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人物传记个性背后的共性探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2-30
/ 2

中国古代人物传记个性背后的共性探寻

张政军

宁夏固原市第二中学


内容提要:中国古代人物传记的共性,传主都是男人,十有八九是读书人,几乎都是儒家思想熏陶浸润的正人君子,人生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绝大多数仕途不是一帆风顺。


关键词:中国古代 人物传记 共性 男人 读书人 儒家 君子 仕途坎坷



学习中国古代人物传记,学生觉得困难。难的原因除了文言文不易阅读理解外,被传记的人物做人做事也不好把握。这也正常,如果传主千人一面,脸谱化,公式化,没有个性,阅读起来不是味同嚼蜡?一人一个面孔,一人一个性格,一人一种气质和风度,打开传记,犹如走进百花园,赤橙黄绿青蓝紫,姹紫嫣红,流连忘返。


可是,传记阅读得多了,发现传主个性鲜明的背后还是潜伏着无法僭越的共性。闲来反刍,探寻共性,归纳总结,不亦快哉?


一是被传记的人物都是男人。


这在今天看来是一句冷幽默的笑话,但在古代是不容置疑的客观存在。为什么都是男人?因为女人没有可能读书。没有可能读书,就没有可能“学而优则仕”。没有可能“学而优则仕”,就没有可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没有可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没有可能被遴选进《二十四史》。几千年的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男权社会。男人是树,女人是缠绕在树上的藤。男人是天,女人是装饰蓝天的白云。女人无才便是德,相夫教子,纺线织布,洗衣做饭,无名无字更无号。一生一世,大门不出,闺门不迈,踯躅庭院,留恋阑干,妇以夫贵,母以子荣。身如浮萍,随丈夫荣辱水波游动。位高如武则天,唐史春秋笔法谨慎;权重如慈禧太后,清史人物传记无名。至于才盖宋朝半边天的绝代才女李清照,垂青宋史的文字也不知道有没有?如果有,一定不如她的丈夫赵明诚密稠。


二是被传记的人物十有八九是读书人。


遍观《二十四史》,能挤有一足之地的,都是有身份有地位的人物,布衣百姓是不可能挤进史官法眼的。中国古代有身份有地位的人一般都是读书人。隋唐开创的科举制度,昭告天下,不读书,不要妄想进仕途。书读得不好,不要梦想一朝成名,平步青云。即使隋唐以前没有科举取士,约定俗成的举孝廉制,也是以书读得好而闻名乡里,加上孝敬父母,和睦乡邻,廉洁自律,声名远扬,受到位高言重之人的赏识举荐,方可出人头地,步步高升。


籍由此因,古代人物传记,开篇便是少而好学,读书万卷,科举成名。很少有不读书,胸无翰墨鲤鱼跳龙门。即使有,不是皇亲国戚世袭承继,就是行伍出身,身经百战,驰骋沙场有功。


宋真宗赵恒是一个实在又坦率的皇帝,《劝学诗》快人快语,昭告天下,读书读书,痛快淋漓。


富家不用买良田,

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

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

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

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若遂平生志,

五经勤向窗前读。


皇帝如此直白,子民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读书?既然天子说,读书好!天下人还不废寝忘食地读?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

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学问勤中得,萤窗万卷书;

三冬今足用,谁笑腹空虚。

自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

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学乃身之宝,儒为席上珍;

君看为宰相,必用读书人。

莫道儒冠误,诗书不负人;

达而相天下,穷则善其身。

遗子满赢金,何如教一经;

姓名书锦轴,朱紫佐朝廷。

古有千文义,须知学后通;

圣贤俱间出,以此发蒙童。


如此节录宋代诗人汪洙《神童诗》的诗句,通俗易懂,字里行间难免荡漾着人世间的俗气,但不能不承认这些诗句跳跃着古代社会普通人发展提升的金科玉律。难怪唐朝诗人孟郊登科后无不欣喜若狂,吟唱七绝一首。


登科后

昔日龌龊不足夸,

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尽长安花。


三是被传记的人物几乎都是儒家经典熏陶浸润出来的正人君子。


翻阅华夏文明史,蓦然发现,莫不是一个又一个儒家弟子的人生奋斗史?《二十四史》,不过客观地记录了他们的奋斗历程而已。追溯中华民族治国理政的文化渊源,不仅仅只是儒家一统江山,尚有道家墨家法家和纵横家配合其中。但是,历经岁月的冲刷打磨沉淀积累,还是儒家思想的土壤适合生长中华文明这一棵参天大树。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繁花似锦,硕果累累。秦重法家,如一颗流星划过历史的长空。汉初崇尚道家,黄老无为,文景之治,休养生息,钱帛无数,麦谷满仓。但是,好景不长,政弱生乱。董仲舒贡献治国理政良策,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华夏文明史,实际上就是儒家思想继承发扬实践修正的历史。推进演化这一历史的,正是一个又一个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的儒家思想熏陶浸润出来的正人君子。他们不是忠臣,就是良将。文能提笔治国平天下,武能上马安邦定乾坤。


秋高气爽,翻阅两汉;天高云淡,细品三国。历史的江河里无不凸显出一个个鲜活的儒家面孔。个性的背后潜藏着不可僭越的共性。大凡传记人物,少好读书,颇有才名。熟诵《四书》,精研《五经》。孝敬父母,和睦乡邻。声播十里八乡,名扬三县四州。得众乡亲拥戴传颂,受德高望重之人赏识器重。水到渠成,瓜熟蒂落,被高人推荐,得朝廷录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实现人生理想,成就一世美名。


隋唐及隋唐以后,打量每一个传主,依然走的是儒家的奋斗四部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恪守的是儒家的道德追求,仁义礼智信忠勇公和平。诵读的是儒家经典,《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诗》《书》《礼》《易》《春秋》。不同的是,传主不再等待被德高望重之人赏识推荐,只要参加科举考试,励精图治,勤勉奋斗,就可以获取功名利禄,封妻荫子,光宗耀祖。


如果非要找出来超越这一人物传记共性的朝代,也只有晋朝和元朝有的传记了。晋朝的士大夫寄情山水,崇尚玄学。名声大震者,如“竹林七贤”,不修边幅,放浪形骸,行为乖张,邋遢龌龊,任性洒脱。他们平生所深恶痛绝者,莫过于儒家正人君子的正襟危坐模样。但这在历史长河里,只是瞬间绽放,不是永恒存在。


至于元朝,征服者分人为四等,汉人退缩于最底层,没有科举考试制度做进升的平台,哪里有出人头地的日子?何谈被史官传记名垂青史?故绝大多数读书人被仕途抛弃,流落民间,吹拉弹唱,写词作曲,粉饰登场,戏里戏外,演绎着人生的悲欢离合。出类拔萃者,莫过于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等元曲大家。


四是被传记的人物仕途多不是一帆风顺。


宦海浮沉是仕途常态,一帆风顺是仕途非常态。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生态环境,是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是理想的明君贤臣,同心同德,荣辱与共。君子如风,小人如草,上行下效,蔚然成风。可是,不可能所有朝代的每一个时期都海晏河清,政通人和,上下一心,左右同睦。所以,某一个朝代某一个时期的人物传记,顺其自然地就打上了坎坷不平的时代烙印。


诸如传主正在励精图治步步高升,突然,引燃了同僚羡慕嫉妒恨的火药库。尽管传主小心翼翼如履薄冰,但还是被对手挖了看不见的坑,一不小心陷落其中。后来,君主知悉,一波三折,重获天日,继续为国尽忠,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寿终正寝。


如果传主生不逢时,命运不济,遇上昏庸无道的君主,就只有壮志难酬,怀才不遇,报国无门了。更有甚者,受尽屈辱,株连九族,身首异处,无人问津。待到国易其主,平反昭雪,已是人死尸寒,落个好名声而已。


高考在即,五月流光。教室宽敞,书声朗朗。一节课和学生学习交流一篇文言文人物传记,似乎不存在消化不良。一月有余,读古人犹如读自己。今古比较,有些惭愧。古人身体力行的,今人未必可以做到。难怪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十分发达,跻身世界四大文明古国。有如《二十四史》传记的人物治国安邦,何愁国家脊梁不硬朗?文化不灿烂?文明不辉煌?古代中国,史官执笔,秉公记事,客观写人,的确是杜绝官员懈怠腐败的最后一道文明堤坝。现代以来,如果国家在以法治国以德润人的政治生态环境中继承《二十四史》这一人物传记的政治文化监督,也是防止人性贪婪腐败的妙方良药。试想,人在仕途,谁不想青史留名,荣及后人?


2020年6月10日


参考文献:

1.《二十四史》

2.宋真宗赵恒《劝学诗》

3.唐诗人孟郊《登科后》

4.宋诗人汪洙《神童诗》


作者简介:张政军,教师,作家。供职于宁夏固原市第二中学。著作有文集《桃李牧歌》《常识的歌谣》《秋水长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