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理念下“链式教学活动”的五大特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2-31
/ 3

共生理念下“链式教学活动”的五大特性

冯军

江苏省如皋市丁堰小学 江苏南通 226521

摘要:几十年的体育课程改革,不断翻新变革的体育模式化的教学,从运动员式的技术化教学,快乐体育学习,淡化技术教学,情境教学,到现在的高密度、大运动量、高负荷的体育健身锻炼课堂,把运动技能教学与立德树人紧紧地结合起来。在“共生理念”基础上形成的链式教学模式,重视技术教学,紧扣目标,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一环一环,环环相扣的设计方式。经过两年多的教学实践和团队同仁们的反复揣摩,对链式教学模式有了更新的认识;使用这一模式进行技术技能教学,会给体育课堂教学带来新的生机,对提高学生学习技能的兴趣,增强学生体育运动的技术水平,给教者带来更大的自信和帮助。笔者认为,因为链式教学模式具有五大优越性。

关键词:共生理念 链式教学模式 技术与体能 学生体质健康 课程标准


前言

在农村一线体育教学三十五载,走遍大半个中国,看了许许多多优秀课的展示,聆听了很多资深专家、教授、学者对学校体育的主题讲座,翻阅了好多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专业核心期刊,一直喜欢教学研究,不断地改革创新,关心学生的体质发展。回顾几十年的体育课程改革,不断翻新变革的体育模式化的教学,从运动员式的技术发展,快乐体育学习,淡化技术教学,情境教学,到现在的高密度、大运动量、高负荷的体育健身锻炼课堂,把运动与立德树人紧紧地结合起来。“从毛泽东主席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这些论述的背后折射出学校体育的认识在不断延与深化[1]。”我们一直在追寻具有实效性的体育教学方法,以求学生体质优质均衡发展。依靠共生团队(南通市名师杨浩工作室),通过团队学习、观摩、讨论、阅读,真正学习了很多很多的有关共生理念体育课堂的完善构建思路与链式教学模式设计、组织、操作流程。真正地静下心来,“将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这一项学校体育的基础工程,实现体育与健康课堂的“微革命”;就得从体育与健康课程与教学观念改变开始。”[2]

难忘的一幕,回想十多年前,在省级优秀课展示的观摩活动中,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两节体育课:一位是头戴围巾,腰系围裙,扮着农民的年轻女体育老师,挑着装着稻穗的竹筐,满面笑容地走进课堂。再仔细地环顾孩子们的背后,好像丰收后的田园,扁担一百多条布置的方形跑到,七八个稻草人等距离地立足在中间,还有足够与会人员饱饱地吃一顿,整齐地排在哪儿的圆圆的南瓜……再看另一个片段,又是一位美女体育老师,用一根长丝带,从开始的扭秧歌到搭配教材编图案,学生们根据老师的要求,在某一个人的带领下,小组合作学习,只看见一双双小手,拿着丝带,来来回回地穿梭着,大约十几分钟,各组进行了展示……这就是快乐、情境、合作探究体育课堂的片面追求者,虽然进行了大胆改革创新,将长期以来,小学体育教学存在着的重要的问题,即学生缺乏自主学练的空间,缺乏平等、和谐、民主的氛围,表现为教师的权威高于一切,对于学生的要求太严、太死,形成军事训练,行动整齐划一的课堂进行了调整、改革,可一堂体育课看不到学生大汗淋漓,气喘吁吁的场面,因为教者一味地迎合学生的兴趣,使其快乐,不谈练习密度、运动负荷,更不谈技术教学,以致失去学校体育教学的本质,最后导致不需要专职体育老师就能上好一节体育课,长此以往学生体质又怎能不出现下降的趋势。

  1. 对“链式教学活动”的认识

当下社会发展的潮流在于强调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这些提法其实是共生发展的一种隐喻。共生源自于生态学的理论,所以要从教育生态学的视角来构建共生课堂的内在结构。如果把课堂视为一个生态系统,它到底由哪些生态因子共同构成呢?共生体育课堂由四个主要因子构成,分别是学生、教师、课程、环境与技术。而课堂的核心是什么呢?我们认为,既不是学生,也不是教师,不是哪一个具体的生态因子。课堂的核心应该指向学习,课堂实施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开展学习活动,学习具体到每一节课上就是一个个的教学片断,也有人称为教学事件,放大到一个较长的时间段,就是通过不断学习而促进课堂中的每一个生态因子的发展。注意是每一个生态因子的发展,而不仅仅是人的发展,更不仅仅指向学生的发展。而在此理念基础上形成的链式教学模式,先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划分,再逐步进行教学,这样能够最大程度的提高教学效率。即:由知识技能、经验入手,逐步递进,让各个教学环节互相连接成为一个整体。教学的内容、过程与方法等均为整体的一个链节,通过问题对链节之间进行互相连接,进而结合成为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紧扣目标。

让体育课堂教学改革更加圆润有余,教学预计更加全面有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更易解决。在共生理念下,把课堂教学中的学生、器材、场地巧妙地运用,设计得更加人性化、科学化、简单化、实际化,使得技术数学更加完善,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增加了学生练习兴趣,更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体质。如:从开始练习的每一项内容,到课堂的主教材,再到搭配教材,直至最后的各种练习,无处不是围绕学生、教师、课程、环境与技术,为了学生动作技术的形成,身心的全面发展,体能的不断提高,而进行科学地创设与合理地组织。不像以往的传统体育课堂,像一场文艺表演,首先是序,第一篇章、第二篇章、结束语。到好像一位技术很熟练的老木匠,要做一张八仙桌,别看好长时间没能出样,但他的精细选料,刨锯、凿眼、斗榫、成型,一环套一环,关注着每一个细节,最后的产品能使用几十年几百年,只要适当维护甚至终身相传。决定不像现代的枪钉、胶水制成的用具,虽然好看,工序也简单,但使用寿命不长。“在党和国家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的战略发展下,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已成为学校体育改革的重要任务。一段时间以来,学生掌握运动技能状况不尽如人易,在实践工作中存在着比较明显的问题,对课堂教学中掌握运动技能的认识不全面,实施不到位,成效不明显,评价不匹配。掌握运动技能的理念与实践需要进行更好的思考。

[3]

2.“链式教学模式”的课堂特性

经过近两年的教学实践和团队同仁们的反复揣摩,从全国的比武一等奖、优秀课展示到江苏省基本功大赛一等奖。对链式教学模式有了更新的认识。“陶行知老先生曾经说过:“学非问不明”。这句话点出了学生的学习方法,同时也是对教师教学方法的一种启迪。在这里提出“链式教学”的一个概念,即以问题链接教学内容,环环相扣,最后能够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这个教学体系能够对学生进行全方面的教学,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避免教学盲区的存在。以小学体育学科为例,我们可以采用“链式教学”,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划分,再逐步进行教学,这样能够最大程度的提高教学效率。即:由知识技能、经验入手,逐步递进,让各个教学环节互相连接成为一个整体。教学的内容、过程与方法等均为整体的一个链节,通过问题对链节之间进行互相连接,进而结合成为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4]。这一模式会在今后的技术技能教学中,给同仁们的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技能的兴趣,增强学生体育运动的技术水平,给教者带来更大的自信和帮助。因为链式教学模式具有五大优越性:

2.1梯进性

梯进性就是按一定顺序推进,由浅入深。修辞手法解读:梯进性是按照大小轻重本末先后等一定的次序,对三种以上的事物依次层层推进。在两地(南通、南京)团队交流展示活动时,一位老师在教技巧肩肘倒立时,在准备部分的安排时,首先利用双人练习,一人双手屈肘,肘关节后夹,双手五指分开,撑于腰后部,大拇指向内,另一人用双手支撑在同伴的大臂后侧,原地或上步均可,做支撑练习,数次之后,再让学生仰卧地面上体前屈两臂屈肘,两大腿并拢屈膝,用左关节和前臂在地面平移,小腿放松,用脚支撑地面,协调配合上肢的侧向移动,接着让学生仰卧举腿,然后两臂屈肘后撑,两腿屈腿收腹举腿并后翻,练习数次之后,让学生相互帮助进行肩肘倒立的挺举动作的练习。然后,双人面对面相互产生双手相抗,做小臂前行动作,最后在海绵垫上完成对抗性练习。教学效果明显,学生兴趣很浓。

2.2分层性

分层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又称分组教学、能力分组,它是将学生按照智力测验分数和学业成绩分成不同水平的班组,教师根据不同班组的实际水平进行教学。

一位老师在教投掷实心球——双手头后向前抛实心球时,从开始的自抛自接,双手持球做提前屈伸动作,层次性双手上举屈肘用力向前下抛击。游戏传递实心球,游戏方法:前面向后传送人向后仰成背弓姿势传球,后面接球同学半蹲,两手上举接球,传至最后一人时向前传递,同样后仰成背弓姿势,两脚前后分开,后蹬腿上前一步,两手将球向前上方送出,接球人背对双手直上举,两腿伸直,提踵、接球,接下来用不同的身体姿势前抛球(仰卧、跪着、蹬着、站着)让学生体会笔筒姿势练习时的体位感,然后看谁投的远和投的准的激励性练习,四人一组的看谁投的远的“1+4”游戏……

2.3实效性

实效性,指实施的可行性和实施效果的目的性,多用于法学领域一位老师在教水平四三年级跳上成跪撑变蹬撑向前挺身跳下时。教者首先与学生进行石头剪刀布的游戏比赛,输掉的进行俯卧撑的奖励,“运动是最好的奖励”学生们跃跃欲试兴致非常高,接着就运用了海豚行走的模仿性练习,然后就让学生进行兔子跳游戏,接下来又请学生们进行海绵垫的提臀双膝跪撑上垫练习和助跑踏跳练习,在老师的帮助与保护的讲解示范之后,助跑踏跳支撑跳箱让学生进行挺身跳下练习。在某市中考体育项目教学展示课中,一位体育老师将链式教学模式巧妙地运用到教学之中,取得非常理想的效果,目标达成率很高,让与会的同仁为之震惊,消除了这一技术非常难教模糊理念,增强了教好学生的信心。

2.4创新性

创新性思维是指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从新的角度,新的方式去思考,得出不一样的并且具有创造性结论的思维模式。在岸上教游泳,特别是在学校的操场上教游泳课很新鲜,让观摩的人非常震惊。2018年11月份在广东阳江举行的全国体育教学展示观摩活动中,就有三节这样的课,其中来自江苏南通的臧林林表现尤为突出,让与会者大开眼界。教者在上水平三(五年级)的课时,利用垃圾桶做支撑架,用塑料面盆放水,让学生学习蛙泳的呼吸技术,导入之后为了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热情引用了这样的方式:今天天气较凉,同学们“怕不怕”的融合性练习,同学们激情洋溢的回答“不怕”,别以为这个回答是虚设的,其实懂得蛙泳呼吸的人都知道“不怕”的嘴型就是呼吸的基本要求。

2.5融合性

融合表达本义是指将外源蛋白基因与另一基因的3'端构建成融合基因进行表达,引申到体育教学中是指教学技术环节相仿的技术细节根据正迁移的原理,使其相互整合在一起教学,形成一定的模式化教学。比如有老师在教水平三(六年级)武术组合动作时,为了教学五种步型,将踏点步与虚歩架打,桑巴舞、蒙古舞与马步与弓步转换,民族舞与歇步冲拳,用音乐引领武术的步行与手法,用舞蹈艺术奖武术动作的融合,促进学生的学习与掌握技术的浓厚兴趣,把之前传统的阶段性教学,进行创新教学的转换,把之前技术教学的跳跃式教学进行转换。然后重点方面有机结合,形成艺术的价值观与体育价值观的融合链接。

3.小结

当然,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学无止境。只有在平时的课堂体育教学中,结合学生特点、学校实际,依据课程标准,紧扣技术技能教学的重点难点,认真组织实施课堂教学,尽可能地让学生活动起来。选择多种多样的运动方式,培养学生的参与兴趣,能力营造健康快乐、高效安全的体育活动。“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没有任何学校体育工作可以绕过体育教师。有什么样的体育老师,就有什么样的学校体育。体育老师最好每天、至少每周不低于3次实际参与体育锻炼;始终保持快乐自信、精力充沛、活力四射的体育老师形象,真正成为学生的“偶像”与“模范”;每周都能安静地读一点儿书籍,成为“腹有诗书气中华”文武双全的“有文化的体育人”。”[5]


参考文献:

【1】毛振明,探索成功体育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2】潘少伟,弘扬“扬州会议”精神推进学校体育的“微革命”[中国学校体育]2019。6p1-3

【3】孟文砚,课程改革使江苏体育教研充满活力[中国学校体育]2019。6p51-53

4王家宏,继承与发展:学校体育现代化的实现路径与策略[中国学校体育]2019。9P1-3

【5】高健,叠加与恒久:“掌握运动技能”若干问题的思考[体育教学]2019。8P15-18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