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理念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浅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2-30
/ 2

生本理念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浅析

杨兆荣

山东省济南市卧龙路小学 250022

摘要:在开展生本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有效教学过程中,教师将生本理念,运用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并遵循“一切为了学生,尊重学生,并依靠学生”的方针,打造属于学生的数学学习课堂,让他们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促进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提升,最终达到增强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关键词:生本理念;小学数学;有效教学;教学策略

在现阶段的数学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采用传统的方式授课,即运用师本理念,进行数学教学,并在此过程中,将教学的注意点集中在知识的讲授上,并不注重与学生进行互动,也不注重调动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从而导致数学教学死气沉沉。针对这种状况,数学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转变原有的师本理念,将教学的关注点集中在学生身上,真正构建属于学生的数学学习天地,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他们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增强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1. 运用微课教学法,让学生成为数学知识的探索者

众所周知,微课教学法具有较强的灵活性。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综合考虑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以及个人的教学特点,灵活运用微课,最终达到提升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目的。在本文的授课过程中,教师运用微课,开展课下预习教学,真正让学生在课下独立学习数学知识,探究数学问题,让学生成为数学知识的探究者,感受数学问题探究的趣味性,增强微课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在开展“圆柱的体积”这部分内容时,教师运用微课教学法,让学生探究如下的问题:请尝试分析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并从如下两个角度思考:角度一,圆面积的推导过程。角度二,长方体的体积公式。与此同时,教师将圆柱体向近似长方体的转化过程拍摄成视频,让学生在观看视频中,进行此部分内容的探究,达到降低学生数学问题探究坡度的目的。更为重要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教师运用现代通讯工具,与学生保持联系,并根据他们反馈的问题,进行针对性引导。在再次上课后,教师鼓励学生分享思考成果。陈冉主动站起身说:“通过观察视频,并结合教师的引导,我发现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为:底面积与高的乘积。具体思考过程中如下:首先,从圆面积的角度观看视频,我发现圆柱是按照此种方式切割。其次,从长方体的体积角度探究,我发现长方体的体积公式为长宽高之积,而圆柱体的体积,即为底面圆的面积与高的乘积。”教师运用微课教学,在为学生提供学习空间的同时,让他们解决数学问题,并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探究者。

  1. 使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成为数学知识的发现者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实验教学的方式,进行此部分内容的授课,真正为学生提供发现数学知识的“试验场”,并在此过程中,让学生结合相应的数学问题,进行针对性探究,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知识,理解知识,提升数学实验教学质量。

例如,在开展“长方体”这部分内容的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实验教学的方式,进行此部分内容的授课,让学生制作长方体,并解决如下的问题:(1)长方体一共有多少条棱?(2)长方体一共有多少个面和顶点?(3)长方体对应边和面的关系是什么?与此同时,教师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实验工具,让他们在制作长方体的过程中,思考上述问题,并以上述问题为思考着力点,进行相应的实践。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走入学生中,观察学生的实践动态,并与他们进行互动,在解决学生实践问题的同时,记录他们学习中的问题,从而让整个课堂教学更具有方向性。在大部分学生实践结束后,教师邀请学生实践成果。罗珊积极地举手说:“大家看我制作的长方体。这个长方体有12条棱,6个面,8个顶点。通过观察,我发现长方体上对应的边相等,对应的面全等。”与此同时,在学生分享的过程中,教师结合总结学生的问题,特地针对学困生进行提问,发现此部分学生仍旧不理解此问题。为此,教师鼓励这部分学生去实践,并结合他们的实践状况,进行针对性引导,从而激发这部分学生的学习热情,真正让更多的学生融入到数学学习中,使他们成为数学知识的发现者,提升实践教学质量。

  1. 采用合作教学法,让学生成为数学问题的解决者

众所周知,小学数学教师可以运用合作教学的方式,开展数学教学,解决教师不能面对每一位学生进行授课的状况,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到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数学学习能力的提升。在本文的论述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合作教学的方式,进行此部分内容的授课,真正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分析数学问题,探究数学问题,构建数学知识与学生问题的连接,提升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让学生成为数学问题的解决者。

例如,在开展“梯形的面积”这部分内容的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合作教学的方式,进行此部分内容的授课,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从不同的角度,解决数学问题,增强学生问题的解决能力。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出设如下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李叔叔想给鱼塘铺设瓷砖。已知这个鱼塘为直角梯形。鱼塘的上底为45米,下底为90米,高为45米,求这个直角梯形鱼塘的面积。与此同时,教师对学生进行分组,并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更为注重尊重学生的主观看法。为了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到数学问题的讨论中,教师在每个小组中设置记录员、交流员、发言员以及小组长四项职务。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走入学生中,针对他们在讨论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引导,在激发学生讨论热情的同时,维护课堂的秩序。在大部分学生讨论结束后,教师鼓励学生分享讨论成果。小陈积极地举手说:“我们小组一共探究出三种方式。方式一,我们可以将此直角梯形切割成三个边长为45米等腰直角梯形,也可以切割成一个边长为45米的正方形和一个边长为45米的等腰直角三角形;方式二,我们可以制作两个全等的等腰梯形,并将其拼凑成一个长为135米,宽为45米的长方形,或是一个上底为135米,高为45米的平行四边形;方式三,我们可以运用梯形公式求解。”

总而言之,在增强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从学生的角度,制定相应的授课模式,并在基础上,结合学生的表现,进行针对性引导,让他们真正感受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并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数学学习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周长华.谈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小学数学教与学.2017(14)

[2]胡全会.新课改下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探讨[J].小学教学参考.2016(08)

[3]周长存.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