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预警护理对血液净化患者安全管理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1-04
/ 2

风险预警护理对血液净化患者安全管理的影响

申三妮

中国中铁阜阳中心医院 236000

摘要:目的:在血液净化患者中,以安全管理作为研究重点,观察风险预警护理的应用。方法:研究时间为2019年3月到2020年5月,研究对象为血液净化患者,共60例,随机分组,对照组30例,观察组3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行常规护理的同时,另外应用风险预警护理,观察内容为血液净化并发症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1)血液净化并发症。对比血栓情况,两组出现人数较为接近,P>0.05存在可比性。对比感染、低血压、导管脱落以及管道失能情况,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并发症人数更少,P<0.05。(2)护理满意度,两组对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血液净化患者,应用风险预警管理,可促进患者安全管理,提高护理效果,可推广。

关键词:风险预警护理;血液净化;安全管理


引言:针对终末期肾病,血液净化技术属于重要手段,可有效改善患者身体健康情况。但是受专业性影响,该技术在应用过程中具有较高风险。针对风险预警护理,其以血液净化患者安全性提升作为最终目的,借助有效评估,可实现对护理风险的规避[1]。本文建立在2019年3月到2020年5月时间基础上,针对血液净化患者,应用风险预警护理,观察安全管理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2019年3月到2020年5月为资料收集时间,完成对血液净化患者的资料收集,共60例。通过随机分组,对照组、观察组各30例。

对照组:男/女=16/14人,年龄39~60岁,均值(46.28±9.72)岁。血管通路:人工血管、自体动静脉内瘘、深静脉置管各3、18、9例。

观察组:男/女=17/13人,年龄38~59岁,均值(45.28±8.52)岁。血管通路:人工血管、自体动静脉内瘘、深静脉置管各4、16、10例。

对比各组资料,P>0.05存在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常规护理。内容:完成患者生命体征监测、为其提供相应的药物以及管道护理。

观察组:在实行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另外为患者提供风险预警护理。内容:(1)强化培训。要求护理人员应认识到护理工作的重要性,借助正确血液净化风险因素评估方法,合理应用相关设备,提高护理质量。(2)风险评估。治疗前,结合患者基本资料以及病情分析,完成风险级别评估,判断患者可能出现的不良事件,并将其解决措施融入到护理方案中,有效落实相关监测工作。由护士长进行抽检,检查风险评估情况,并予以指导,提高工作有效性。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应详细记录患者各项情况,做好交接工作,以周为单位,组织会议对科室内高危风险患者进行讨论,提升风险管控针对性。(3)在凝血以及管路失能风险方面,要告诫患者避免大幅度动作,同时,完成对管道血液性质的监测,配合医生治疗,并提供相应的抗凝治疗,合理把控溶液量。针对高凝并且存在血液流变学异常的患者,在治疗前,应冲洗滤器以及管路。针对体外循环患者,应注意对其静脉壶状态进行监测。在完成血液净化治疗后,指导患者保持平卧状态,静止30min,确保穿刺部位止血。(4)在感染风险方面,在治疗前,应做好对透析机的消毒灭菌操作,做好管路处理。如果患者患有传染病,应予以高危标记,并隔离。

1.3观察范围

观察指标:(1)并发症:由护理人员进行记录,包括感染、血栓、低血压、导管脱落以及管道失能等。(2)护理满意度:由医院自制量表完成。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均数±标准差)表示。P<0.05视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血液净化并发症

结合表1,对比血液净化并发症,在血栓发生率中,两组差异相对较低,P>0.05无意义。在感染、低血压、导管脱落、管道失能中,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

1 并发症对比[例(%]

组别

例数

感染

血栓

低血压

导管脱落

管道失能

观察组

30

1(3.33)

0(0.00)

1(3.33)

0(0.00)

1(3.33)

对照组

30

5(16.67)

1(3.33)

4(13.33)

3(10.00)

5(16.67)


5.216

0.265

5.268

6.234

5.295

P


0.000

0.165

0.000

0.000

0.000

2.2护理满意度

结合表2,在护理满意度中,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

2 护理满意度对比[例(%]

组别

例数

满意

一般

不满意

总满意度

观察组

30

20(66.67)

9(30.00)

1(3.33)

29(96.67)

对照组

30

12(40.00)

10(33.33)

8(26.67)

22(73.33)





8.529

P





0.000

3.结论

在血液净化患者中,应用常规护理,流程不具有系统性,在护理中存在分工不明确的问题,使护理人员难以认识到自身职责。相关研究表明,在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的情况下,护理人员难以实行对连续性血液净化的熟练操作,这将会加大护理风险。同时,常规护理的应用较为刻板,无论是风险应对能力,还是危机处理能力,均存在较为明显的缺陷。因此,临床加大了对血液透析护理的研究力度,切实促进对相关护理干预的优化[2]。相关学者进一步提出了护理分组管理,使血液透析质量显著提升。以血液净化护理质量作为研究方向,其主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应用风险预警护理,在护理前,可实现对护理人员良好的培训工作落实,使其明确相关风险因素认知,提高自身在护理工作中的主动性与能动性,同时,由护士长进行定期抽查,并给予相应的指导,可有效实现护理质量优化。

结合本文研究,对比两组并发症情况,两组患者在血栓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感染、低血压以及管道脱落、管道失能,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针对护理满意度,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这说明将风险预警护理与常规护理相结合,可实现对患者并发症的控制,提升其护理满意度。

综上所述,在血液净化患者中,借助风险预警护理,可提高护理安全性,使护理质量更高,有利于提高护理操作与患者需求的匹配度,可推广。

参考文献:

[1]杨莲.综合护理对血液净化肾病血管通路的干预[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20,35(11):167-168.

[2]罗松,肖妮娜.风险预警护理对血液净化患者安全管理的影响[J].哈尔滨医药,2020,40(04):365-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