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2-10
/ 2

如何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

罗宽

江西省萍乡市安源区第二学校 337000

摘要:小学生的学习能力与认知水平尚未得到全面发展,做好小学生的启蒙教育是小学教师光荣而又艰巨的一项重任。其中,小学数学涉及各类数的认识、加减乘除四则运算、不同图形周长与面积的计算、单位换算等一系列内容,为中学阶段的学习和解决日常生活问题奠定了重要基础。因此,如何让小学数学教师在有限的授课时间内,通过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进一步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调动学习积极性、拓展数学思维、灵活运用相关技能、促进智力发展变得极其重要。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提升策略

随着我国教育教学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现代教育教学不仅要求学生全面掌握和灵活运用学科知识,而且要求学生在基础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实际进行创新。由于数学知识具有较强的推理性和逻辑性,小学生的整体身心发展并不完善,学生很难充分理解和吸收数学知识。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加强小学数学创新课堂教学显得尤为重要。由此能够看出,加强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创新小学数学课堂模式的方法与策略的研究,对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现实意义。

一、小学数学教学现状

1、内容过于死板缺乏趣味性

即使教育在不断地发展,但是当前的教育大背景仍是应试教育,所以很多教师在开展教学过程中仍是过于注重从教材的角度出发,忽视了数学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这就导致数学课堂内容无法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尤其对于三、四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对外界充满好奇心的阶段,单纯的理论教学只会让学生抵触数学教学,无法实现高效的教学。

2、师生关系欠佳课堂氛围差

师生之间的关系直接影响着整个课堂的教学氛围。尤其在国内的小学教学中,大部分小学生对教师存在一定的畏惧心理,所以不敢与教师进行交流。而教师认为自己在学生面前应该有威严,所以很少与学生进行沟通。此种情况就导致在教学开展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互动,课堂氛围过于沉闷,学生无法积极地融人其中。

3、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效率低

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有着较大的影响,优秀的教学方法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使学生较为牢固地掌握其中的知识。但是,就当前状况来看,很多教师依然在使用传统教学模式,这使得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只能处于一个较为被动的状态,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

  1. 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提升策略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天性爱玩游戏。基于游戏学习的方式,有利于学生充分掌握数学知识,而且教师合理采用游戏教学方式,也有利于学生形成数学学习的自信心。数学老师在设计和应用数学游戏时,应该多选择一些学生容易接受的内容,这样一来,才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去,进而促使自身数学学习效率的提升。

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找规律”的知识时,便可以在教学导入中设置一个游戏环节,通过这种方式,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还可以帮助他们展开高效的数学学习。首先,教师可以邀请一位女同学上讲台,然后再邀请一位男同学,接着再去叫一个女同学上讲台。基于此,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同学们,你们说老师接下来会叫男同学还是女同学呢?”面对这一问题,学生会发现老师叫同学上讲台的规律,进而回答出正确的答案“男同学”。当学生回答出这一正确答案后,教师可以换一种规律来展开接下来的游戏:先叫一位男同学上讲台,接着叫一位女同学,然后再叫一位男同学上讲台,最后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接下来老师会叫男同学还是女同学呢?”学生回答说“女同学。”通过这样的游戏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发现规律,并激发出自身的数学学习积极性,进而展开有效的数学学习。

2、创造生活教学情境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注意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小学阶段的教学应该以培养兴趣为主要目的,以此促使小学生自主地思考和探究,为以后的数学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而小学数学知识大多都比较抽象,对于小学生来说,其抽象思维能力还不足以促使其自主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生活化教学情境的创设,使得小学数学知识变得形象化、生动化、直观化,以此降低学习的难度,从而有效地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生活化教学情境中,可以使小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体会,这样才能更快地掌握数学理论知识并提高知识的运用能力。

例如,小学数学教师在讲“分数的加法和减法”一课时,可以为小学生创设这样一个生活化情境:某蛋糕店推出一款新出的蛋糕,为了促使更多的顾客可以品尝到这一新出的蛋糕,蛋糕店老板决定将蛋糕分成小块售卖。老板将新出的大蛋糕平均分成了8等份,第一个进店的顾客买了其中1份,第二个顾客买了其中2份,那么这两个顾客一共买了蛋糕的多少,还剩下多少呢?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有助于小学生数学知识运用能力的提升,促使其懂得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从而更好地培养小学生数学知识的运用能力。

3、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教师为引导学生能够自主建构并掌握知识,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探究、观察、归纳相关知识点,让学生在解答不同问题的过程中学习。例如,在教授加法运算定律时,可设置如下小问题:

问题1:张叔叔准备和小伙伴骑车游玩三天,第一天上午骑了43千米,下午骑了55千米,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呢?同学们可能采用不同计算方式得出同样的结论,即43+55=98(千米)或55十43=98(千米)。在该计算过程中,帮助学生探究加法交换律。

问题2:张叔叔骑车过程中,第一天骑了98千米,第二天骑了92千米,第三天骑了88千米,这三天总共骑了多少千米?同样地,同学们可能采用差异化的计算方式得出相同答案,即(98十92)十88=278(千米)或98十(92十88)=278(千米)。为此,进一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三个数相加过程中,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正确理解加法结合律。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要创新教学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创新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冯立娟.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情景教学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浅谈[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8,(11):78.

[2]幸淑冰.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J].新课程·小学,2018,(1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