
/ 2

城市更新下的古城保护研究

林珈彤

广州市睿合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摘 要:在我国,有许多承载着世界文明的古城。这些古城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文明存在,是我国历经时间洗礼发展形成的、装载着现代文明社会的历史遗存。大量古建筑、园林、桥梁等珍贵历史遗存隐于一些曾经存在着古城的城市之中,而这些文明以及流传下来的文物史记都是中国古老文明的见证,因此应与其他历史文物一视同仁,做好对其的保护工作。现阶段,我国经济的腾飞促进了城市发展的步伐,与此同时,伴随着城市发展催生的城市更新亦促使了城市的面貌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在城市更新的背景下做好古城保护措施,通过保留下来的古城,向全世界展现我国多元民族文化与深厚的文化背景,极具意义。综上所述,我们应清晰城市更新的基本理论,同时做好古城现状遗存情况的调查工作以及了解规划保护的基本意义,在城市更新大背景下做好古城保护工作。

关键词:城市更新;古城保护;群众参与

引言

分布于各个地域的古城各具当地的文化特色和内涵,作为综合性的历史文化载体,在城市更新发展的过程中做好对古城的保护发展规划是非常关键的。在做好古城保护工作的同时亦要适当利用现代技术,保证古城保护范围内居民的生活水平,在城市更新中做好古城保护与建设现代化都市的平衡。在全面提升城市先电话建设的同时对古城进行保护和优化更新,清晰古城保护的基本意义,全面调查古城现状概况,结合城市更新理论基础,提出有利措施,做好古城保护工作。

1古城更新的实际意义

截止至目前,我国已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已有122座之多,这些历史文化名城中由时光雕刻出的每个裂痕,都是这座城市起源和发展的历史凭证,同时亦是诉说城市发展进程的象形文字。深入挖掘古城的潜在价值、突出城市文化特色、建设富有文化底蕴的现代化都市,是城市提高竞争力的关键,而深厚的文化底蕴,更是这座城市的立城之本。古城更新除了在城市发展的层面上具有积极作用之外,对城市建设以及社会发展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改善古城保护范围内的居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和谐。以西安古城为例,作为全国乃至全世界闻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其位于市中心的古城遗迹中,一些老旧建筑长时间未得到统一的维护和修葺,旧建筑的更新多为自下而上,即由居民自发进行的,导致部分刻在建筑上的历史痕迹在装修或重建的过程中被抹走或摧毁;而有些居住在老旧建筑里经济条件较差的居民甚至无能力对建筑进行翻新,导致该部分居民的生活质量得不到保障。尽管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建设的脚步日益加快,大部分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日益提升,但部分居住于被列入古城保护范围的居民由于所在的老旧建筑日久失修,没有得到相关资金或其他自上而下的补助,导致破旧房屋逐渐变成有倒塌风险的危房,对居民的性命安全造成巨大隐患。其次,完善古城的基础设施建设。如聊城古区,由于古城区内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许多古街巷至今仍沿用旧式的地面露天沟渠,污水同时大量涌出的时候会导致污水于沟渠中溢出,长期淤积的污水极易滋生蚊虫及散发异味,严重影响街巷的卫生及市容市貌。由于缺乏市政管线管道的合理规划,居民区乱拉乱架线路的情况屡见不鲜,同时,消防设备如灭火筒等的设施未被完全普及,整个区域存在较大消防隐患。这些基础设施的滞后不仅严重影响城市的面貌,还严重威胁到了古城区域内居民的安全。聊城新建区规划建设于古城区东、北侧,二古城区的另一端——西侧、南侧似乎已逐渐被城市遗忘,一城之内两区发展建设水平相差甚大,这种情况不利于城市竞争力的提升,阻碍城市稳定快速发展。因此,必须通过古城的城市更新手段有效解决问题。

2城市更新理论

城市更新理论建立于中西方城市发展历史以及规划理论基础之上,通过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再结合地区的规划研究后提出的一种全新理论。城市更新认为从城市到建筑、整体到布局,应像生物体一样是有机关联且能够和谐共处的,因此城市建设必须建立在原有城市结构上,顺应原生的结构布局,遵循城市内在的基本秩序和建造规律。目前,有机更新理论现成为我国众多历史文化名城更新提升的理论基础。古城保护并不是消极保留现状,城市发展亦不是推翻一切重头开始,若仅于原有历史现状进行消极保护而不能做好古城维护修缮工作,是无法深入挖掘及向世人展示古城的文化内涵的。相反,古城的城市更新应在保护与发展这一矛盾中要找到中间点,对保护的对象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分析每个保护对象的保护重点,分析还原其历史面貌的同时,应摒弃过时破旧的旧衣、抹掉掩盖住历史光芒的泥土,真正做到“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

3城市更新背景下古城保护措施

3.1加大群众参与力度,建立完善的公众参与机制

古城更新保护应在政府主导的背景下加大群众参与力度。北京“十二五”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建设规划中,北京大学博士姚远建议,群众参与应当在重视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充分听取当地居民意见。相关部门、古城保护和城市规划的专家以及居民三方合作能更好的发掘保护区的潜在的历史价值和精神内涵。由于文化名城的保护规划落实的过程较为复杂,需耗费较大的人力和时间成本,需调动各个部门和社会组织才能实现有效运转,因此,这一工作的落实离不开整个社会共同付之努力。通过文保及规划部门健全相关配套法规和政策指引公众参与,自上而下,才能有机地做好古城保护工作。

3.2完善古城基础设施建设

交通作为城市的发展脉络,是城市基础建设中最重要的一环,因此城市更新首先要做好旧城内的道路交通系统规划工作。与普通的交通规划不同,古城的交通规划应在保持传统街巷肌理和道路尺度的情况下对片区路网进行规划。首先,分析旧城片区功能,科学制定古城的交通政策。依据保护规划和古城现状对片区功能进行划分,分析片区路网密度,估算车流和人流量,若现状道路网络密度较低,可通过论证,考虑将古城内部分历史价值较低的建筑拆除或者迁移,新增道路以疏解交通。新增的道理应顺应原有的传统肌理,分析道路两侧的建筑与道路的尺度关系,合理规划道路宽度。另外,应完善公共交通设施,鼓励古城区内居民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减少车流量。由于古城的道路宽度一般较小,车流量增大容易引起交通堵塞,因此应完善古城内的公共交通设施,合理规划景区停车场等,增设片区循环线小巴等公共交通,鼓励游客和居民使用公共交通工具。除道路交通外,合理的市政设施规划同样重要。目前,大部分古城内仍有不少居民生活,因此合理规划各类市政管线布局,解决居民供电、给水、排水、通讯等日常生活问题。但由于古城的道路宽度小,有限的地下空间对市政管道的布置带来了巨大的难度。因此市政设施的规划应通过多方协调、专家论证、创新工作模式、成立专项工作小组等方法结合最新的科学手段进行,避免大拆大建。同时,新建的市政设施的外立面应注意与古城建筑风貌保持协调。

结语

古城作为城市文化的基本载体,对其进行更新保护,是城市提高文化自信的基本要求,也是打造个性城市名片、丰富城市内涵、提高城市软竞争力的根本动力。而古城的城市更新应在城市有机更新的理论指导下,通过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公众三方共同参与,才能深入挖潜古城的历史价值,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因此,古城的城市更新应找出隐藏于古城保护与城市更新之间的矛盾,通过分析和研究找到二者之间的中间点,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在全面推进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同时,局部保留城市的传统面貌,彰显城市新旧交融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大同古城保护条例[N]. 大同日报,2020-08-04(004).

[2]楚仁君. 浅谈寿县古城的保护和利用[N]. 淮南日报,2020-07-07(003).

[3]周苏.良渚古城遗址保护管理实践概述[J].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2020,5(03):36-46.

[4]李苏.固原古城的保护与提升[J].重庆建筑,2020,19(06):2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