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规划调控下的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2-16
/ 2


乡镇规划调控下的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

陈丹娜

哈尔滨市阿城区规划勘察设计院( 黑龙江哈尔滨 ) 150300


摘要:想要更为合理化的开展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工作,那么就必须要坚持乡镇规划调控的指导,开展新农村建设以及实践的工作。为了能更为深度的探究乡镇规划调控下的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要点,本文以我国某镇进行分析,以乡镇规划调控为基准,依照该区域农村居民点的演化方向,设定边界的范围,明确农村居民点城镇化以及非城镇化行,分别就各类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的类别进行探究,制定出相对应的优化方案,总结经验,为我国日后所开展的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以及整治工作提供帮助,创新路径。

关键词:乡镇规划调控;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分析

引言:农村居民点始终是农村区域人际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同时其还带有一定的承载性能,是土地使用的核心内容。但是这些年来,我国并没有注重农村居民点的监管,所以这就导致该项工作的规划以及引导科学性较差,农村居民点建设会长时间的处于于一种杂乱不堪的状态,整体用地比例的协调问题较为严峻,并且近些年来我国农村人口数量开始不断的减少,人口会逐步过渡到城市当中,宅基地的扩张状态毫无秩序性,这就导致农村地区人地矛盾问题越发的严峻,直接阻碍了我国的城乡一体化的良好化发展,所以必须要明确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总体体规划的内容及要点,合理的进行结构的布局以及优化,积极性的使用土地资源,进一步得改善当前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减小城乡之间的差异。

1研究区概况分析

该城镇地形主要是以丘陵、山地为基准,且地区的全年海拔平均1500米至1600米,全镇的镇域面积约为26618公顷,该镇农村居民点面积约为每人137平方米,整体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呈现出一种分散且杂乱的状态,存在较为严重的空心村问题,居住的环境较为恶劣,需要及时的对其进行改善和调整。

2研究思路以及方式分析

分析区农村居民点,由总归设定包含允许建设区域以及有条件建设区共同设定城镇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将其划分成为两类,一类是界内,一类是界外。这两种不同的演化方向使得其形成了城镇化型以及非城镇化型。其中城镇化型在未来的发展态势中很容易被放置到城镇建设工作当中,构成社区化管理型。非城镇化型需要对农村居民点斑块综合影响力进行评价,其包含乡镇总归协调度生产生活便利度以及居民点活跃度等内容。之后在依照低、中、高的等级,划分成为迁村并点扶持型、原地整治保持型以及综合发展潜力型。设定农村居民点不同演化方向。借助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工作,设定建设用地的规模边界以及限制建设区等。其中允许建设区需要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工作直接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利用区域的划分,其用途能够划分成为城、镇等建设发展空间。有条件建设区处于城乡建设用地规模的边界外部,扩展边界的内容。依照总体利用规划,即便其处于一种特殊的状况下,也能够依法的进行城乡建设用地利用工作,不能影响到规划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控制指标,并以其为急转,调整该区域的布局状态。

3乡镇规划调控下的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要点分析

3.1协调区域经济以及生态环境

在这些小城镇规划建设工作时期,还必须要对可建设用地进行数值的参考,以此来尽可能的减小,际基础设施构建的成本费用。在规划总体布局时,要对生态安全等各类发展性因素进行探究。制定出更为合理的土地管理机制,使得该区域土地利用率变得更高,节省大量的物资使用量,打造出低碳型的小城镇,统一且协调化的发展区域经济及生态环境。转变固化的城市优先发展的错误性理念。在开展空间布局优化工作的过程中,需要设置相应的发展方向,依据乡镇发展的规律,遵守相关的设计原则,使得产业资源可以保持一种良好有效的协调状态,给城乡镇的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除此之外,在空间布局优化时期,还需要对其内部发展的有效性进行分析,要完善相关的乡镇功能给人们创造出一个更为舒适惬意的生存环境以及空间,让乡镇朝向高品质化的方向不断的发展。

3.2非城镇化农村居民点斑块综合影响力评价结果分析

依据非城镇化农村居民点的特征进行分析,其中影响力比较高的农村居民点数值约为四十六个,其面积约为178公顷,是总非城镇化农村居民点面积的百分之三十五,其一般会处于中心城区的位置,其区域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且地区的经济发展态势也比较好。影响中等的农村居民点约为五十三个,其实际占地面积约为189公顷。这些区域地势平坦,道路交通条件好,具有一定的市场基础。

3.3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类型

社区化管理型:该类型农村居民点由于受城镇社会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劳动力资源丰富,具备一定的产业与市场基础,未来转变为城镇建设用地的可能性较高。

综合发展潜力型:这些区域地势平坦,交通便利,农业资源丰富,具有较强的集聚效应,发展前景良好。政府应加强该区的建设力度,进一步完善及配套农业生活和日常生活的基础设施,同时,加大对该区域的资金投入与技术帮扶,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创造条件。

原地整治保持型:该区域以农业生产为主,二三产业发展相对落后,且农村居民点人均用地面积偏大。今后应严格控制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扩张,通过内部挖潜及整治,合理布局,提升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水平,同时加快农村交通网络建设,以满足该地区农民交通出行和农产品运输的服务需求。

迁村并点扶持型:该区域人口较少,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落后,受自然灾害等影响不适宜居住,对该类农村居民点进行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建设,会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结语:以乡镇及土地利用规划调控为基准,分析农村居民点的演化方向,不断的扩充其边界,同时还需要在总体规划工作开展时期,把上级规划指标全面贯彻全落实到地类图斑上,依照相关的规定以及顺序,依次完成规划的动作。分析农村居民点的斑块综合影响力,调节好农村居民点社会以及空间的联结关系,合理化的进行空间布局。

参考文献:

[1]赵弋.乡镇林业规划设计与造林技术关键研究[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9,(3):133. 
[2]谢玉华.乡镇林业规划设计与造林技术探讨[J].大科技.2019,(23):153. 

[3]曾秋韵,郭琦.广东省乡镇规划建设管理机制研究[J].建材与装饰,2017(04):101~102. 
[4]李妍俄.乡镇规划管理在小城镇建设中的重要作用[J].中华建设,2016(01):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