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及其渗透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1-05
/ 2

小学德育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及其渗透

陈丹

辽宁省沈阳市新民市城区第一小学

摘要:小学作为基础教学一直备受人们关注,同时基础教学也注定了学生日后学习发展,所以需要加强德育教育,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学习习惯。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只注重的是学生成绩,忽略了对学生综合品质的培养,但是在新教改背景下,教师多采结合式教育方法来进行德育教育,注重学生智力、思想品德、行为举止等能力的培养,德育教育逐渐变成了教育工作重点,因此学校应将德育教育落实到实际教学中,确保学生综合能力得以发展。


关键字:小学德育;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理念;


引言:小学教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应在新教改的背景下加强德育工作,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习惯、人生观念、价值观念等。学校可以组织课外活动来增加德育教育,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树立德育知识,将学生培养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新时代少年。

一、小学教育阶段的现状分析

随着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幸福指数提高,孩子成了每个家庭的核心成员,由于父母工作的原因大部分孩子都由老人看管,老人对孩子的过分关爱,极易造成对孩子的溺爱,养成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点,再者教师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只关注学生成绩,忽略了对学生进行德育。家长的溺爱和学校德育工作的缺失,促进了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在学校生活中学生可以听从教师安排,积极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但是回家之后对待家长呼来喝去,没有礼貌,无视家长的教育。家长的溺爱和学校德育工作的缺失这些都是小学教育阶段的现状。

  1. 传统文化教育缺失

由于小学德育教学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只注重学生试卷成绩,忽略了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只是一味的要求学生背诵古诗词等考试内容,学生缺乏对传统文化理解和运用,学生不能独立完成古诗词的鉴赏和翻译,在这种教育模式下,阻碍了传统文化在学生中的传播,让一些优秀的古诗文、文言文等不能正常的被学生所吸收,致使中国传统文化不能很好的传承和发展。

  1. 学生对传统文化缺乏兴趣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们生活越来越便捷,小学学生更习惯使用便捷的网络来搜集和查找学习资源,这就极大的限制了传统文化的传播,限制了小学学生探索精神的发展,其次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下,大部分小学学生更向往外国文化,摒弃了传统复杂的中国文化。例如中国一些传统节日,中秋节学生不在喜欢吃月饼,反倒更喜欢用蛋糕来代替月饼。春节不在像以前那般热闹,学生们也渐渐忘了春节拜年、走亲戚的传统习俗,取而代之的是宅在家里打网络游戏。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学生更喜欢时尚的西方节日,比如西方的复活节学生都乐于打扮自己参加化装舞会,学生彼此之间赠送礼物。由于传统文化中的古诗词、古典书籍、书画等相对来说比较难懂,对小学学生的文化素养有一定要求,教师再使用“填鸭式”教学方法,让学生感觉传统文化枯燥乏味,逐渐失去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这样的教学现状让人担忧,小学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兴趣缺失,造就了传统文化传承断层现象,严重影响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1. 教师教育模式落后

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不单单只能靠教师课上讲解,应该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学生日常生活中去,渗透到学生行为举止中去,通过课上和课外相结合的教育方式来加强小学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大部分语文教师仍采取应试教育方法,注重学生学习成绩,忽略了对传统文化的讲解,只是按照课本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这样的教育方法相对比较落后,不能激发学生热情,让学生无法掌握传统文化的真谛,不利于促进学生传统文化的教育发展。

二、教学中应用小学德育工作的解决措施

  1. 转变教学观念

小学德育教育与传统应试教育有着很大区别,德育教育对教师个人教学水平有着更高要求。教师既要吸收传统教育中的优点,又要发掘德育交教育的弊端,将两者相互融合又通过教师的创造性加以完善,通过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在通过融合教育来提升学生学业,所以教师需要转变自己固有的教学观念,在日常生活中需要不断学习教育理论知识,探索新的教育方法,通过阅读教育书刊来丰富对教育方法的知识量,通过转变教学观念来完善小学德育工作,促进学生德育发展。

  1. 建立德育评级体系

现阶段大部分学校只有单一的成绩评价体系,学生的情况只由成绩来绝对,这样的评价体系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这也表明我国德育评价体系的不健全。从小学开始应该采用德育评价体系来对学生德行进行评定,不仅可以总结学生德行不足之处,还可以根据不足来制定德育教学计划,让学生懂得基本礼仪,从小培养学生尊师重道,热爱班集体,关心他人。因为小学生思维能力有限,尤其年龄较小的低年级学生,所以德育评价体系应采用简单易懂的方式呈现,比如:评定项目有自我卫生标准、帮助同学情况、遵守课堂纪律等等,完整的德育评价体系,可以最大限度的帮助学生德行的养成。

  1. 灵活多变的教育形式

德育工作不能够只靠单一的教育方式来进行,需要利用学生课余生活来开展德育工作,将实际案例拿到课堂上来与同学分享,比如我组织过“周末帮妈妈做家务”的主题活动,主要内容就是让学生回家帮妈妈做些什么,周一班会上将自己的实际案例拿到课堂上与同学分享通过活动学到了什么。在课堂分享的时候有的学生讲自己帮妈妈刷完,有的讲帮妈妈浇花,有的讲帮妈妈拖地,每一位学生都热情的分享了自己的故事,通过帮妈妈做家务都能理解到妈妈的辛苦,通过学生的分享可以感受到采取不同的教育形式,可以激发学生的热情,让学生在感兴趣的情况下完成德育工作,这种方式也是最容易被学生接受,所以灵活多变的教育形式可以促使学生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教学中,应该将传统文化与课本知识相融合,课本知识作为教学基础,传统文化作为教学延伸内容,教师通过对课本知识的讲解延伸出传统文化,让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的积极意义。例如:传统文化《鸿门宴》这一故事中,我首先讲解一下鸿门宴所处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一下刘邦和项羽之间的关系,按照课本教学内容讲解本节课知识点,学生掌握了知识点之后,我引导学生分析一下《鸿门宴》中出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学生通过彼此之间的交流和翻查资料,总结出历史人物性格特征,甚至有的学生还能发表自己的看法,为什么刘邦会建立大汉王朝,项羽却落得乌江自刎。将传统文化与课本知识相融合,不仅提高学生文化素质,还能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1. 根据学生特性制定德育工作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中,考试分数是判断小学学生学习好坏的重要标准,教师也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到成绩较好的学生身上,课堂上回答问题的往往都是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处于被动听课的状态,这样形成了一种恶循环,长此以往下去导致班级学习成绩两极分化严重,差等生的自信心受到了沉重打击。德育教育的开展,改变了恶循环的现状,教师根据学生个性和学习成绩的差异来制定德育工作,增加社会活动与课外活动,通过德育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来改善现状,让学生学会分享、奉献、担当等优良品质,树立学生积极向上、吃苦耐劳的精神,通过德育工作来促进学业教育。所以根据学生特性制定德育工作更具有指向性,教育应该一切以学生为导向,教育方式根据学生的变化来改变,这这样才能更好的落实小学德育工作。

总结

小学是树立学生个人德行准则的重要时期,学校不仅需要做好对学生学业的教育,更需要注重学生德育教育。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学校教育应将教育眼光放长远一些,致力于培养出勇于奉献、品行兼有、对祖国对社会有贡献人才。学习成绩只能代表一段时间的表现,不是评定一个人终生的标准,为人积极向上,甘于奉献,乐于助人具有这些良好的品质才是德育教育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对小学德育实效性问题及对策的探讨[J]. 陈婷婷.  考试周刊. 2012(73)

[2]对新时期加强小学德育实效性的思考[J]. 任伟.  内蒙古电大学刊. 2007(12)

[3]小学德育课程的校本建设[J]. 杨勇,张诗亚.  课程.教材.教法. 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