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式阅读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教学的实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2-28
/ 2

体验式阅读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教学的实施

谢宗炜

广东省湛江第一中学 广东 湛江 524000

摘要:新课标提出要“引导学生主动阅读,加深阅读理解和体验”,其重点在于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感知、理解和体验”[1]。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培育学生主动感知并体验的能力还需要借助于体验式阅读法。本文以新课改标准为例,从创设情境、讨论答疑解惑、比较阅读概括、练习促内化等几个方面阐述体验式阅读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实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语文;体验式阅读;反思;情境

引言:

阅读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新课改的学习任务群提出“主动体验知识、内化知识”的标准[2]。但当前高中学生阅读是被动的,是浮在表面的阅读,学生停留在浅层阅读中,以此影响了阅读知识内化的效果,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得不到有效发挥。借助于体验式阅读教学,引导学生感知体验、自主思考、小组讨论、探究理解、写作内化等,就能促进学生对阅读的体验认知,以此提升学生的语言综合素养。

  1.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体验

情境是语文教学中常用手段之一,借助于语言、对话、音乐、影音等能创设情境,引导高中学生沉浸在场景中,随着人物、事件的发展而牵动心神[3]。此时学生主动跟随情境去体验感知情感,对于其阅读文章的人物和情感也就能把控得更为精准。比如人们常看见观看电视剧而流泪的人;因为观看世界杯而怒砸水瓶的球友等等,这些都是因为人们率先进入了情境中,在感知、体验中因其理解、体验而呈现不同的外在表现。创设情境可以从刺激感官入手,即人的眼、耳、口、鼻、舌。

以部编版必修一《奥斯维辛没有什么秘密》为例,教师可借助影音视频刺激学生的感官,引领学生入情境。教师借助网络找寻奥斯维辛集中营的一些图片和影音视频,整合为4-5分钟左右的视频。在展开教学前教师播放视频,多媒体上呈现出几张照片,有“瘦骨嶙峋、眼神麻木看着前方的,在毒气室中等死的囚犯”;有“栅栏边上一具具尸骨堆积成的小山”;有“倒在地上穿着白衣服被射杀的犹太妇女”;有“开在毒气室废墟上怒放的野雏菊”。这些令人一眼望去就毛骨悚然、内心震撼的照片能给学生以感官刺激,带领学生回到书本教材中那个“压抑又恐怖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学生被压抑、气愤、悲伤、愤懑的情绪所感染,进而在阅读文章时更能加深对阅读文章的理解。

再比如在学习必修一《雨巷》时,教师播放一则雨巷的诗朗诵音频《此生不再》。学生们闭着眼睛一下子就被带着淡淡愁绪、声音轻缓的朗诵声给吸引,随后在轻柔又婉转哀愁的背景音乐中,学生们一下子能感知体验到《雨巷》的基调是“愁绪”,曲调是哀愁婉转的,而不是轻快活泼的。学生的听觉被虏获,以此使学生能尽快地进入到语文学习中去。

总的来说,通过创设情境能刺激学生的感官,学生的情绪被虏获的刹那能顺着感受的情感去感知、体验课文,进而在阅读过程中深入理解,以此提高了语文教学的质量和阅读效果。

  1. 提问设疑,促进反思体验

当学生在情境中感受课本内容后,即需要展开第二个阶段,反思体验。学生只要通思考、分析,才能进一步体会阅读文章的情感,才能由浅入深地去探寻阅读文章中事情的发展、人物遇到的困难,并在这些困难中深层感知作者的思想内涵。而这一阶段的反思体验需要语文教师借助于体验式阅读教学中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以此培养学生的阅读意识和思维。

以部编版必修三鲁迅的《祝福》为例,教师先布置问题并设计提问的方式来促进学生的反思体验。

问题:《祝福》中祥林嫂是如何死的?

学生们开始思考并翻阅《祝福》,发现文章中对于祥林嫂的死亡描述只有寥寥几句“死了……昨天夜里,也许是今早……”。那么祥林嫂到底是如何死的呢?学生们被激发了求知欲望,其感官得到刺激,并开始结合文章思考分析。问题的设置要是文章中并未明确提出且需要学生自己去思考、分析并展开探究的,以此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反思体验。

学生们也在深入感知、体验文章内容、理解分析的基础上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以下是部分学生的看法,整理归纳后如下:

学生1:应该是穷死的。原文中提到“还不是穷死的”。

学生2:可能是吓死的,因为她捐门槛被拒,且柳妈又提到人死后会下“阴司”。祥林嫂害怕自己死后受到惩罚,再加上她又十分迷信,所以吓死了。

学生3:可能是饿死的。祥林嫂很穷,且她吃饭经常是有一顿没一顿,文章显示她“眼睛凹陷”,看来是饿狠了。

学生4:封建礼教害死了祥林嫂。

等等。学生们有不同的意见和看法,学生们观察到的角度也不同,他们试着从人物经历过的事去探寻人物言行举止,这一阶段学生们的理解能力和感知能力得到极大强化。

  1. 讨论比较,深化学生体验

新课改提出阅读文章注重的是对文字的感知,对文章精彩片段、段落、内容的感知与思考[4]。因此学生在经历前两个阶段后,即需要再次深入感知文章内容,深入体验去在对比、比较中去感知文本的逻辑关系和人物形象、情感表述、写作手法等。以此在学生深入对比分析中能加深学生的体验感知,使学生更好地领会到作者的心理情感等。

以“秋”为例,文人墨客赋予秋多重含义,但不同的学者写出的秋不同,表述的手法不同,阐释的心境也不同。在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教师可列出几篇文章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和杜甫的诗《登高》。学生们在阅读时发现毛泽东的“秋”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是豪迈壮观的;杜甫的“秋”是“猿啸哀、落木”,是萧瑟的、凄凉的。

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变化呢,学生们在讨论中明白是因为两个人写诗歌时所处的背景不同,作者的人生经历决定了他们的创作作品中表达的情感。以此学生们了解了“感知、体验、理解”的意义,学生们从创作背景中真切理解了作者的情感和全文表达的中心思想。

  1. 练习内化,升华学生体验

写作是阅读的延伸。为落实学生的阅读体验、升华学生阅读理解感知,教师即可借写作练习来从中探寻学生的体验效果,从作品中感知到学生学习到的情感,以此在创作中有效完成价值观和情感态度的迁移,加强学生的体验。

以部编版必修二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为例,学生在深入感知、体会诗人情感和文章主旨后,即可展开练习。练习可从仿写段落、仿写文章来入手。仿写段落需仿写其运用的写作手法,比如《荷塘月色》中的“树缝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运用了暗喻的手法。教师即可引导学生展开仿写,班上有学生在赏析体会后写下了“雨后初晴,荷叶上遍布着珍珠样的小水珠”。

学生仿写完优美的字词句段落后,教师要把握住写作的精髓,引导学生就文章中的情感和手法进行仿写。如教师即可以“以景衬情”来引导学生就景来抒发情感。当学习完《荷塘月色》,在布置下去的作文练习中出现了诸如“长江秋色”、“楼台烟景”等题目。学生在创作中能触碰到如何借助景物表达情感的写作点,以此加深了学生理解和体验,发展了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与能力。


结语:

综上所述,体验式阅读教学有助于学生贯彻落实新课标对阅读提出的“体验、感知、理解”理念,借助于情境创设、提问设疑、讨论比较、练习内化等,学生从最初的感知、反思、体验、理解过程中提高了其阅读理解能力,发展了学生的语文素养能力。


【参考文献】

[1]王雪. 高中现当代散文体验式阅读教学策略研究[D].黔南民族师范学院,2019.

[2]黄悦. 库伯体验学习理论在高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9.

[3]黄芳成. “体验式学习”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D].福建师范大学,2016.

[4]曹燕利. 论悲剧性作品的体验式阅读教学[D].河南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