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内科护理中协同护理模式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2-21
/ 2

心内科护理中协同护理模式的应用

王相宜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陕西 西安 710061


【摘要】:目的:观察研究协同护理模式的运用在心内科护理中的临床表现。方法:截取某院2018年2月至2019 年6月诊治的心内科疾病病人共124名,任意划分成普通组与对比组,每组人数各为62名。普通组病人利用一般的心脏内科护理方式,而对比组的病人实施协同护理方式,对比两组病人实施护理干预前后期的平时生活行为能力与自我护理能力,对两组病人有关症状的好转现象进行评价。结果:在护理干预后,两组病人的ADL评分与ESCA评分都出现了上升趋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对比组的病人在行使协同干预之后两种评分指数与普通组相比上升得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协同护理模式能够很大程度的增强心内科疾病病人的日常行为能力与自我护理能力,加快病人的好转,具有在临床上推广运用的价值。
【关键词】:心内科;协同护理模式;护理效果

心血管内科是能够对各种心血管疾病病人进行治疗的重点科室,所诊治的病人大部分都具有心脏实质性病变或者心血管病变等症状,而且还存在心脏功能较弱、综合疾病多与老龄化现象,以至于科室中病人的症状会出现很大几率的突变性与较高的风险。常规护理模式的实施虽然能够给病人实施基本的护理操作,但未给予预防疾病风险的针对性护理措施,因此对目前的护理方式做出了优化性调整,从而得出了对协同护理模式在心内科护理中的成效与影响分析的结论,对124名病人进行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截取某院2018年2月至2019 年6月诊治的心内科疾病病人共124名,任意划分成普通组与对比组,每组人数各为62名。当中对比组中病人有男性34名,女性28名,年龄大致在17-84岁范围内,平均年龄为(55.3±8)岁。普通组中病人有男性32名,女性30名,年龄大致在15-85岁范围内,平均年龄为(57.1±7.2)岁。对两组病人的基本资料进行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可比性。

1.2方法

普通组:对于普通组的心内科病人采用常规的护理方式,而常规护理包括了基本护理、药物食用护理、饮食健康护理。

观察组:对于观察组的心内科病人采用协同护理方式展开护理。详细内容如下:

1.2.1护患协同护理

要跟病人维持较好稳定的关系和友好的沟通交流情况。第一,我们要了解心内科病人由于自身疾病的影响,大多数会出现自闭、抑郁、不配合治疗等消极的心理反应,更有甚者是自我放弃,还以非常抵抗与冷漠的态度去对待身旁的其他人与周围的世界,因此护理人员必须得有一颗非常诚挚的心,可以让自己在很多小细节上体现出无微不至的关怀,感动病人让其敞开心扉去接受他人的关心,让其体验到应该得到的温暖,再以此得到他们的信任与依赖,进一步与病人之间维持足够友好的关系,缓解护患关系,双方可以相互理解,取得良好的沟通。

1.2.2医患协同护理

因为心内科病人普遍都会较为信赖自己的主治医师,所以,在查房过程中,个人的主治医师最好与护理人员一起展开关于健康的宣传教育、指导教学等护理工作,尤其是病人对自己病情进行咨询的时候,护理人员不得有任何环节的隐瞒,更不可以自认为为病人着想等理由去对各种病情进行虚报,要用客观的心态,给他们讲解实际的病情状况,另外还得耐心的说明病情原因,与患病后应该怎样展开治疗、休养和恢复,还有对心内科的相关预防措施等,让他们既对自身的病情有一个实际具体的了解,更明白自己的情况需要更加主动的与医生的治疗和护士的护理相配合,才可以得到更完善的康复,也使得病人减少了部分不必要的顾虑和消极情绪。

1.2.3家庭协同护理

护理人员还需要对病人与其家属人员展开必要的自我护理知识讲解,并能够让病人加入到部分文字的书写、体温的监测、药物的使用与更换等详细的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在指导心内科病人的日常生活行为与饮食关注的时候,需要告诉病人家属详细的协助形式。另外,医护人员也得对其病人的家属展开的思想工作,让他们可以协助病人进行康复,一同加入病人的医治之后身心康复护理,给病人更多关切,使用细心与忍耐去逐步改变、降低病人的许多不安与焦虑,也使他们感受到周围世界的温暖,消除相应的负面心理。

创建责任制的自我护理工作机制,通过护理人员、医生、病人、家属的合理协商,将以往护理机制的以任务为中心转变成以病人为中心,促进病人、家属与医护人员的沟通,显示出医护人员的临床试验中教育、协调和督导地位;

1.3观察指标

将两组的病人进行护理干预前后的生活行为能力(ADL评分)与自我护理能力(ESCA评分)相比较。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所采集的数据都通过SPSS 25.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其中,计量资料为(x±s)所表示,通过t进行检验;计数资料由%表示,通过X

2检验;统计结果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比两组病人在诊治前后期的ADL评分与ESCA评分,如表1所示。在实施护理干预之后,可以见得两组病人的ADL评分与ESCA评分都显著上升了,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再将两组病人进行干预之后ADL评分与ESCA评分相比较,对比组上升得更加明显,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病人护理干预前后期ADL评分与ESCA评分比较(x±s,分)

组别

例数

ADL

ESCA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普通组

62

35.89±4.17

40.31±4.38

86.14±3.24

121.01±10.51

对比组

62

35.92±4.38

48.15±5.53

86.23±9.13

122.06±12.94

X2





7.340

P





0.007

3 讨论

按照有关的研究表明,心内科也能够被称之为心血管内科,是医院给患有心血管疾病的病人专门设置的临床科室,实施心内科治疗的疾病类型重点涵盖了高血压、心肌梗塞、心绞痛、心律不齐、早搏、心力衰竭、心肌炎等等,所以,对这些疾病展开护理措施十分关键,要是没有进行及时有效的护理,就无法更加快速的恢复病人健康。

要想有效解决医疗资源紧缺、护理人员不足等状况,完善护理方式变成了目前对护理研究的重点方向,所以协同护理模式就应运而生,这种模式最开始被提出时宗旨就是最大化挖掘目前人力资源的潜在能力,并进行相互协同,进而让病人与家属都主动加入到护理过程中来,进一步科学合理的缓解护理人员的工作强度。这种护理的思维模式和Orem 的典型模式十分接近,深入的拓展了护理角度,让护理过程与方向更加清晰,变成了一种新兴模式在目前的护理工作中。

协同护理模式主要作用是将“增强病人自我护理能力”为重点的护理方式,因为心内科病人的症状情况大多较为严重,所以应该增强其自我护理的能力,进一步优化心内科病人的预后处理。协同护理方式和普通护理方式比较来说,最关键的优势就是:

(1)利用护理人员与把病人的协同护理,既可以和心内科病人之间的关系拉近,还可以加强心内科病人对护理方式的满意度(2)利用医生和病人的协同护理,既让病人全面的了解了心内科疾病的相关知识,加强了其遵从性与认知度(3)利用家属与病人展开的协同护理,可以减轻病人的防备心理,加强心内科病人的自我护理能力。

对于此次的研究结果表明,再实施护理干预之后,两组病人的ADL评分与ESCA评分都取得了十分显著的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中对比组病人干预后ADL评分与ESCA评分比普通组升高更加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综上所述,协同护理在心内科护理中的进行,在临床试验中的治疗情况基本运用了优质护理服务,达到对病人部分临床症状有效缓解的目的,促进其病情好转,护理效果明显,值得在临床上进行广泛的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金杨杨,任爱兰.协同护理模式在心内科护理中的实施效果[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9,27(11):72-73.

[2]李全.协同护理在心内科护理中的价值评价[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31):189-190.

[3]王楠,冯静,杨伟英.协同护理模式在心内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8,26(19):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