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战略下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路径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1-05
/ 3

“双一流”战略下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路径探析

张 洋

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杭州 浙江 311112

摘 要:造就英才是高校“双一流”建设的宗旨,同时也是新时代社会发展需要。“双一流”建设战略部署的推进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文章从个人、高校、社会三个维度出发,论析了创新型人才培育的重要性,强调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紧乘“双一流”战略的“顺风车”,查摆并剖析自身在才培养方面存在培养目标不明确、管理评价机制不健全、创新创业平台短缺以及师资胜任力不足等问题,积极探寻一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路径。

关键词:“双一流”;高校;创新型人才;路径


一、“双一流”战略下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高质量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一流本科建设的中心,高水平高校发展的重点,也是基层教学组织的工作目标”。[1]高校作为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核心阵地,肩负着培育人才的神圣使命。“双一流”建设方案的提出与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为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了重要的行动指南。新时代创新型人才的培育不仅是高校走内涵式发展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个体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新需要。

1.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个人发展的要求

科技的发展与进步离不开富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人才作保障。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培养一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不仅能够满足国家建设的本质需要,同时也是个体提升自身竞争力的内在需要。首先,创新型人才坚持从推动国家发展和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出发,力争为经济社会发展奉献自身力量的同时追求个人理想与价值的实现。其次,高校在面对国内外人才需求的大背景下,积极改变办学思路,注重加大创新创业教育的投入力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从而缓解学生已有的就业压力。最后,“双一流”建设方案要求高等院校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人才培养中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立人格等培养,而恰巧这些是人安身立命之根本。

2.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高校发展的要求

“双一流”的提出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由外延扩张转为内涵发展,实现高等教育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2]当前背景下,高校积极贯彻“双一流”战略,对人才培养进行重新定位,根据社会发展、战略需求及科技前沿来确定重点学科建设,加大对人才培养的软硬件设施投入,主动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拔尖型人才,注重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这实质上为高校“双一流”建设起到极大的助推作用。多年来,我国实施多项教育工程,先后培养了一大批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教育发展的整体水平,但由于这些重点建设存在着身份固化、竞争缺失、重复交叉等问题,迫切需要加强资源整合,而“双一流”建设方案的推行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先前高校建设中存在的不足问题,且对于深化高校人才培养改革和转型、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同样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双一流”战略下积极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高校自身建设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3.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对于国家来说,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离不开人才作为支撑,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主体必然也是人才,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需要创新型人才,人才创新能力的提升迫切需要自身创新素质的培育。当下我国积极推进“双一流”高校建设,明确把培养拔尖型创新人才作为高校建设首要任务,不仅是为国家建设储备大批创新型人才,更是建设一流强国的必然选择。而大学生群体作为祖国未来发展的希望,高校教育要重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必然要把重视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双一流”建设方案中强调:高校教育要始终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在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经济社会主战场、面向世界科技发展前沿时,一定要突出高校建设的质量效益、社会贡献度和国际影响力,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高校积极培养创新型人才是为了适应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诉求。

二、“双一流”战略下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困境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高校争创“双一流”建设的需要,同时也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要求。随着新时代的发展,创新型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剧增。虽说,近年来高校在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方面成效初显,但在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痼疾。

1.为学生提供的创新创业平台短缺

“双一流”战略下,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离不开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当前高校中普遍存在着创新创业平台短缺现象,其原因有多方面:首先,区域资源分配不均衡,致使政府和高校没有足够的资金来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其次,传统教育观念根深蒂固,导致部分高校教师创新创业意识不强、能力不足;再次,大多数高校已拥有自己的创新创业基地,但在人才培养实际过程中由于其创新机制运行不顺畅,最终放弃或简化学生对实践环节的操作;最后,高校创新创业平台建设过于单一,处理不好创新与守成的关系,导致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认识片面,进而促使其创新创业信心不足。

2.教师对人才培养的胜任力不足

“教师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体,其知识、能力等综合素质的胜任与否决定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有效性。”[3]高校师资胜任力不足将会严重影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在“双一流”战略下,高校师资队伍胜任力不足通常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知识结构缺乏完整性;二是继续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意识不强;三是与企业相关的实践经历缺乏;四是教学意识较为守旧;五是创新人格不完善。这都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

3.科研与教学管理评价机制不健全

“双一流”战略下强调高校在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要秉持“以生为本”的理念,积极“建立导向正确、科学有效、简明清晰的评价体系”[4],不论是在科研还是教学管理方面都要始终秉持这一评价准则。然而,当前国内部分高校在人才培养评价指标方面存在权重失衡情况,重科研、轻教学等现象依然存在。此外,部分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仍沿袭传统模式,不懂得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没能做到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教书育人规律以及学生个体身心发展规律的相统一。高校教师本应该是学生成长成才道路上的指引者,却因现实中管理评价体系的缺失,没能很好地将科学研究和教育教学两者加以权衡。

4.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发展需要相脱节

“双一流”建设总方案明确了高校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5],强调了高校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贯彻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重要性。高校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战场,始终把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办学宗旨,以便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输送高质量的创新型人才,然而当前部分高校却存在着人才培养目标设置定位模糊的情况,他们脱离区域生源特点、学科发展特色,在实践探索上始终没有逐步形成属于自己的创新人才培养思路,致使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需求相脱节。

三、“双一流”战略下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路径

“双一流”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于我国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里程碑意义。针对当前高校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适时做出调整与改革,积极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新路径显得尤为迫切。

1.积极搭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平台

积极搭建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平台已成为当务之急之事。一方面可以通过加强校企合作联合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首先,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或科研训练项目,让学生在 “做中学,学中做”的模式中促使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同步协调发展;其次,实现校企高层专业人员交流互访,指导学生在实践中了解企业真实现状,认知企业文化,掌握企业生产全过程,同时发现企业现行生产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出创新性改造建议,促进企业更好地发展;最后,高校通过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方式,不仅能够及时了解社会需求,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同时还可以加深对企业生产需求的了解,通过进一步推动与企业的资源共享、人才共用、科技协同攻关,实现“产学研”无缝衔接。[6]从而不断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加强国际合作协同培育创新型人才。“双一流”战略下高校推行国际合作协同培育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既是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提升高校内涵式发展的要求。作为人才培养基地,高等学校应当不断加强对国际教育形势、教育政策、教育资源的研究,积极推进国际合作教育的发展,为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创造条件。首先,可以选择以优质教育资源为基础的国际项目进行合作;其次,通过国际合作,引进国外先进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制度以及前沿的科研理论成果,促进教师的国际化;再次,通过加强国外高质量师资力量的引进,提高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强大的师资保证;[7]最后,通过国际合作协同培育的方式为双方留学生提供更多的创新实践平台,注重对其创新理念的树立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2.提升高校师资队伍人才培养胜任力

“教师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体,其知识、能力等综合素质的胜任与否决定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有效性”[8],高校师资胜任力不足将直接影响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质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教师既是创新理论宣传教育的主体,又是创新理论宣传教育的客体,作为双主体性的教师必须关注社会时事,了解创新的实质内涵。譬如,可以通过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定期派遣教师到企业实习,对教师专项技能培训,使其参与企业生产的全过程,了解企业文化,理解技术创新的实效性,充分认识创新对于一个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教师经过企业的一系列培训后,会清楚地认识到社会发展需要什么类型的人才,这会促使他们在创新理论宣传教育过程中,主动将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相结合,通过锤炼自身科研水平,以达到增强自身创新素质的目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创新品质自然而然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受教育者。

3.健全高校科研与教学管理评价机制

良好的评价体系具有重大的导向和激励作用,高校要以评价作为助推器,积极推动创新型人才培养。为使人才培养能与社会、市场发展需要相适应,高校在“双一流”建设过程中必须注重自身的内涵式发展,不仅需要加强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师资队伍建设,把人才培养作为核心任务,而且还需要建立一套适应自身实际、科学合理、公正透明、便于运作的质量监控与评价机制,以实现科研与教学评价体系同步转型升级。

[9]高校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离不开雄厚的师资力量、充足的物质资源和一流的管理,将这些资源进行整合、优化,需要建立科研和教学评价分类机制,强调既要有利于科学研究,又要有利于基础教学研究。例如,采用更多的激励措施加大力度表彰敬业爱生的优秀教师。根据不同学科和不同岗位特点,建立科学合理的用人机制、人才流动机制和退出机制,改革教师遴选、考核、评价机制,不断激发教师和研发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10]

4.转变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高等学校的重要使命,同时也是评价高等学校能否实现“双一流”建设的关键性指标。针对当前高校在大学生创新素质培育方面存在培养目标不明确的问题,当下亟需高校重新审视人才培养目标,重视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以党中央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战略决策作用为切入点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1]而“双一流”战略下高校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需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围绕立德树人的中心环节。由此可见,两者有着无缝衔接的联系。高校培养人才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论从哪一种人才规格视角出发,都需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指挥棒”的引导性作用。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一方面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另一方面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加强。与此同时,还有助于培养辩证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创新要有创新型人才为支撑,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更加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为其把握方向。


参考文献:

  1. 江珩,彭妍,肖湘平.“双一流”背景下的高校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7(4):79.

[2]魏伟华,洪林.“双一流”背景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8):132.

[3]杨明.创新型人才培养下的高校教师胜任力关键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7(4):138.

[4]季青春.GPA精准化管理: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监控及其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8):64.

[5]国务院.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Z],2015(32):110-114.

[6]张玉新.地方工科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6(13):105.

[7]孙毅.高等教育定制化培养模式国际和路径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22):32.

[8]杨明.创新型人才培养下的高校教师胜任力关键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7(4):138-140.

[9]汤洁.转型发展背景下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7(4):70.

[10]顾国盛.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探索,2013(5):134.

[1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作者简介:张洋(1989—),男,汉族,安徽淮南,助教,硕士,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工作与现代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