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期精神病患者焦虑抑郁反应的发生率及心理护理干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1-06
/ 3

康复期精神病患者焦虑抑郁反应的发生率及心理护理干预研究

许明生 彭述英 关铭恩

广州市民政局精神病院 广东 广州 510430

【摘要】目的:探究心理护理对康复期精神病患者焦虑抑郁反应的干预效果。方法:从2019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康复期精神病患者中选取78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来院就诊顺序采用奇偶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3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心理干预,对两组患者护理前后SCL-90评分、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评分以及护理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SCL-90、焦虑抑郁评分组间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护理后,研究组SCL-90、焦虑抑郁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康复期精神病患者采取心理护理可降低焦虑抑郁发生率,改善其精神病症状,对提高护理满意度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康复期;精神病;焦虑;抑郁;心理护理


精神病是常见的精神科疾病,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对患者身体健康造成伤害,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也给患者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精神病的发病原因尚未明确,由于社会对精神病患者存在一定的偏见使得患者承受着巨大的心理负担[1]。康复期间的精神病患者自知能力有所恢复,对于旁人的偏见会产生焦虑、抑郁、自卑等消极情绪,不利于其康复效果[2]。我院以78例精神病患者为例,就心理护理对康复期精神病患者焦虑抑郁反应的干预效果进行研究,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2019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康复期精神病患者中选取78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来院就诊顺序采用奇偶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39例。患者年龄均在21-61岁之间,平均(55.48±1.78)岁,男44例,女34例,平均病程(7.04±4.1)年。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具有完整的诊断依据,病情稳定,精神症状基本消失,自知能力有所恢复,经家属同意配合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排除精神症状严重、对精神药物有不良反应以及资料不全者。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患者常规护理干预。

研究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强心理干预。

(1)成立心理护理小组,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并制定相应的护理方案[3]。用热情的态度主动与患者交流,增加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度,构建良好的护患关系。对其进行健康教育,为其普及精神病的发病原因、治疗方法以及注意事项等,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度。对患者的疑问耐心解答,若患者出现缺乏自信、多疑、敏感等情绪应及时给予心理疏导,让患者能够面对疾病,积极配合治疗,为其树立治疗及康复的信心。若患者出现异常思维想法或者行动,要及时给予纠正,避免患者受到刺激造成心里不良情绪。

(2)改善病区环境,保持环境整洁、干净,确保患者在治疗期间的安全,定期开展趣味性的娱乐活动,例如:体育比赛、唱歌跳舞、集体游戏或者外出游郊游等,鼓励患者多参与集体活动,改善患者的社会功能[4]。增加患者对生活的乐趣,缓解其消极的情绪,帮助患者建立生活的信心。多与患者交流,鼓励患者多说话,指导患者进行文章阅读等,对患者进行思维能力的训练。指导患者进行一些体育运动,适量的运动有助于患者提高自身免疫力,通过运动的方式将心中消极情绪发泄出来,而身体疲劳也可帮助患者提高睡眠质量。

(3)增加社会支持,与患者家属保持联系,告知患者家庭支持对患者康复的重要性,加强亲友、同事对患者的关心,让患者感受到来自社会的支持与关爱,为其树立乐观的生活态度[5]

1.3观察指标

(1)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患者康复期症状进行评分,分数越低表示症状越轻。

(2)采用SAS(焦虑自评量表)、SDS(抑郁自评量表)对两组患者焦虑、抑郁症状评分进行比较,分数越低,心理状态改善情况越好[6]

(3)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使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分析收集到的数据,以(x±s)表示计量型数据,用T检验;以[n(%)]表示计数型数据,用检验,P<0.05表示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

2 结果

2.1对两组患者护理前后SCL-90评分进行比较

SCL-90评分内容包括躯体化、躯体强迫、人际关系、焦虑、抑郁、恐惧、偏执、敌对以及精神病评分。结果显示,研究组躯体化评分(1.42±0.37)分低于对照组(1.79±0.47)分;躯体强迫评分(2.01±0.73)分低于对照组(2.46±0.82)分;人际关系评分(1.72±0.41)分低于对照组(2.29±0.48)分;焦虑评分(1.42±0.72)分低于对照组(2.34±0.81);抑郁评分(1.52±0.61)分低于对照组(2.28±0.77)分;恐惧评分(1.33±0.52)分低于对照组(2.21±0.67)分;偏执评分(1.52±0.64)分低于对照组(1.89±0.81)分;敌对评分(1.51±0.53)分低于对照组(1.88±0.86)分;精神病评分(1.48±0.47)分低于对照组(1.77±0.76)分,组间对比差异明显(

P<0.05),见表1。

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SCL-90评分比较(x±s,分)(n=78

观察指标

对照组

研究组

T

P

躯体化

1.79±0.47

1.42±0.37

3.8629

0.0002

躯体强迫

2.46±0.82

2.01±0.73

2.5597

0.0125

人际关系

2.29±0.48

1.72±0.41

5.6388

0.0000

焦虑

2.34±0.81

1.42±0.72

5.3014

0.0000

抑郁

2.28±0.77

1.52±0.61

4.8315

0.0000

恐惧

2.21±0.67

1.33±0.52

6.4797

0.0000

偏执

1.89±0.81

1.52±0.64

2.2382

0.0281

敌对

1.88±0.86

1.51±0.53

2.2873

0.0250

精神病

1.77±0.76

1.48±0.47

2.0267

0.0462

2.2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焦虑、抑郁评分情况

结果显示,护理前,对照组与研究组焦虑评分为(52.49±5.38)分、(51.53±5.24)分;抑郁评分分别为(54.43±5.23)分、(54.43±5.23)分,组间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护理后,研究组焦虑评分(21.92±2.93)分、抑郁评分(21.56±2.57)均低于对照组焦虑、抑郁评分(33.82±3.84)分、(34.22±3.14)分,组间对比差异明显(P<0.05),见表2。

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焦虑、抑郁评分(x±s,分)(n=78

观察指标

时间

对照组

研究组

T

P

焦虑评分

护理前

护理后

52.49±5.38

33.82±3.84

51.53±5.24

21.92±2.93

0.7982

15.3856

0.4272

0.0000

抑郁评分

护理前

护理后

54.43±5.23

34.22±3.14

53.51±5.19

21.56±2.57

0.7797

19.4846

0.4380

0.0000

2.3对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进行比较

结果显示,对照组有18例患者对护理工作表示非常满意,有17例表示比较满意,有4例表示不满意,护理满意度为89.7%;研究组有21例患者表示非常满意,有18例表示比较满意,无患者表示不满意,护理满意度为100%,研究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

P<0.05),见表3。

3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情况[n%]n=78

组别

非常满意

比较满意

不满意

满意度

对照组

18

17

4

35(89.7)

研究组

21

18

0

39(100.0)




4.2162

P




0.0400

3 讨论

康复期的精神病患者,病情较为稳定且自知能力逐渐恢复,对来自社会的异样眼光常产生自卑、恐慌等不良情绪,严重者甚至会产生轻生的念头,不利于其康复。分析患者产生心理负担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患者对自身病情以及精神疾病缺乏认识,遇到某些事情很容易紧张、焦虑,加上社会对精神疾病患者常有偏见或者歧视,使得患者担忧他人会看不起自己,这是患者产生心理负担的重要原因。(2)治疗精神疾病是一个复杂且漫长的过程,在治疗期间,需要花费大量的费用来支持治疗,对于家庭条件不高的患者而言,他们会担心治病会给家庭带来经济负担,内心会产生担忧的情绪,甚至部分患者因负担不起治疗费用产生放弃治疗的念头,导致其治疗依从性较差。(3)精神疾病具有一定的复发率,部分患者在康复期间自知力有所恢复,他们担心病情复发会对家人造成伤害,常产生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因此,对康复期精神病患者加强心理干预极为重要[7-8]。护理人员为患者普及精神病的健康知识,加强患者对疾病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治疗观,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消除其不必要的担忧,积极的配合治疗。很多康复期的精神病患者会对他人的接触有抵触情绪,鼓励患者多参与社会活动,学会建立人际关系,与他人能够良好的相处,为患者树立康复的信心。同时,建议患者家属及社会给予精神病患者足够的关爱与支持,让患者能够感受到身边人的关怀,有助于疾病的康复效果。

本次研究将78例精神病患者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分别采取常规护理与心理干预,对两组患者护理前后SCL-90评分、焦虑抑郁评分以及护理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显示,研究组躯体化、躯体强迫、人际关系、焦虑、抑郁、恐惧、偏执、敌对以及精神病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焦虑抑郁评分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对对康复期精神病患者采取心理护理可降低焦虑抑郁发生率,改善其精神病症状,对提高护理满意度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马蓉.康复期住院精神病患者心理冲突原因分析及护理管理对策[J].中国农村卫生,2019,11(24):71-72.

[2]董效娟.心理干预减轻康复期精神病病人焦虑抑郁情绪效果观察[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8,3(42):38.

[3]张燕琴,伍亮钊,何婉仪.认知行为治疗技术在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19,26(29):235-237.

[4]管庆.康复期住院精神病患者心理冲突原因与护理管理对策[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8,3(50):163,171.

[5]李珊,李璐.精神病人康复期的心理特点及护理措施[J].现代养生(下半月版),2017,(10):134-135.

[6]康小明.心理干预减轻康复期精神病病人焦虑抑郁情绪效果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8,18(36):242,246.

[7]朱紫颖,何卓玲,邓琴, 等.心理护理在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科学,2018,8(18):154-156,253.

[8]郑碧华.综合护理干预对精神病康复期患者焦虑及抑郁情绪的影响[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6,25(6):1233-1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