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会”到“会学”——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之我见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2-16
/ 2

从“学会”到“会学”——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之我见

徐瑶

浙江省东阳市南马镇中心小学 浙江省东阳市 322121

摘要

随着小学教育的不断发展,课堂上早已不局限于文化课的学习,德智体美共同发展的局面日臻完善,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劳技课堂上,教师带领学生学会一些简单的手工制作,通过一些简易的劳动明白一些道理,掌握一些小技术,对于学生的成长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劳技课堂追求的是一种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这个转变是思维的转变,也是学习方式的转变。本文以浙江小学劳动与技术教材中《神奇的纸条》为例,通过笔者自身的教学体验和教学反思,深入分析、整合出劳技课堂上教师需要注意和引导的几个重要节点,旨在带给学生更好的课堂生活,让学生得到受益终生的劳动技术教育。

关键词:劳动与技术;浙江;纸条;课堂教育

正文

小学劳技课程的开展,是全面推进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应牢固树立育人理念,从各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遵循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原则,使学生不局限于“学会”,而要养成学习的好习惯,寻找学习的好方法,达到“会学”的最终目标。以三年级劳动技术《神奇的纸条》一课为例,我们要将心思从教材上放到教材外,让学生在学习中充满兴趣,在动手中学会操作,在总结中获得进步。

  1. 教材概况分析

根据教材安排,在这一课程的学习中共分为了三个板块,分别是“剪一剪”、“玩一玩”和“变一变”,从这三个板块循序渐进地将神奇的纸条展现给学生。

  1. 兴趣引入——剪一剪

第一个板块的主要作用是兴趣引入,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引入知识点。从生活中最常见的纸张入手,让学生认识不同的纸张:复印纸、彩色卡纸、瓦楞纸、皱纹纸等,并带领学生认识剪刀,学会使用安全使用剪刀。在学会使用剪纸工具后,引导学生剪直线、曲线等简单的线条,并逐渐向复杂的图形过渡。通过上面的实践,提出问题,让学生踊跃发言,将使用剪刀的小窍门进行分门别类。

针对这一部分,教师应该熟悉学生的心理特点,用符合他们心理成长的语言引导学生,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并特别注意在安全使用剪刀上必须提出要求,让学生正确使用劳动工具,正确保管劳动工具,利用正确的方式保护自己不被劳动工具伤害。这些对于学生的劳动与技术培养具有很重要的基础作用,对于今后课程的开展也具有一个引领性。


  1. 手脑齐动——玩一玩

这一板块是本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会了简单的线条裁剪后,在学会剪刀的正确认识和使用后,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学习顺序,在课堂上要进行纸条的进一步思考。首先使用一个有趣的悬念引入这个板块的学习,在一个边长15厘米的纸片中,能不能穿过一个人?能不能穿过一头大象?在学生的各种设想下,进行下一步的了解和学习。

在操练场上,教师带领学生得出一个指导思想,要想将巨大的物体穿过纸片,只有剪成一个由纸条组成的圈,至于如何剪成,就是根据教材中的图1-8从折纸、画线到沿线剪断,最后剪成了一个大纸圈,展开纸圈和原来边长15厘米的纸片对比,发现纸圈大了很多倍,很多看似不能穿过的东西都能轻而易举地穿越过去。在这时,教师提出问题,是不是相同大小的纸张,剪出的纸圈一定同样大呢?如果不是同样大,那么影响纸圈大小的因素是什么呢?在学生的思考中,教师不断进行指导,提出剪纸的要求,不忘进行安全问题的强调,让学生开动脑筋,手脑共用,剪出不同的纸圈,选出最大和最小的进行比较,发现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

在这个板块,最重要的莫过于手和脑的共同使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很多“一边倒”的状况,有的同学在理论上非常熟练,但一上手就废了;而有的同学恰恰相反,手很稳,做得也很不错,但就是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这样的两个极端都是我们亟需改进的,我们要通过手和脑的协调,达到理论和实践的融会贯通。在这一板块需要注意的问题是,在剪纸完成后的思考问题,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有什么好处,能节省多少时间。教师不着急帮学生找出答案,可以留作一次活动作业,让学生用充分的时间进行全面地思考。

  1. 思维拓展——变一变

学习从来都不是局限于课本上的,我们在此次课堂上学习的剪纸也并不一定大家长大了都去做剪纸。这个理念我们作为小学教师一定要予以明确。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更要让学生知道,我们学习这些东西的原因是什么,是通过这样的一个个点,发散到一个个面,从面再到整个人的行为习惯的成长,这样才能真正地将劳动与技术课程设立的初衷正确理解,正确应用。

通过不同形状、不同颜色、不同剪法的纸条的展示,让学生从根本上了解纸条的千变万化,以及为什么本课的题目叫做《神奇的纸条》,让学生到这问题来进行本版块的学习:纸条的神奇体现在什么地方?纸条通过不同的剪法能得到什么样的不同展现?我们如何利用这种神奇为我们所用?最终在这个阶段的学习中,让学生完善学习思维,拓宽学习思路,用自己的双手,制作一种剪纸工艺品,以总结自己的收获。



  1. 课堂思考

通过《神奇的纸条》课程的进行,我们无论是从教材、学生和教师本身都能得到一些思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 学会”和“会学”中间隔着什么?

我们在课堂上是单纯地让学生学会一项技术吗?还是让学生从这种技术上不断发散,在今后的生活中遇到类似的问题,能用本次的学习经验进行解决?那么这中间隔着什么?

  1. 理解”和“创造”中间欠缺什么?

不少教师在课堂上对于本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只是让学生自己消化,自我理解,最终的结果就是师生共同“不求甚解”。在第三个板块的学习中,要想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还欠缺什么呢?

  1. 现在的劳动和技术课程的使命是什么?

不少人认为,现在的小学生主要是文化科学系,那么新课标和素质教育理念要求下的劳技课的使命是什么?设立的初衷是什么?这将是对于本课程开展的一个深度思考。

  1. 结论

通过本课的学习,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我深深地感觉到,在小学劳技课上,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既要高举素质教育大旗,更要在细节上关心学生,在实践中呵护学生,不能和学生一样沉溺于某些细节,而是要有大局意识,大局眼光,知道主次,知道轻重,这样才能将课程教好,将课程学好。在课堂思考中的问题便迎刃而解。“学会”和“会学”中间隔着态度和方向,先学会看态度,后会学看方向,不拘泥于眼下,才能有更全面的发展;理论和创造中间欠缺实践,这一问题是针对学生和教师的,教师一定要负起责任,和学生一起,融会贯通理论知识的前提下,进行创造性的思维;在课程使命的思考中,我们要知道开设课程的目的是什么,进行课程的方式是什么,这样才能将这门课程教好,教出光彩,教出闪光,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养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在新的时期不断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明伟.艺术评价快乐奇葩――劳技课堂作业的评价[J].学周刊.2013(28)

  2. 陆招娣浅议劳技课中“学困生”的转化[J].2012(11)

  3. 徐洪伟.创新是上好劳技课的关键[J]2012(12)

  4. 黄小军.谈谈劳技课教学中的几个结合[J].2013(03)

  5. 叶德夫.初中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现代教育科学,2011,3.

  6.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年11月

  7. 施致良:《中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教学案例专题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3月

  8. 曾庆伟:《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案例与专家点评》山东人民出版社2011年9月

  9. 《教学规律与教学改革》王光宇编著***年4月第1版第332—333页

  10. 国家教委“七?五”重点科研项目成果《劳动技术教育概论》丁沅主编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1993年5月第1版第205页

  11. 黄向雅。如何教好中学劳技课的几点思考[J]。华章,2012(16)。

  12. 陈明。在劳技课中引导学生学会自主管理[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1,2(01)。

  13. 周君力。以劳技课为载体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6,8(03)。

  14. 陈大坤。在劳技课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J]。广西教育:中学版,20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