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心理学的理论进行小学数学计算法则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2-16
/ 2

根据心理学的理论进行小学数学计算法则教学

文伟

重庆市涪陵区蔺市镇中心校 408118

摘要:计算法则是小学数学的最基本教学内容,小学生消化好数学计算法则的内涵,就可以快速的通过程序运算进行规律性的公式计算,且在抽象的思维空间中不断磨练自身的数学计算思维。因此,基于心理学视角进行小学数学计算法则教学的多元拓展,深化我国小学数学的计算法则教学质量,可以从数学模型、书面运算、训练拓展等方面进行合理的教学深究,实质提升教学效率。

关键词:心理学;小学;数学教学;计算法则;算理

前言:

小学时期的数学知识学习从成年人视角来看是简单且基础的,但是对于初学数学知识的小学生而言,该阶段的所有需学知识点都是同等困难且复杂的。因此,数学教师从心理学的理论展开小学数学计算法则有效教学,需要注重小学生的心理感受,学会从小学生的视角看待问题、思考问题,为开展后续的数学计算法则教学活动做好前期有力铺垫工作。

一、巧解数学模型,明确法则原理

在小学时期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教师要想教好小学生的基础逻辑思维,就需要在教导一些抽象性较强的数学新知时,合理利用实物模型辅助教学。只有这样,小学生的学习思路才可以顺着数学教师的科学教导以及相关工具的有效辅助而正向前进,不落入抽象思考、理解的错误方向。并且,借助形象的教学工具来引导小学生理解数学,还可以完成小学生思维从具象到抽象的科学引导迁移,让小学生的思维模式有效转变。例如:在“两位数的加法法则”的教学中,数学教师可以使用“棉签棒”来进行现场的模型化教学,具体过程为:根据教材内容进行理论知识教学,教师先拿出两捆棉棒,一捆17根,一捆9根,然后提问有没有同学可以运用刚才教学的法则完成计算?有的话首先听取学生的答案,对应基于学生鼓励,没有的话,数学教师边拿着棉棒边引导学生说那同学们与教师来一起现场数一数吧。将学生以同桌一对一分组,带动学生动手计算,最终得出26的正确答案,当然,也可以更加趣味化的将班级学生按照15+9的数字来按人头计算,活用数学模型,让学生从模型的使用中建立解题自信。

二、借助书面运算,深入理解算理

在心理学理论上有一种心理认知为:如果我们对一个事物的认知感受是长期处于感性视角,那么我们必然会在该事物的客观理解上出现失误。因此,在小学时期数学计算法则教学中,数学教师必须结合数学解题答案的唯一性与严谨性,训练学生的基本理性思维。例如:在“两位数的加法”的“同位数加法”教学中,数学教师对学生进行运算教导,首先需要意识到两位数加法计算的关键点,即进行加法运算的两个数字位数相同,那么列出数学计算竖式的数位就要做到准确对齐,十位数与十位数对应,个位数与个位数对应。然后数学教师根据教学完毕之后的教材再练习,让学生在章节习题中挑选一个自己想要解答的十位数加法例题,并使用口算与笔算两种方法进行计算。这样一来,数学教师将口算与笔算紧密结合,不仅可以让学生对加法运算法则有清晰了解,还可以让学生通过笔算的效果巩固意识,深化思维。以15+19=?例题为例,数学教师在学生练习完之后,在亲身在黑板上写出该题的竖式公式,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书面运算检查自己有无失误,紧紧抓牢学生的成就心理,深化小学生的数学计算水平。

三、加强理论总结,掌握计算法则

有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使用数学公式解决数学问题且解题答案为正确答案时,人在积极心理影响下的该项记忆点更加深远且稳健,并且,更加易于进行总结活动。因此,在小学数学的计算法则教学中,数学教师要想利用好小学生的学习心理,在数学教学中启导小学生们合理总结。就需要注意小学生理性总结的心理视角引导,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投入更多的教学耐心用于对小学生的鼓励,让小学生愿意跟随数学教师的教学总结而自我总结。例如:在“两位数的减法”的法则教学中,数学教师可以将此前使用的模式教学法、笔算教学法等在此时先行让学生解题应用,以“16-11=?”为例。然后数学教师在小学生解题完毕之后,引导小学生举一反三,提问小学生该项公式中的两个数字可以互换吗?可以换为其他的两位数吗?激发小学生的主动思考,最终结合小学生的发言列出实际例题,让小学生在多次练习解答中熟练使用计算法则,完成对计算法则的初步总结。

四、拓展课外训练,巩固学习成效

通常情况下,小学生一般好动、贪玩且学习意识较难长时间持续。再加上小学生由于年龄限制,在认知力与记忆力的能力培养上相对松散。小学生的数学知识学习就会出现课堂时间学习效果还不错,但是当下一节数学课复习上一节课堂的所学内容时,有不少的小学生已经记忆模糊,懵懵懂懂,需要数学教师带着进行统一回顾。因此,数学教师要想让小学生的学习成效稳健显著,就需要意识到课堂教学时间外的课外活动拓展,让小学生的学习意识可以得到合宜的实践训练,以此实现计算法则学习的深入内化。例如:在“两位数减法”的教学中,数学教师让学生将平时的手边物品视作数字符号,如三本书为3,十支笔为10,让学生平时无事就小题巧算,亦或是为学生布置数学作业时,转变作业布置的形式,让小学生可以将数字再反转为实物,继而写下解题竖式,达到举一反三的训练效果,锻炼小学生的持续学习专注力。

五、联系生活实际,注意能力培养

使用心理学的理论展开小学数学计算法则教学,除了上述的教学方法应用之外,数学教师还需要注意计算法则教学的生活化教导,做到从生活实际出发的恰当教学,一闹学生一定程度的抽象情感启导。例如:通常情况下的大部分小学生对于数学法则的应用缺乏主动性,数学教师与家长积极互动之后,可以活用生活细节,将计算法则渗透其中。如:小学生日常的玩具购买、零食购买、零花钱发放等。数学教师都可以将这些与数学计算法则相关的实际生活情境合理利用,在课上课下的教学时间引导小学生收集数学计算题,加深学生生活化的法则理解。这样一来,小学生不仅不会排斥数学,还可以在生活感受中自发对比课堂教学与生活应用,做到计算法则的活学活用。

六、运用多种渠道,提升学习兴趣

在小学时期的数学计算法则教学中,数学教师从心理学的理论应用进行小学生的数学能力培养,需要注意一点的是,与传统的数学教学不同,在现代化的教学模式中,数学教师必须做到既能有效换位思考,引导小学生自己发现法则规律。又能结合当下的时代发展背景,将网络、手机、热门应用软件、网络教育平台等的生活渗透考虑其中,做到教学理念与教学手段的合理更新,其实同步。例如:在“整数乘法”的教学中,数学教师不但可以在课堂时间使用创新的教学工具,还可以一微课视频的形式为学生布置预习观看作业,让小学生从丰富多样的教学渠道中感受知识学习与实际应用的具体关联,然后潜移默化的记忆数学计算法则,在例题解答中熟练地使用计算法则,以“运算法则的对比”微课视频为例,数学教师在视频中动态展示竖式计算步骤,不但可以强化小学生的直观观察,还可以借助微课视频丰富小学生的学习资源。

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阶段的数学计算法则教学主要是通过基础性的知识学习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意识。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入心理学理论的合理应用,不仅可以让数学教师更加深入小学生,从小学生的视角切入教学。还可以结合小学生的简易心理状态与抽象思维弱点进行数学教学的科学化实践教学,为小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打好根基,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理解力,助力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杨军成.如何拓展小学生学习数学的思维能力[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11):130.

[2]王桂芳.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J].华夏教师,2019(13):45-46.

[3]张玉红.从教育心理学视角看如何促进小学数学学习[J].华夏教师,2017(1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