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干预在麻醉复苏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1-06
/ 2


心理护理干预在麻醉复苏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汤伟

身份证: 420324199005271034 桐乡市中医医院 浙江省桐乡市 314500

摘要:心理护理干预对于患者麻醉复苏后的治疗,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治疗手段,借此,本文分析心理护理在麻醉复苏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某院进行麻醉手术的1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抽签法进行分组,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参照组,每组各80例。参照组患者选择常规麻醉护理,实验组在常规麻醉护理基础上对患者实行心理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在麻醉手术结束进入麻醉恢复室后的苏醒耗时、并发症发生率与施行麻醉手术的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结果实验组患者的苏醒耗时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参照组(P<0.05);且实验组患者对于护理人员的总满意度也显著高于参照组(P<0.05)。结论将心理护理应用在麻醉复苏护理上具有重大临床意义,其有效地减少了患者各项不良反应的症状,极大地提升了患者对于护理人员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心理护理干预;麻醉复苏;应用效果;观察

引言

麻醉复苏室是接收全麻手术后患者进行麻醉后复苏的场所,在患者手术完成后,由医护人员将患者转运至复苏室,在复苏室等待患者生命体征恢复,方可转至普通病房。在麻醉复苏室中,患者的生命体征尚未恢复,若是此时加强对患者的护理干预,则可有效的促进患者生命体征的恢复,改善患者的苏醒状况,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某院收治的180例手术麻醉患者,按照就诊先后分为观察组(n=63)和对照组(n=63)。纳入标准:可耐受手术治疗,均无手术禁忌;术前患者均保持清晰意识,可正常沟通交流;患者均了解本研究内容,知情同意。排除标准:智力障碍、精神异常;重要脏器功能严重不全。对照组男42例,女38例;年龄26岁~65岁,平均年龄(46.41±2.69)岁;体重50~64kg,平均(56.58±1.13)kg。实验组中男39例,女41例;年龄20~76岁,均值为(41.34±7.63)岁。全部患者一般病例信息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可进行对比。纳入规则:①患者入院检查后确认自愿进行麻醉手术;②患者无身体残缺或其他重要器官损坏影响观察判断等;③所有患者均遵循自愿原则,经详细了解后均签署相关文件并参与研究,审批通过。排除规则:①患者对麻醉药剂过敏;②患者具有影响观察判断的疾病或生理特征;③有精神意识障碍,交流不畅的患者;④处于哺乳或妊娠期的女性患者。

1.2方法

①第一部分,术前部分

在麻醉手术进行之前护理人员需要加强与手术患者的交流沟通,至少提前一天与患者以及患者的家属讲解相关的麻醉手术内容,手术前对患者进行访视本身就会对患者带来心理压力、恐惧,而患者对麻醉的具体内容和方法也不明确,更不知晓该如何去配合麻醉师。因此在对患者术前交代病情时,我们需要认真告知患者手术的麻醉方法、麻醉药的作用、副作用、需要患者给我们的配合,从一切为了患者的角度,用平和的通俗的语言给患者讲解我们将要采取的科学方法,正确地引导患者及其家属对于麻醉手术的认知,明确麻醉复苏的重要性,促使患者自身保持一种适合麻醉的状态。同时医护人员要对患者进行正向的鼓励,尽量使其讲述自己内心的想法以及对于手术的顾虑,从而帮助其解决问题,最终促使患者以积极正面的情绪对待麻醉复苏。患者如果需要使用镇痛泵,那护理人员应当携带泵到患者床前使得患者提前对泵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打消患者对于陌生物品的恐惧感。最终通过语言以及肢体语言的方式增加患者的信心,确保患者以良好的配合与心理状态进入麻醉手术以及麻醉复苏。

②第二部分,术后护理

提高患者认知:加强对麻醉及手术的相关知识讲解,可提高患者认知,使患者对麻醉有可能引发的不良症状有一定心理准备,利于保持安定情绪,预防惊慌,避免其因过度担忧而引发躁动。患者进入麻醉复苏室后,需要护理人员轻唤患者名字,使患者熟悉护理人员声音,通过暗示刺激患者潜意识,利于复苏。当其意识恢复有拔管指征时需充分吸氧吸痰后拔除气管导管,可明显减少麻醉苏醒时间。告知患者手术已做完,正在麻醉复苏室复苏,患者通过熟悉的声音得知手术顺利完成,稳定情绪。在复苏室执行护理操作的同时,通过与患者交谈,观察其心理活动,及时消除其不良情绪。保持复苏室安静,同时播放柔和的音乐,使患者能充分休息,减轻术后疼痛,减少不良情绪及躁动的发生。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不良情绪比较

两组患者护理前SAS评分、SD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2组患者SAS评分、SDS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

2.2两组患者自主意识恢复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比较

观察组自主意识恢复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分别为(19.87±5.69)min、(18.69±2.54)min;参照组自主意识恢复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分别为(24.65±3.94)min、(21.67±4.33)min,在自主意识恢复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的比较上,观察组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手术在我们的生活中越来越常见,但是作为手术必要的麻醉措施往往被人忽略,而这又是在进行手术治疗的必需措施,如果没有麻醉措施,手术几乎很难进行,患者无法忍受因为疼痛与刺激引发的剧烈生理反应,将会直接导致失败。麻醉能够使患者在失去意识的情况进入手术环境,直接祛除了患者对于手术难以忍受的体验,并且有助于稳定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的生命体征,这是一样既关键又必要的措施,但是麻醉是麻药制剂对人体直接产生反应的效果,其具备让人体局部或者全部失去知觉的效果,正因如此,麻醉同时也会伴随着一些不良反应,严重的时候甚至会导致一些并发症,严重危害患者身体的康复进度。常规护理虽然具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对于患者心理异常并无明显控制作用,不能有效避免应激反应,容易引发患者出现严重躁动,导致不良事件发生。而心理护理干预主要是护理人员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对其负性心理予以有效疏导,使患者保持较为稳定的情绪,提高配合度,避免心率、血压等出血异常,预防严重躁动的发生,促进机体康复。本次研究中对患者实施的心理护理干预,术前就对麻醉复苏期相关知识进行讲解,使患者了解在麻醉复苏期的相关问题,避免增加负性心理。麻醉复苏期间护理人员轻唤患者名字,使患者熟悉护理人员声音,利于复苏。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措施可缓解患者疼痛,使保持愉悦,对降低躁动发生率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两组SAS评分、SDS评分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疼痛评分与躁动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

结束语

综上所述,心理护理干预是护理人员在常规护理基础上,根据患者的基础状况,为患者制定的全面的、整体的的护理计划,根据患者的生命体征的变化,调整护理计划旨在安全有效的促进患者麻醉复苏,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全麻术后患者麻醉复苏室中采用心理护理干预,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的疼痛指数,降低患者发生压异常,促进患者麻醉后苏醒,护理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海楠.心理护理在麻醉复苏室的应用[J].心理月刊,2019(17):176.

[2]董传英.麻醉复苏室的精神及心理护理体会[J].医学信息,2019(2):44.

[3]赵海琴.心理护理干预在麻醉复苏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临床医药杂志,2019(18):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