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观融入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实践和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2-16
/ 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观融入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实践和应用

赵海波 1 张萍 2 周兴煌 3 张星鹏 4

云南农业大学,云南,昆明, 650201

摘要:学校积极响应团中央号召从更新角度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文章首先阐述了新时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特征,分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观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相同点或相似点,针对学校实际情况构建了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五个一”教育体系,更深层次探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途径。

主题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观;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提升青年学生政治素养和理想信念的主要内容之一。在现阶段更加深入地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是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新时代下如何构建政治性、综合性和时代性的教学体系和教育方法,是向每一个高校提出的主要课题。

一、新时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特征

当代青年大学生肩负着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重任,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捍卫以人为本的立场决定了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尤其是进入新时代后,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以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国际国内双循环互相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科技创新日新月异,军事实力不断增强。与此同时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世界格局加速调整演变,“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要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抓住社会发展的主动脉,呼唤新时代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新时代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具有的特征是:

(一)自觉学习、弘扬和践行马克思主义信仰。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表示青年一代应该补足精神上的“钙”,只要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骨头就会硬,就不会得“软骨病”。面对当前的国际国内局势,青年学生要实现向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质的转变,必须在学习和生活中学习宣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用马克思主义系列理论武装头脑,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不仅要有扎实的思想政治理论功底,熟练掌握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经典理论和著作的主要内容,同时就上述理论知识活学活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走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以更大范围更深领域更高质量实行对外开放;在新时代发展趋势下更加精准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二)矢志为祖国不懈奋斗的家国情怀。家国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强调的是重视亲情重视家庭,心系祖国心怀天下,是家庭教育的传承和爱国情怀的体现。意即《礼记》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具备的家国情怀根植于中国精神的富饶土地。无论是五四运动中青年学生在国家危难时发出的“还我青岛,还我河山”的怒吼,还是直面新冠肺炎病毒的数以万计的勇士们舍生忘死,救死扶伤,筑牢人民防控战线。正是这样前赴后继、无坚不摧的中国精神动力,激励着华夏儿女一步一步摆脱被侵略被压迫的艰难境地,到今天不断创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具备的家国情怀升华自每一位华夏儿女的无私奉献。五千年浩瀚历史的发展离不开每一位华夏儿女的奉献和奋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国庆阅兵式前夕受阅士兵们训练时汗如雨下,只为在阅兵式上呈现最好的状态,展现了祖国军事实力和直面挑战的坚定态度;新冠疫情爆发后无数科研人员不分日夜奋斗在实验室,呕心沥血,争分夺秒,只为早日攻克病毒。“知责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责任者,大丈夫之终也,”这句话里体现出来的责任和担当就是家国情怀的精髓之所在。

(三)不断充实不断焕新的个人修养。常学常新的专业知识体系,大学时期的青年学生应当充分利用校园学习的机会牢固掌握其专业知识体系,走上工作岗位后不断学习与应用,不断推陈出新,做一行精一行,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不断进步;多元化背景下对国际形势的准确把握和深刻认识。青年学生在校园学习期间,限于社会知识社会经验的不足,对国际国内形势理解不够深入,认识不够充分,甚至出现认识偏差或无解。同时信息多元化的影响容易给青年学生造成困扰,所以充分认识国际国内形势,学习关注时政,利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开拓创新思维;积极参与国家实施的精准扶贫,瞄准扶贫对象,谁贫困就扶持谁。2020年是国家扶贫攻坚的决战决胜之年,聚焦云南精准扶贫,增加扶贫收入,走共同富裕之路。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观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统一的核心意义和时代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观里历经千年逐步形成的儒、道、佛等主流文化,涵盖文字、语言、书法、医学等内容,为国人提供了立身处世的行为典范和道德追求;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上述思想体系的内涵在人本主义、治国理政、天下大同等思想存在相同点或相似点。

(一)人民至上的人本位思想的一致性。《荀子.哀公》篇里曾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是孔子与鲁哀公的对话,意思是君主是船,人民为水。老百姓可以让船安稳行使,也可以打翻船。唐太宗李世民、清世宗胤禛等历代封建帝王也崇尚这一观点,说明执政者应当懂得老百姓的力量,依靠老百姓的力量。“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毛泽东主席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首次提出来的,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最核心的群众路线。2020年新冠肺炎病毒肆虐华夏大地,党和国家采取最严格最精细的防控手段筑牢健康长城,把人民生命和健康放在第一位。不计成本挽回每一个生命,对感染者兜底治疗,上至白发耄耋老人,下至襁褓婴儿,无数医护医护人员不畏艰险,无私忘我,救死扶伤,最终把14亿华夏儿女牢牢保护在安全空间之内。

马克思主义理论里的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理论1】,他和恩格斯的研究认为资本主义的实质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分为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他们在研究剩余价值这一经济现象的过程中看到了工人被剥削被压迫的秘密。从历史辩证法的角度看待“人”这一个概念,马克思认为应当“理解和把握人的全面发展的多种维度”,细致分析了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思想的本质体现。

(二)治国理政理念的一致性2】。“远交近攻”是战国时期秦国昭公应用的外交政策,其含义实质是对较远的齐燕暂置不顾,稳住楚魏,而把战争的重点放在近旁的韩赵等国。依靠这一外交策略,破坏了各诸侯国之间的“合纵联盟”,使秦国得以休养生息。“商鞅变法”让秦国的国力逐渐增强,最终加快了秦国一统中原的步伐。同为秦昭王治下的“李冰治水” 都江堰水利工程也是世界水利工程史上的奇迹。该工程通过分水堰、飞沙堰、宝瓶口等三个工程,把肆虐成都平原的洪水分为防洪、排洪和灌溉等作用,确保了成都平原的农业生产。

马克思主义理论里的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和产品的社会化,这样必然会产生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解决的办法只有实行计划经济。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着力对经济实行完全的计划管理。同时这个时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又有着中国自己的特色,即政府宏观调控和部分市场管理。这样的体制在建国初期资金物资缺乏、国力不足的前提条件下符合中国国情,对建国初期的经济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也为接下来的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奠定了基础。

(三)“天下大同”的社会发展目标的一致性。古代儒家认为最理想的社会形态是“四海之内皆兄弟”,崇尚“天下大同”,中华民族应亲如兄弟、互敬互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思想底色。墨家崇尚“兼爱非攻尚同”,主张人人平等、反对非正义的战争。孟子则提出王道仁政,主张“民贵君轻、人性本善”。近代康有为《大同书》里就提出“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的政治理念也追求“天下大同”。

马克思、恩格斯在其马克思主义学说里认为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是共产主义社会,在那里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人与人互相尊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学说都共同认为人类社会的最高最理想的状态“天下大同”。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观融入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措施

在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过程中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更加多元化,逐渐构建了“五个一”教学模式,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过程,凸显时代特征,不断提升大学生政治素养。

(一)一门课堂教学,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教育阵地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华夏儿女珍贵的知识财富,是培育大学生成为四有青年的宝贵资源。根据教育部的统一要求,学校开设的《近现代中国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概论》、《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系统概论》 等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让青年学生接受规范化系统化的思政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建立社会责任感、使命感。

(二)一堂专题讲座,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课外拓展内容。除了规范化系统化的课堂教育外,学校开展了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的爱国专题讲座,邀请知名学者讲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包括家风教育、中国制度优势等,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热情。

(三)一次社会实践,大学生适应社会的第一步。 学校多次组织活动把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让青年学生在实践中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观。2019年7月大学生学习实践延安精神小组在腾冲市人民英雄纪念碑前诵读《少年中国说》,向革命先烈庄严承诺青年学生建设祖国建设家乡的责任与担当;2020年7月,青年学生在革命老区贫困县直播推介家乡特产,当天产生销售业绩,积极投身扶贫攻坚任务。社会实践能让青年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内涵。

(四)一场校园文化活动,寓教于乐的生动诠释。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花朝节”、簪花大会等活动形态多样,内容丰富,组织活动集知识、趣味于一体,为大学生提供"第二课堂",丰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

(五)打造一支新媒体学生队伍,让青年学生掌握新技能。随着互联网络、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在大学校园内打造一支新媒体学生队伍,运营主题网站、微信公众号、APP等,尝试图片、视频、漫画、H5页面等方式,推动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青春正能量,使专题校园网络真正成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新阵地,发挥青年学生的主体宣传作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观融入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地把科学的理论,通过课堂学习、专题讲座、社会实践、校园文化活动和新媒体宣传等多种形式,变单向灌输为开放式的互动教学,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吸引更多青年学生参与其中,使他们树立起远大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和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4】,激励同学们把个人奋斗融入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永葆政治热情与青春活力。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48页.

[2] 李重 ,林中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治国理政智慧. 光明日报 2019年10月25日 [3]王煊宇,贺梦依.《延安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路径探索》[M].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8年10月.

[4]彭绪琴.《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赵海波(1980.05- ),云南晋宁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政教育研究。

通讯作者:张萍(1984.06- ),浙江新昌人,硕士,讲师,主要 从事大学生思政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云南农业大学2019年学生工作研究项目(项目编号:xs 201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