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就业的宏观经济学机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2-29
/ 2

互联网 背景下大学生就业的宏观经济学机理

单逸雯 王留洋 可丁洁

华北理工大学 经济学院 063210

摘要:本文结合我国宏观经济状况,对互联网时代下就业情况问题以及现状进行简单阐述, 说明互联网金融对宏观经济下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并讨论互联网宏观经济条件下大学生提高就业率的相应策略, 希望本文能够为互联网金融的改革以及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提供帮助。

关键词:互联网;宏观经济理论;大学生就业

1.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多方面就业领域跟随时代潮流逐渐引进互联网技术,开展企业创新模提高经济效益。同时,互联网的普及正在逐渐改变我们对宏观经济规则的看法。基于目前大学生的就业状况,以及通过宏观经济学机理做出分析,通过互联网变革当前就业局势,提高大学生就业及创业认识,不断完善大学生自身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协助大学生逐步增强就业创业的才干,走向社会。

2.现状

互联网时代不断发展,社会越来越需求复合型人才和具备创新想法的人才。因此,高校应注重大学生创造力的培育和就业能力的提高,以及当今社会经济形势和人才所需。但我国市场的容纳量较低,加上互联网时代下市场对就业人才的标准越来越严格,就业形势也越来越严峻。

目前许多大学生自身的专业技能、实践能力、专业素养等不能与企业岗位有效匹配,且就业期望值过高,加剧了岗位竞争。随着社会进步,高等教育在社会普及度越来越高,致使全国高校的毕业生数量也随之扩大。我国社会就业形势不容乐观,高校毕业生平均失业率高于社会平均失业率。大学生学习如何进行就业迎来社会热切关注。

同时,互联网对GDP与就业关系有所影响。在过去西方经济社会历史的传统经济规律中保证就业问题,成为如何使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原由之一。但近年根据经济状况以及GDP的增速来看,GDP增速下降,如果从西方经济学理论角度出发,保障就业的几率很小。但实际发展情况却恰恰就是相反,随着GDP增速有所下降,就业率不降反升。说明在互联网时代下原有经济逻辑需要改变。

3.问题

在当前背景下,互联网改变了服务业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推进中国经济结构从之前依附制造业以及过度依赖GDP增长,转向更多需要依附中国服务业和缩小对GDP增长的依赖。转向更多依附服务业和缩小对GDP增长的依赖。在新的经济社会中,服务业的比重将会不断上升,互联网也随时代进步穿插其中。起到GDP增速下降的作用,有助于开辟新的就业途径。互联网同时可以提升就业的宏观经济使命,也能有效抑制传统经济理论,回归GDP和物质投资导向的道路。

此外,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高校教育缺乏对当前社会形势的正确认识,应该逐步改变适应以往社会的教学理念,应用互联网协助大学生进步专业技艺,专业品质,更好地打开职业道路。国家经济一直鼓励我们大学生创业,并提出了“大众文化创新,万众创业”的发展企业战略,希冀为大学生提供更多有效的措施找到工作,进而实现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目标。但是许多当地大学教育对大学生本身并没有足够的重视,没有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建立系统性的专业课程体系。当地学生对就业环境缺乏了解,互联网时代的优势也不理解,最终导致当地大学生的就业压力。

4.原因

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就业中的问题是中国经济发展社会中与市场进行经济密切相关的现象,例如失业。但在早期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中,没有严重的无工作景象。经历社会经济发展危机之后,西方国家经济学家开始从各个方面对失业问题学生进行全面深化的关注和钻研,并逐渐形成了本身具有代表性的实践教学理论方案。

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历史中,经济学家基于西方经济学的就业理论,结合当代经济社会发展及其与就业的密切关系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并试图通过提出自己解决失业问题的针对性对策。但由于资本主义财富最大积累和社会生产效率的限制,不仅不可能应对资本主义时期的失业困难,也无法应和当今社会时代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经济发展。以往的经济理论与当今时代不符,需要新的理论指导大学生就业。

互联网在高科技服务领域创造了基于共享的包容。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背景下,社会就业形势变化迅速,信息传播速度越来越快。因此,在有关大学生就业教学时,应紧跟社会和时代的步伐,利用互联网完善教学课程体系。

5.结论与对策建议

结合“互联网”背景的发展,高校为大学生提供的职业课程不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改进:

(一)提高大学对就业创业教育的注重水平,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制度。

大学生就业创业甚至直接影响到我国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高校应针对就业和创业教育等专业大学生职业规划的课堂,建立与课程相关的教学模式,在反复试验中摸索,并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找一些大学有丰富业务经验的教师理论教学,做到在大学生就业和内部相关部门实现联动,构建一套科学正当的人才培育机制,确保通过教学活动的质量。

(二)科学安排教学内容。

理论方面的高校实践课程比例增大往往不利于学生教育,想要改善这种情况,科学合理调整理论和实践课程的比例是首要任务。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差异不容忽视,所以实践课堂时必须考虑这一因素。

(三)加大教育资金投入,强化师资团队。

“互联网+”对我国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内容,对大学生的就业才能提出新的要求。如何有效地解决这种情况,提高教师是至关重要的。提高相干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历,和专业教师的工资不能有偏差,这就要求大学有足够的力量进行投资。

6.总结

根据有关部门调查结果表明,现有的互联网用户数量预估6.5亿。数量庞大的互联网用户给相关企业提供了一个巨大的优势。随着我国的发展,目前国内商业环境不同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变得越来越公平,与传统商业模式相比,互联网创业门槛低,有关大学生能够轻松践行创业机会和梦想。

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是践行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策略,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优势的重要路径方法。基于目前已有的“互联网+”时代的视角,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从完善人才培养机制、设置科学的教学课程、加大对于这一领域的投入力度等方面进行探讨,希望能够对相关的教学部门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切实提高我国相关高校对于大学生精准就业创业工作的工作质量与工作效率。

主要参考文献

[1] 陈萌.“互联网 +”时代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提升策略[J].现代经济信息,2019(21):412,414.

[2] 王蕊.“互联网 +”时代背景下普通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提升策略探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8(34):385.

[3] 曹小溪.“互联网 +”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创业探究[J].青春岁月,2019(31):78.

[4] 朱新文,吴伟,林雪.“互联网 +”时代下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提升路径研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3):140-141.

[5]企业视域下大学生核心就业力探析[J]. 郭宏芳.辽宁经济. 2019(11)

[6]提高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力的途径[J]. 丁阿蓉.教育教学论坛. 2018(10)

[7]基于企业用人标准的大学生就业力提升对策[J]. 邵凌云.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