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滨水公园景观评价研究进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2-30
/ 3


城市滨水公园景观评价研究进展

张轩阁

沈阳建筑大学 辽宁沈阳 110168


摘要:城市滨水公园景观评价对城市滨水公园的景观规划及建设具有理论及现实指导意义。本文基于城市滨水公园景观的视觉质量、游憩性、景观综合评价三个方面,对当前国内外城市滨水公园景观评价研究进行综述,提出今后国内城市滨水公园景观评价的发展趋势与研究重点。

关键词:城市滨水公园景观;景观评价;研究进展

  1. 引言

城市滨水公园景观作为城市公园和滨水区结合而成的城市公共绿地,是城市中最具吸引力的活力空间和城市魅力所在。城市滨水公园景观依托城市水系发展,不仅在城市防洪、水利设施建设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促进市民活动交往、塑造城市文化、改善生态环境、促进滨水休闲产业等方面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而具有经济、社会、环境等多种效益[1]。城市滨水公园景观评价,即依据评价目的对滨水公园景观价值进行评价,可以检验设计成果并找出当前景观中存在的问题,为城市滨水公园景观规划设计或决策提供科学合理建议,同时对完善国内城市滨水景观评价理论体系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国内城市滨水公园景观评价的研究进展,提出今后国内城市滨水公园景观评价的发展趋势与研究重点。

  1. 国内城市滨水公园景观评价研究进展

我国城市滨水公园景观评价工作起步较晚。21世纪初我国学者陆续展开了对城市滨水公园景观的评价研究工作,目前国内城市滨水公园景观评价研究内容,主要从滨水公园的视觉质量、游憩性、植物景观及景观综合性进行评价研究。

    1. 滨水公园景观视觉质量评价

滨水公园植物景观视觉质量评价,以提升滨水公园景观美景度为目标,通过评价找出影响滨水植物景观视觉质量的关键因子,得出评分较高的滨水植物景观群落配置模式,并分析不同人群对滨水植物景观的审美差异,最终对滨水公园景观设计提出针对性改进意见[2,3]。滨水公园景观视觉质量评价的要素主要有植物、水体、驳岸、岸线等。其中,植物景观作为滨水公园主要审美对象吸引了大量学者关注,研究成果最为丰富。

研究表明,影响滨水植物景观视觉质量的关键因子有:植物群落层次、种类、观赏特性、时序性、绿视率、色彩、周边环境协调性、水质、地形、岸线变化等[4,5]。另外,优美的人工景观要素(景石、雕塑、木栈道、亭台廊榭等)及树群轮廓线,舒适的色彩对比等也极大地提升滨水景观视觉质量[6]

    1. 滨水公园游憩性评价

      1. 滨水公园游憩感知评价

城市滨水公园游憩感知评价,即通过观察法、SD法或问卷调查法,对游人在滨水公园游憩过程满意度进行调查,分析各类人群游憩需求。杨立红[7]为了探究公园提供的游憩功能与游客的游憩需求的关系,采用AHP-模糊综合评价法从基础与游憩设施、游憩环境与场所几方面对长春南湖公园游憩功能进行评价。虞佳丽[8]将投影寻踪分类(PPC)模型与RAGA相结合,从视觉质量、群落空间、环境质量三方面建立评价体系对滨江公园植物景观游憩度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发现,从大到小对植物景观游憩度的影响要素分别为群落空间、视觉质量、环境质量,从而提出在营造游憩型植物景观时应首先满足功能需求的设计策略。

      1. 滨水公园使用状况评价

有的学者以滨水公园的景观游憩条件、游憩环境、游憩设施为主要评价对象,运用POE法对公园使用状况及管理情况进行评价。王菁[9]基于SD法对重庆市6个典型滨水空间环境活力感知情况进行评价研究,得出了其强相关因子为水体清洁度、功能性、可达性和美感度,因此建议在滨水空间设计时应注重保持良好的交通可达性、多样化的功能组织、宜人的生态环境和景观环境。孙姝[10]对京杭运河宿豫段滨水空间使用状况进行实地调研评价发现,场地的休憩及服务设施的使用便捷性及使用频率,以及后期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着场地使用率的高低和人们使用积极性。

      1. 滨水公园可达性评价

滨水空间可达性对滨水区发挥经济价值乃至城市功能提升都具有重要意义。徐慧等人[11]从居民与滨水区的在视觉、交通、心理三方面可达性水平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评价研究。汪滋松[12]运用 GIS 技术,定量分析了太湖流域的无锡蠡湖滨湖景区的可达性及使用情况,探究了滨湖景区的可达性要素、滨水区的空间格局与景观公平性的联系。

    1. 滨水公园景观综合评价

      1. 滨水公园植物景观综合评价

很多学者从生态性、观赏性、功能性等角度对植物景观进行综合评价。植物景观的生态性是植物配置时首要因素,在因素层中占比最大,其次是植物景观观赏性和游憩性。宁惠娟等人[13]运用AHP法从生态效能、视觉质量、服务功能3个方面对杭州西湖风景区内花港观鱼公园的五类植物景观——滨水、复层混交、建筑及小品旁、疏林、密林,构建了评价体系,其中生态效能权重最高。指标层中结构多样性、协调共生性、色彩与季相变化位列权重值的前3位。

      1. 滨水公园景观综合评价体系构建

滨水公园景观综合评价,以滨水公园整体为研究对象,立足于宏观规划视角,从多个角度对滨水公园景观规划提出意见。涂小萍[14]从自然生态、娱乐观赏、社会环境三方面对滨水空间景观进行了综合评价,发现自然生态环境为公众最看重的方面。研究同时发现,景观综合评价结果会受到到公园游憩者的年龄、居住地、造访频率、交通方式和主要活动类型几方面差异性的影响。秦雷等人[15]从自然生态、社会价值、视觉美感三方面建立景观综合评价体系,采用AHP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延吉市滨水景观进行总体评价。朱琳祎[16]从城市滨水区整体的功能使用、美学观赏、文化参与等方面考虑出发,从景观视觉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大众行为心理三个角度建立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1. 国内城市滨水公园景观评价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从国内外城市滨水区的发展历程不难看出,城市滨水公园景观建设的根本目标在提升城市在社会、经济、生态三方面的综合效益并且均衡发展。通过对研究成果的梳理,目前国内城市滨水公园景观评价研究主要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如下:

一、当前城市滨水公园景观评价研究成果,以视觉质量评价及游憩性评价居多。主要以游憩者为评价主体对公园的使用状况、管理现状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价,评价对象较为全面。不足的是,当前评价主体以公园游人为主,评价主体较为单一。日后应丰富评价主体类型如公园规划设计者或管理相关部门相关人员以增强评价全面客观性。同时,还应意识到公园的景观建设及管理要与当地经济发展状况以及生态环境现状紧密联系。

二、当前城市滨水公园景观的综合评价较偏重于社会效益的研究,而生态效益及经济效益方面细致深入的研究相对匮乏,尤其是经济效益方面。城市滨水公园所具有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三者是一个有机整体,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任何一方面的缺失或偏重都不利于滨水公园景观综合效益的均衡发挥。未来建议运用系统论的方法从整体性角度对滨水景观状况进行综合评估分析并提出改善提升措施,以促进滨水公园综合效益的均衡发展。城市滨水公园景观综合评价涉及多方面要素,构建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要重视评价指标的选取及其权重分配的合理性,需要各专业间紧密沟通和协作。

城市滨水公园景观评价涉及专业众多,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因此,要从多层面、多角度构建景观评价体系,充分发挥滨水公园景观对城市发展的促进作用。国内城市滨水公园经过30余年的发展,面对城市发展在社会、经济及生态方面新的时代需求,其自身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国内城市滨水公园景观综合评价研究需要向更全面、更深层次方向发展。国内有待建立起与当代城市滨水公园发展状况相适应的景观综合评价体系,以指导城市滨水公园实际的规划设计及建设,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1] 唐剑.现代滨水景观设计[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08

2] 翁殊斐,朱锦心,苏志尧,袁喆,郜春丽.岭南地区滨水绿地植物景观质量评价[J].林业科学,2017,53(01):20-27.

3] 陈龙翔.福州市滨水植物景观评价及配置模式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4.

4] 刘超.基于SBE法的长沙洋湖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评价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5.

5] 吉杨婷,李燕妮,陈为,廖晨阳,罗言云.成都市城市公园滨水植物景观评价[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6,31(03):291-297.

6] 姚玉敏,朱晓东,徐迎碧,杨海燕,孙翔.城市滨水景观的视觉环境质量评价——以合肥市为例[J].生态学报,2012,32(18):5836-5845.

7] 杨立红,李昊,潘伟,张达维,李雪萌.基于AHP-模糊综合评价法的长春市南湖公园游憩功能评价[J].湖北农业科学,2017,56(18):3585-3589.

8] 虞佳丽,蔡建国,朱文君,魏云龙,韦孟琪,王雨欣.城市江滨公园植物景观游憩度评价研究[J].科技通报,2017,33(07):147-150+155.

9] 王菁,王雪松,覃琳,卢星宇,赵双.基于SD法的重庆滨水空间活力评价研究[J].重庆建筑,2019,18(01):28-31.

10] 孙姝.沿京杭大运河滨水空间的使用后评价——以江苏宿豫段为例[J].中国园艺文摘,2013,2904:111-112.

11] 徐慧,范颖骅,吕多智,崔岑.基于网格划分的宜兴市区滨水区可达性评价[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2,21(11):1336-1341.

12] 汪滋淞,田一翔,张姗姗.基于GIS分析的城市滨湖区空间可达性评价及优化策略研究[J].建设科技,2019,10:68-71+75.

13] 宁惠娟,邵锋,孙茜茜,单佳月.基于AHP法的杭州花港观鱼公园植物景观评价[J].浙江农业学报,2011,23(04):717-724.

14] 涂小萍.成都沙河滨水空间景观综合评价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9.

15] 秦雷,朱卫红,徐万玲,郑小军,满卫东.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延吉市滨水景观评价[J].延边大学农学学报,2012,34(04):324-329.

16] 朱琳祎.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控制因素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A].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广西壮族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人民政府、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