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言接触的全球化视角下《中式英语之鉴》再考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2-11
/ 2

基于语言接触的全球化视角下 《中式英语之鉴》再考察

程钰博 曾文华

华中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武汉 430070

摘要:作为英语母语者的《中式英语之鉴》编撰者平卡姆对中式英语的定义侧重于不同词类的语言冗余以及部分短语和衔接词的误用,倡导纠正其总结的语言误用的现象。提出研究中式英语的变动趋势及部分中式英语表达在当今对语言发展的意义。

关键词: 中式英语; 语言接触;语言发展;英汉互译

引言

张婷源[1]等研究了中式英语的误用与“异化”翻译策略。彭雪梅[2]等辨析和阐述了中式英语成因认知分析与典型现象。陈利红[3]从英汉不同思维模式解读中国英语与中式英语,提出了中国英语与中式英语的两种概念并分析了两种概念的异同。张鑫[4]针对对外报道中“中式英语”是潮流还是谬误进行讨论。徐珺, 霍跃红[5]等探究了典籍英译中文化翻译观下的异化策略与中国英语。不同学者对中式英语的概念有不同理解和划分,不少学者分析了中式英语的谬误产生的原因及解决对策,亦有不少学者肯定了中式英语在语言发展融合中的必然性与积极意义。语言学界对于迅速发展的全球化趋势下《中式英语之鉴》历时20余年的再考察尚欠缺。

一、 中式英语的产生与概念理解的差异

在国内些新闻工作者和一些原翻译学者在进行汉英翻译的时候,如果不能很好地辨别出来两种语言之间存在的一些差异,就很容易受到自身掌握的汉语影响,去进行直接翻译,这样容易导致与原文的意思和结构上为偏差,催生出不地道的表达,这就是常见的中式英语现象。《中式英语之鉴》里总结了诸多中式表达,产生中式英语的另一重要原因在于母语干扰 (interference of the mother tongue) , 又称语言的负迁移 (negative transfer) 。[2]

尽管不同学者对中式英语这个概念有不同的理解和分析,总的来说,中式英语还是带有负面教材性质的贬义色彩。对于母语为汉语的英语学习者而言,学习英语尽量要和母语者的语言习惯、语言表达方法靠近。

二 、《中式英语之鉴》关于“中式英语”的论述

《中式英语之鉴》(The Translator's Guide to Chinglish)是1998年出版的国内为数不多的由外国人编写的系统论述“中式英语”的书籍(刘银燕 2005)。《中式英语之鉴》详细纠正和分析了一些错误的中式英语现象。从语言学习的本质目的出发,多数汉语母语者学习英语、习得第二语言,为了到英语国家或与英语国家人员交流,能够更好地表情达意,让英语母语母语者去理解作为汉语母语者的表达意思。在此层面上,我们应该更多地对歪曲英语本意的中式英语持有批评的态度,对中式英语用法进行探究,而不是一味肯定其在语言演变中的必然性,从而不对其和地道的英语加以辨别和纠正。因此不难看出对《中式英语之鉴》一书的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三 、《中式英语之鉴》的历时研究与参考价值

书中的作者对中式英语的一些表达提出了一些否定观点,对我们英语语言的学习和翻译工作者有很大帮助。但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出书作者所在的上个世纪年代久远,而这书出版的年份已距今已有20年之久,在这20年国际政治经济发展之中,英语国家和中国的交流在不断地发生着。那么以留学、移民、旅游目的等为主的国际人口流动过程中,必然发生了许多英汉语言的接触和交融。在语言接触的过程中,曾经被于加以否认的中式英语,却被一些外媒的报道杂志所引用,这体现了我们中国人在学习语言过程中对英语的一种再创造,而这种再创造是充满活力的,并不是完全被否认的,尤其是对于英语国家来说,看到这些充满中式思维的表达,他们对于这些表达也表现出猜测和好奇,认为充满了文化差异的色彩。他们对于这些表达的很多部分也正在理解和接纳,并在他们自己的表达中收纳这些中国式的表达。

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基于中国是人口大国,汉语使用者数量庞大,世界上学习和使用汉语的人数不可小觑,是对于其他国家,其他语言都是有着极大的影响。更多人学习汉语的过程中,也把外语中一些语法表达和语言习惯带入了中国的语言中,在小范围内和中国的汉语母语者进行着语言交流,这些小范围的语言接触也是对语言发展的一种进步,在这一复杂的过程,必定发生着许多极其细微的特殊的语言现象。

四、 结语

本论文是华中农业大学“省级大学生 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成果之一,华中农业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SRF)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名称:“‘中式英语’语言冗余现象再认识——基于语料库的历时对比考察”(项目编号:S202010504256)的研究成果,“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语法逐渐发生变化,它逐渐改进着,改良和改正自己的规则,用新的规则充实起来”[7]。国际政治经济全球化是一个愈演愈烈的过程,现代化的进程的发展之中进行碰撞和合作的不仅是经济、技术。文化和思想,更是人们沟通的语言。语言的碰撞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亦是将愈演愈烈,从而迸发出语言接触中更多微妙的语言现象。

参考文献:

[1]张婷源,李萃.中式英语的误用与“异化”翻译策略[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09):326-327.

[2]彭雪梅.中式英语成因认知分析与典型现象辨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 32 (11) :197-200.

[3]陈利红.从英汉不同思维模式解读中国英语与中式英语[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5) :139-144.

[4]张鑫.对外报道中“中式英语”是潮流还是谬误[J].新闻战线, 2016 (6) :41-42.

[5]徐珺, 霍跃红.典籍英译:文化翻译观下的异化策略与中国英语[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8 (7) :45-48

[6]刘银燕. 中式英语,你在使用吗?--《中式英语之鉴》评介[J]. 外语教学, 2005, 23(5):94-96.

[7]王力.汉语史稿[M].修订本.北京:中华书局,2004.

[8]任丽君.中国文化走出去视角下的汉英翻译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8(09):99-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