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内科护理中的静脉留置针运用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1-06
/ 2

儿科内科护理中的静脉留置针运用思考

魏凯利

郑州市妇幼保健院 河南 郑州 450003


摘要:本文主要是为了分析儿科内科护理中的静脉留置针运用效果。方法:随机选择在2019年8月-2020年8月期间来我院的患儿100例进行研究,平均把其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儿选择静脉留置针护理,对照组患儿则选用常见的护理方法,然后对比两组患者对静脉穿刺以及输液护理的满意程度,以及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状况。观察组患儿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且其并发症发生率明显比对照组患儿低,具有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把静脉留置针运用到儿科内科护理中,能够减轻患儿的疼痛,还能提升护理效果。

关键词:静脉留置针;儿科内科护理;护理满意度;并发症

引言

静脉留置针在当前的静脉注射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主要是采用这种穿刺方法能够避免多次穿刺的痛苦,操作较为简便、患者疼痛较小、静脉输液有效性较高,受到了医护人员和患者的大力支持和认可。在儿科,静脉留置针逐渐应用广泛,儿内科中的患儿均是年纪较小的,在医疗活动中,他们的依从性较差,穿刺成功率较低,需要进行多次穿刺,对患儿的静脉损伤较大。为患儿应用留置针,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护患儿的静脉,大大减少患儿的疼痛。并且,还能够促进医学护理工作,减少纠纷的发生。现就静脉留置针在儿内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在2019年8月-2020年8月期间来我院的患儿100例进行研究,平均把其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儿中有男患儿30例,女患儿20例,患儿的年龄为2-11岁,患儿的中位年龄为(5.5±2.0)岁,患儿的住院时间为3-8周,患儿的中位住院时间为5周;在对照组中,男性患儿有25例,女性患儿20例,患儿的年龄为2-12岁,患儿的中位年龄为(5.0±2.3)岁,患儿的住院时间为3-7周,患儿的平均住院时间为5周。将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进行对比,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两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见的护理穿刺方法,观察组患儿则采用静脉留置针穿刺护理方法。具体操作如下:第一,观察组患儿穿刺之前应用75%酒精棉球消毒穿刺部位的皮肤,在实施穿刺之前先拧紧肝素帽,然后按照常规的步骤进行穿刺:捏住留置针的针柄(用拇指与食指),使其和患儿的静脉之间呈15-30°,将针刺入,看见回血后继续进针2mm即可,用左手将留置针的外套管固定住,然后右手缓缓将针芯抽出,应用透明敷贴将留置针牢固固定,写上准确的时间。由于在封管时应用了正确的操作方法,才能很好地减少并发症。在进行封管的时候要格外注意,首先通过肝素帽输液头把3-5ml的封管液向里边推入,注意要慢慢地,在推入2-3ml之后边推剩余封管液边将输液头皮针拔出,注意头皮针的一小段不能拔出,要留在肝素帽里,封管液在整个管腔里都要有。在封管液剩0.1-0.2ml时候用小夹子将延长管夹住,然后再将头皮针拔出来。留置针的留置时间大概为4d。第二,护理。在操作过程中,护士要注意要严格遵守相关规定实施操作,遵守无菌原则,输液的时候要控制好速度,经常巡视输液是否通畅。此外,将一些棉絮垫在留置针的针柄下,这样可以大大减少压疮等情况的出现。

1.3统计方法

采用SPSS15.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2结果

对比两组患儿的护理穿刺、输液满意度、并发症发生率情况不难看出,观察组患儿的护理满意度(98%)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80%),且其并发症发生率(2%)比对照组患儿(18%)低,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儿内科患者的年龄较小,患儿不能很好地配合治疗与护理工作,儿童的血管很细,稍有不慎在穿刺的时候就会将其血管刺破。所以,在实际的临床工作中,为小儿进行静脉穿刺的难度很高。此外,有些患儿由于治疗疾病需要,要反复进行穿刺,引起的疼痛感很可能使儿童自身产生恐惧心理,对治疗的顺利进行是不利的。通过本次研究调查,我们明确在为儿童病人进行穿刺中应用静脉留置针,大大减少了穿刺的次数,只需要进行一次穿刺,就可以留置好几天获得多重疗效。这样大大减轻了儿童的痛苦,缓解他们的恐惧心理,又很好地保护了患儿的血管,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治疗护理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减少了护理纠纷的发生率。由此可见,在儿科护理工作中使用静脉留置针的效果理想,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但要注意的是,静脉留置针并不是完美的,在应用的过程中也可能会出现不良情况,这一点在应用之前一定要向患儿和其家属说清楚,让他们有一个心理准备,以免发生纠纷。作为护士,操作的时候一定要认真、仔细,穿刺技巧要熟练,争取一针见血,严格按照规范实施操作,严格遵守无菌原则,并且在患儿进行输液的过程中,护士要加强巡视,告诉患儿家属应该注意的事项,减少不良情况的发生,提高治疗护理有效性。优质护理干预的应用,更关注患者出现皮肤瘙痒的主要因素,通过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方案,降低患者磷摄入量,控制患者磷吸收,对患者的血钙浓度进行密切的监测观察,有助于降低患者因电解质代谢障碍而产生的皮肤瘙痒症状,同时重视患者透析器的合理应用,重视无菌操作理念,提升透析治疗的操作安全性。最后加强患者皮肤护理,指导患者采用正确的抓痒方式以及冰敷、药敷方式,尽可能地帮助患者缓解皮肤瘙痒症状。综上所述,总结慢性肾功能衰竭血液透析患者出现皮肤瘙痒症状的主要因素发现,过敏反应、电解质代谢、氮质代谢产物刺激是其主要致病因素,其中以电解质代谢致病因素最多,过敏反应致病因素最少,同时实施优质护理干预后,患者的皮肤瘙痒症状改善效果显著,大大提高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于临床中进行推广的意义较为深远。


参考文献

  1. 王冬梅.护理干预对慢性肾功能衰竭血液透析患者皮肤瘙痒的改善效果观察[J].智慧健康,2017,3(24):46-48.

  2. 姚琴.对接受血液透析治疗时发生皮肤瘙痒的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进行优质护理的效果探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7,15(18):21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