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操作孔胸腔镜手术治疗自发性气胸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1-06
/ 3

单操作孔胸腔镜手术治疗自发性气胸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

陈育朋

贵州省大方县人民医院, 贵州大方 551600

【摘要】目的:探讨单操作孔胸腔镜手术治疗自发性气胸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方法2017年9月到2020年9月院收治的60例自发性气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电脑分组法将其分为参照和观察组,每组各30例。参照组接受开腹手术,观察组接受单操作胸腔镜手术,研究分析两组自发性气胸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评价。结果:观察组患者出血量低于参照组,观察组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参照组,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病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距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治疗效果满意度高于参照组,(P<0.05)。结论:单操作孔胸腔镜手术治疗在自发性气胸患者的治疗中可以提高治疗的效果,降低了病发的概率,减少纠纷发生,具有很高的医学价值,是值得推广和应用的。

【关键词】单操作孔胸腔镜;自发性气胸;临床效果

自发性气胸是胸腔外科常见的临床疾病,包括继发性气胸和原发性气胸。原发性气胸常见胸膜下肺大泡,其发生原因是肺大泡破裂所致,多见于年轻人和体弱者;继发性气胸多见于肺癌、性阻塞性肺病、肺结核等,多见于中老年人。目前治疗自发性气胸最主要的手术方法是单操作孔胸腔镜手术,由于手术操作小,术后恢复快,它已逐渐取代传统的开胸术。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成熟,单操作孔胸腔镜手术治疗自发性气胸的治疗已得到临床认可,这样可以进一步减少手术造成的创伤[1]。为此,我院在2017年9月到2020年9月对,对自发性气胸患者进行单操作孔胸腔镜手术,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减少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医患纠纷进行研究。可供医护人员以及患者参考,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9月到2020年9月我院收治的60例自发性气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电脑分组法将其分为参照和观察组,每组各30例。参照组患者男性22例,女性为8例,平均年龄为(38.2±2.4)岁。观察组患者男性19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为(37.6±1.4)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P>0.05没有统计学意义。纳入标准:患者及其家属与我院已经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我院收治的自发性气胸患者中存在精神疾病或者不配合资料的。

1.2方法

两组患者都进行手术,进行全麻,研究分析两组自发性气胸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观察组采用单操作孔胸腔镜手术。切口位于患者腋中线第六(或第七),肋间做切口为观测孔,约1.5厘米。在腋前的第三个肋(或第四个肋)之间形成了一个操作孔,长度1.5厘米。肺大泡由肺上至肺底测定,用腔镜器械对大疱钳夹并提起,将切割缝合器从该孔插入,在离大疱基底约1 cm处对肺大泡进行切除。用纱布将胸膜擦到充血,以便于粘连,将胸腔插管穿过观察孔,胸腔关闭。

参照组采用传统胸腔镜手术予以治疗,做长度约4~5 cm切口,对肺大泡进行探查予以切除,过程同上。

1.3观察指标

开展对患者护理满意度的调查,制作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问卷分值在0-100分,根据分值划分出三个区间。观察自发性气胸患者住院期间的纠纷发生情况和总的住院时间。开展生活质量评分,从患者的心理、生理、社会功能和物质生活等方面开展问卷调查,问卷的满分为100分,最低分零分,生活质量跟分数呈正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问卷分值在0-100分,分值低于60分为不满意,分值大于等于60且小于90为基本满意,分值大于等于90为非常满意,治疗效果满意度=(非常满意度例数+基本满意度例数)/该组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0软件处理本次研究的相关数据,行卡方检验或t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出血量进行对比

观察组的出血量低于参照组(P<0.05),差距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见表1。

表1:两组患者的出血量的对比

组别

例数

出血量

观察组

30

85.1±23.7.2

参照组

30

266.3±167.2

P

-

P<0.05


2.2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对比

观察组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参照组,(p<0.05)差距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见表2。

表2:患者的生活质量对比

组别

例数

生活质量

参照组

30

74.45±6.26

观察组

30

93.44±5.65

t

-

12.33

P

-

0.00

2.3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病率进行比较

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病率低于参察组(P<0.05)差距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见表3。

表3: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率情况对比

组别

例数

未发病人数

发病人数

复发率

观察组

30

29

1

3.0%

参照组

30

23

7

23.0%

2

-

-

-

5.1

P

-

-

-

0.02


2.4患者住院时间对比

实验组患者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差距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见表4。

表4:患者住院时间对比(d)

组别

例数

住院时长

参照组

30

12.45±3.54

观察组

30

7.53±2.32

t

-

6.36

P

-

0.00

2.5患者治疗效果满意度的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差距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见表5。

表5:患者的治疗效果满意度对比[n(%)]

组别

例数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总满意度

参照组

30

15(50.00)

5(16.66)

10(33.33)

20(66.66)

观察组

30

24(80.00)

3(10.00)

3(10.00)

27(90.00)

2

-

-

-

-

4.81

P

-

-

-

-

0.02

3讨论

肺泡破裂是自发性气胸出现的主要原因,常发生肺气肿的基础上。临床治疗的主要目的是找到病因,恢复肺功能,防止复发[2]。目前临床治疗主要有胸廓切开、胸腔闭式引流等。传统胸腔镜治疗自发性气胸采用双操作孔治疗,一般为3到4厘米,单操作孔为4到5厘米,双操作要增加辅助操作孔,造成前锯肌、肋间肌、背肌等损伤,术后疼痛很明显。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采用单操作孔治疗自发性气胸,手术的器械较小,占用空间小,无需背部切口,患者术后疼痛减轻[3]。在手术期间,可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调整,以获得最佳的手术角度和视野,应用价值更高。单操作孔胸腔镜手术可以用于治疗自发性气胸,操作简单,创伤小,对周围组织损伤小,伤口愈合快,是在计算机监视器的监督下完成的,如今,腹腔镜手术已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疾病[4]。根据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出血量低于参照组,观察组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参照组,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病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效果满意度高于参照组,差距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单操作孔胸腔镜手术治疗自发性气胸可减少患者的出血量,提高治疗的效果,改善生活质量,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具有很高的医学价值,是值得推广和应用的。

综上所述,通过效果的探讨分析。单操作孔胸腔镜手术治疗自发性气胸可以提高其治疗效果以及减少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具有很高的医学价值,是值得推广和应用的。

参考文献

  1. 岳军.单操作孔胸腔镜手术治疗原发自发性气胸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17):126-127.

  1. 马亮,邵莹,王妍.单操作孔胸腔镜应用于自发性气胸手术治疗的回顾性分析[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6,13(1):71-72.

  1. 李强,李晓斌.单操作孔胸腔镜手术治疗首次发作原发自发性气胸的临床研究[J].微创医学,2015,10(5):574-576.

  1. 曹亮,王树军,刘金山,等.单操作孔胸腔镜手术治疗自发性气胸的操作方法和临床应用价值[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5,14(15):1283-1286.

作者简介:陈育朋(1979.12-),男,汉族,贵州大方人,本科学历,主治医师,主要从事胸外科诊疗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