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传统戏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1-02
/ 3

河南传统戏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研究

郑琳娜

郑州财经学院 河南郑州 450000

摘要:传统戏曲作为与人类文明伴生共存的艺术形态,是人类文化发展的结晶,也是人类文化传承的载体。豫剧,作为全国闻名的地方剧种,根植于中原大地,有着浓郁而深厚的河南人文特色,是极具代表性的民族艺术。本文旨在通过对河南戏曲文化发展的现状进行梳理,指出当前时代背景下河南传统戏曲文化面临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通过政策支持、加强创新、提升剧团竞争力、完善人才培养机制、产业化拓展等五项措施对河南传统戏曲文化进行传承与保护。

关键词:传统戏曲文化;河南;传承与保护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戏曲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和古典艺术的载体,河南地处中原,深厚的历史文化和人文内涵孕育了丰富的地方曲种,这些曲种也成了承载河洛民俗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近年来,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宏伟战略,不仅要促进各国经济的发展,也要促进各国民众文化的交流和心灵的沟通。中原地方戏曲作为河南传统文化的活载体,成了人们了解中原历史文化的最佳途径。

一、河南戏曲文化发展现状

1、河南戏曲曲种丰富

河南戏曲曲种丰富,据《中国曲艺志·河南卷》和《中国曲艺音乐集成·河南卷》统计,共有河南坠子、大调曲子、河洛大鼓、三弦书、洪山调等 50 多个本土曲种,大致分为牌子曲类(坐唱)、锣鼓曲类(走唱)、弦子书类(站唱)、鼓板书类(站唱)、板诵散说类(站说)等 5 类,声腔各具特色。除了大调曲子、三弦书、河南坠子等全省性的大曲种外,一些曲种受其语言、习俗、区域等条件影响,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曲种,如灵宝道情、杨高戏、洪山调、锣鼓书、迷糊书、王屋琴书、永城大铙、永城清音、莺歌柳、颍河大鼓、固始灶书等曲种,这些曲种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体现了中原文化的丰富性,也折射出了地方历史、文化的变迁。

2、河南戏曲剧目丰富

河南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人文素材,这片文化沃土孕育出了大量的传奇故事,经过一代又一代人们的传唱,形成了大量完整的戏曲曲目。据历史记载,中原地区最早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戏曲曲目为《东海黄公》,诞生于汉代中期,这个曲目第一次具有了明显的故事情节,采用了角色扮演的艺术表现形式;唐代是中原戏曲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个时期的曲目具有了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和对人物性格的细致刻画,其代表作有《莺莺传》、《李娃传》等;宋代成熟的商业环境为戏曲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在北宋的汴梁,具有了能够容纳上千观众的瓦舍勾栏,在这种浓郁的商业环境下,出现了大量的说唱艺术,如赵令畤的鼓子词《元微之崔莺莺商调蝶恋花词》,其人物刻画生动、情节细腻曲折,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至明清时代,河南戏曲全面成熟,诞生了一大批脍炙人口的经典剧目,如《对花枪》、《三上轿》、《铡美案》等。在众多的戏曲中,一些比较古老的全省性大曲种如大调、三弦书和河南坠子等,一般都具有上百个戏曲曲目;而大量的具有明显地方特色的小曲种,如王屋琴书、灵宝道情和固始灶书等曲种,也各自具有反映一方风土人情的戏曲曲目。

3、河南戏曲发展不平衡

在历史的长廊中,地域、习俗等原因造就了河南戏曲发展的不均衡性,其不均衡性主要体现在曲种发展的不均衡、戏曲流派的不均衡和曲种分布的不均衡三点。河南的一些大曲种如豫剧、大调等,拥有丰富的演出剧目、大量的演出团体和深厚的受众群体;但如灵宝道情、王屋琴书等曲种发展势头较弱,剧目、演员、观众都较少,甚至部分曲种已经到了濒临失传的境地。此外,流行的地方大曲种往往具有完善的、独具特色的戏曲流派,如豫剧、大调等,在每个流派中,随着历史和表演人物风格的演变,又可细分为不同的派别。曲种的分布与其流行程度紧密相关,表现出极大的不均衡性。对于豫剧、大调等大曲种,因其传唱程度较高,在全省范围内广泛流行;对于一些小曲种,多以其发源地为中心在其周边小范围流行,如眉户剧种,由于其从陕西等地传入,流传范围主要集中在三门峡地区;而花鼓戏则主要流传于其发源地商丘附近。

二、河南戏曲文化发展面临的挑战

近年来,多媒体网络发展迅速,不同的娱乐媒介以多种形式进入到千家万户,这些娱乐媒介在丰富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同时,也为传统河南戏曲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下文将详细分析网络时代背景下河南戏曲所面临的挑战。

1、传播途径单一

戏曲文化主要由视、听两部分构成,它的主要传播载体以剧团现场演出为主,辅以少量的电视广播传播方式。在网络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网络上各种视听素材异常丰富,如流行歌曲、演唱会、电影、综艺节目等。这些丰富的多媒体节目一方面丰富了人们的娱乐手段,另一方面却加速了戏曲文化的萎缩和凋敝。因此,必须充分利用先进的现代传播技术手段,采用多种方式、多种媒介对河南戏曲文化进行更广泛的传播,更好地为广大受众服务。

2、创新意识不足

传统戏曲在主题内容方面,多采用已有故事情节,缺乏鲜明的时代特色;在舞美设计方面,仍然采用传统装扮与舞台设计,与当今使用了先进声、光、电技术的大型现场演出相比,缺乏足够的震撼力与吸引力;在作曲技法、曲式结构上,也缺乏足够的符合当下审美的二次创作。传统戏曲只有不断创新,紧扣时代主题,才更容易为大众所接受。

3、产业化薄弱

河南戏曲文化的发展呈现产业薄弱的状态。文化产业化一方面可以对文化传承发展起到很好地宣传示范效果,另一方面可以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反哺戏曲文化发展中人才培养、戏曲创新,提高受众面积,扩大文化市场规模,最终实现戏曲文化健康发展。在这方面,应该向取得巨大成功的“德云社”、“本山传媒”等机构学习,将河南传统戏曲文化产业化,使之成为河南的又一张名片。同时,还应充分利用河南旅游资源,打造出类似《印象·刘三姐》的名牌产品。

4、受众群体萎缩

随着多种娱乐方式的兴起,河南戏曲逐渐失去了原有的生存环境,观众老龄化严重,市场逐步边缘化,主要集中于农村地区。这也是全国戏曲面临的困境,据文化部统计数据显示,1983 年全国共有 374 个戏曲曲种,到 2016 年已减少到 254 个,其中多个剧种只有一个职业或民间团体,面临着团散剧亡的处境。如何能够扩大受众群体,使戏曲重新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是各级政府、学者需要共同关注、研究的问题。

三、河南戏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伟大设想,是我国主动应对全球形势变化,统筹布局国际和国内市场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在“一带一路”战略中,文化对经济的持续发展具有关键的支撑作用,并且,文化交流也是一条战略主线,引领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一带一路”构想的提出,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创造了新的契机,为“文化强国“战略提供了新的途径。文化是“一带一路”的灵魂,而戏曲是文化的载体。作为“丝绸之路”中的重要节点,河南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全面融入“一带一路”是河南实现快速发展的时代要求。河南戏曲作为中原文化的活的载体,其传承与创新成为融入“一带一路”的紧迫要求。

1、政策支持

政府需要为戏曲传承人创造良好的环境并给予一定的支持,在保护和扶持河南戏曲传承方面制定科学的规划和激励措施,提高戏曲从业人员待遇,从而提高戏曲传承人的积极性与创新性。此外,政府还需坚持戏曲文化氛围传播的打造,通过“戏曲进学校”、“戏曲进景区”活动创造良好的戏曲宣传氛围,培养年轻听众群体。推动外语频道、外语网站建设,直接向海外宣传河南戏曲文化。充分利用河南的文化优势,搭建高质量、高规模的对外交流平台,将“洛阳牡丹花会”、“河洛文化节”等作为戏曲宣传和推广的平台,打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戏曲文化品牌。

2、加强创新

对河南戏曲文化的传承要建立在创新的基础上,重点加大对戏曲作品的创新、表现形式的创新和传播途径的创新。在作品上,要紧扣时代主题,创作出与老百姓紧密相关的,能够反映现代生活,揭示时代主题的优秀作品。对于经典作品,要对其进行二次创作,赋予其新的价值和生命力;在表现形式上,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声、光、电技术,在保持传统舞台特色的基础上,让观众感受到更强烈的视觉和听觉上的感官刺激;在传播途径上,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采用如微信公众号、喜马拉雅软件平台等多种形式,扩大河南戏曲的受众面,同时使人们能够更便捷、更快速的感受到河南戏曲的魅力。

3、提升剧团核心竞争力

剧团是河南戏曲文化传播的中坚力量,在“一带一路”背景下,需要不断提升剧团的核心竞争力。首先,需要提高剧团内戏曲文化工作者的专业素养,提供完善的进修学习机制和提供充裕锻炼机会的表演舞台。其次,借鉴“德云社”、“本山发展传媒”的成熟运作经验,对演出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壮大剧团实力。对现有优秀曲目进行展演,扩大戏曲、剧团品牌的知名度,不断提高河南戏曲团体的核心竞争力。

4、完善人才培养机制

戏曲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戏曲人才的培养,要逐步建立起完善的人才培养与使用激励机制,引进奖励机制,吸引高素质人才。政府要加大对戏曲学校的扶持力度,提高学校软、硬件条件,吸引优秀的老师、优质的生源进入到学校中。营造良好戏曲氛围,提高戏曲从业者待遇,扩大戏曲毕业生的就业途径。还需进一步落实文化部“千人培养计划”,实施河南省艺术名家推介交流工程,定期举办戏曲表演培训班,完善戏曲的学习路径和规范。

河南戏曲是中原文化沃土孕育的艺术之花,是中原文化的重要组成,也是中原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河南戏曲应当抓住“一带一路”战略的有利时机,通过河南戏曲文化输出,向世界展示中原文化魅力,推动中原文化成为全面融入“一带一路”的新航标。

参考文献:

[1]李娜.河南戏曲发展存在的问题——以黄淮流域周口地区为例[J].戏剧文学,2014(12):129-133.

[2]闫金晓.豫剧的生存现状调查与保护对策[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5(03):96-98.

[3]王国胜,刘艺娃,于果果.河南城镇化进程中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探析[J].农村.农业.农民(B版),2017(05):52-53.

[4]张帅. 河南乡村振兴中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研究[D].河南工业大学,2020.

[5]王菁菁.传承文化 保护文化遗产——郑州二七纪念馆[J].科技风,2020(12):207-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