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提升学生创造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1-05
/ 2

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提升学生创造力

黄及新

佛山市顺德区龙江职业技术学校 佛山市 528318

摘 要:中国教育缺乏创造力已成公论。在新课程理念下,课堂由传统的教师"一言堂"教学模式逐渐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无限的创造力,从而获得学习、创作的乐趣,更获得学习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主体地位;创造性思维;创造力


0引言

“中国教育缺乏创造力已成公论,但令国人困惑的是:我们的创造力到底丢失在哪里?我们到哪里去寻找我们丢失的创造力?”[1]当前,诸多学者都从个人、家庭、学校、社会、文化等诸多层次寻找导致个体创造力缺失原因。然而,课堂则是学校的前沿阵地,跟创造力缺失肯定有联系,也受到众人诟病。那么,在新课程理念下,课堂由传统的教师"一言堂"教学模式逐渐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本文试从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方面来探讨有关学生创造力培养的问题。

1 传统的教

在传统教学中,课堂教学被认为是传授知识、训练技能,所采用方法是教师讲解、学生接受,把学生掌握知识建立在教师的单向授课上。此种传统的“讲解--接受”教学模式本身反映了人们学习知识的客观规律,是一种有效的方法。这种“讲练结合”的课堂似乎很有效,老师省心,学生也不费劲学会技能。然而,渐渐地,教师唯恐操作技能有所缺漏,就尽量多讲、多练、多留作业。因此,“讲解--接受”就演化成为“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巩固练习演化为 “照瓜画”的技能演练。正好如此,学生认为, 主动学习是上课要“认真”地听讲,“勤奋”地作笔记、反复地背。可是,一旦面临问题,就束手无策,望着教师和课本,企图找到现成的答案。究其主因,学生的大脑处于“休眠”状态,只是被动地被教师牵着鼻子转,处于被动地位,以怎样有创造能力?没有主动性,就没有创造能力。

2 建构学生是学习主体的对策

教育家维果茨基强调:知识不能直接灌输,应由学生运用更大的认知能力自行建构。心理学家皮亚杰也说:“教师的任务应该是一个良好的引导者,激起学生的首创性和探索性”。从教育家言论中,可以看出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本人,也不是教他们的教师。只有他们才能支配学习的主动权。教师只是在教学过程中“协助”学生,“辅导”他们完成学业。

2.1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树立学生主体参与意识。

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正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的课堂氛围。”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帮助学生成长的一个桥梁,它需要教师与学生双方共同维系。[2]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如今的师生关系早已不是过去的师承关系,而更多的偏向于导学关系或者合作关系。因此,这就需要教师放下架子,丢掉面子,给学生创造一个敢说、敢做、敢想、敢“错”的开放氛围,激发每个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和潜能,使学生在主体思想互相沟通和碰撞中,增强自信心,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认识别人,发展自己,达到唤醒主体自觉参与的目的。

2.2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校园环境,提高自理能力。

学校是学习的场所,要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必须让学生们在校园生活中实现自主自理。学校要着力烘托出一种育人氛围,构建丰富多彩的班级、兴趣小组、社团活动。放手让学生自主参与活动,制定目标,实施计划,检查督促落实目标,丰富了自己的课余生活。这样校园生不仅稳定学生情绪,陶冶情操,而且充分发挥学生聪明才能,形成文明得体的行为举止,良好的秩序。更让学生学会常识,锻炼技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3 构建学生自主的课堂教学,提升创造力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前沿阵地,体现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关键在于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做一做”,“试一试”等教学环节,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感受,获得知识,使每一位学生充分感受,自主探究,自我发现,最终获得更大发展。

3.1打破思维定势,激发求知欲。

思维定势是创造性思维克星,然而,思维定势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又是始终存在的。一方面,利用思维定势的积极作用,促使产生学习的正迁移;另一方面,思考常受习惯性思维的束缚。不仅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它,正确用好思维定势。而且,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冲破陕隘的老框框,开拓视野,提升创造力。同一个任务,鼓励学生寻求不同方法完成;同一个问题或意思,引导学生进行不同的理解或表达;安排一些不确定答案的练习;有意识地安排一些“发散性”的练习。通过系列方法来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势,促使学生相互激励,情绪活跃,在学习的过程中品尝到求异、探索的乐趣,提升创造力。

3.2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养成创造性思维习惯。

质疑,常常是创新的开始。教学中要让学生做到不“唯书”不“唯上”,敢于怀疑已成为定论的东西。比如,在课堂中常设计一些“错题”,故意“漏洞”,使学生从中得到启发,敢于发问。朱熹曾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学生学习上的进步,就是在从无疑到有疑、从有疑到无疑的转化中得来的。当然,发现疑难、提出问题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要转变观念,激发兴趣,养成质疑习惯;启发式引导,学会质疑,解决质疑问题,提升创造力。

3.3提出连续性质问,激发创造性想象。

爱因斯坦说:“一切创造性劳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3]想象是一种立足现实而又跨越时空的思维,它能结合以住的知识与经验,在头脑中形成创造性的新形象,把观念的东西形象化,把形象的东西丰富化,从而使创造活动顺利展开。教师利用“发散--想象”思维效应,提出连续性质问,让学生通过想象,引发自己创造性思维,创造出更有意义学习成就。

综上所述,在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提升学生创造力的途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这方面的工作有待于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研究、总结。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教育中,只有真正落实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并以他们自身的知识、经验和兴趣动机为基础,去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才能不断提升他们创造力,才能不断提升民族创造力。

参考文献:

[1]上官子木.创造力危机:中国教育现状反思[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7).

[2]王静怡.关注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J].小学科学(教师版). 2020(10):188.

[3]陈龙安.创造性思维与教学[D].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