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务人员职业紧张致职业枯竭的相关因素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1-06
/ 2

医务人员职业紧张致职业枯竭的相关因素探析

苏丽丽,王亮

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北京大学滨海医院), 300450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我国各领域实现了全面成长。其中,在医疗方面,为了保证我国居民能够得到良好的医疗水准,医护人员经过了大量的培训以及专业加强。同时,积极调整自身的服务,为患者带来良好的治疗体验。但随之而来的则是医护人员自身的职业负荷增大,工作时长不稳定。此外,在工作过程当中,经常会出现细菌、病毒等感染,在我国2019年12月份至2020年2月份,因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医护人员呈几何性爆发增长。医护人员不仅需要面对此类风险,还需要处理医患关系。经分析,医护人员是职业紧张、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目前,为了及时调整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保证其可以为我国医疗领域提供全面的成长,必须对医护人员职业紧张致职业枯竭相关原因展开探析,根据实验数据进行全面分析。

关键词:医护人员;职业紧张;职业枯竭;相关因素


天津市滨海新区卫生健康委员会科技项目《3D打印技术在脑动静脉畸形手术中的应用》项目编号2019BWKY028


在对医护人员职业紧张致职业枯竭的相关调查当中,必须通过“职业紧张因素”、“紧张反应”、“医护人员特征”、“医护人员缓解因素”、“职业倦怠”等关键点进行全面调查,分析导致医护人员职业紧张的基础因素,并以此为关键点展开讨论,寻求干预措施。同时,为我国医护人员提供必要的辅助诊断以及预防干预。目前,我国医护人员整体的职业心理健康亟待增强,调节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素质,可以为我国的医疗领域实现全面提升,为其后续发展带来全面成长。

  1. 试验方法

为了增强本文的理解性,本文将拟定二甲医院的医护人员,采用整体抽样方法对某二级甲等医院人员共计210人作为研究对象。采集到相关样本210份,将“职业紧张数量表”以及“职业倦怠测试”作为其主要录入数据,并就分析结果进行全面调查。采用Excel表格进行实时分析,通过“多量方法差异”、“卡方检验”、“单因素方向差异”等对职业紧张反应、职业倦怠等多角度进行全面分析。

  1. 试验结果数据

经过调查,可以得知二甲医院出现职业倦怠人数共计121人,占据57.6%;呈现阴性结果数量的有89人,占据42.4%。对实验结果数量进行分析,出现职业倦怠人群的学历特征以及其基本职业素养具有一定的差别。在进行调查实验当中,对不同的人群以地区、性别、因素等方面进行定量,根据其具体差异进行分析,其整体分析结果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1. 不同组别医护人员职业紧张、职业枯竭差异比较

  1. 不同性别之间的职业紧张、职业枯竭的比较

对职业紧张因素方面进行分析,可以得知以性别为小组,男性医护人员对于工作任务以及心理调节的控制程度高于女性[1]。因此,其男性所承受的定量负荷比女性较多,所承受的负荷变化也比女性较快。在工作决策控制程度当中,女性高于男性,其自我感觉参与机会多于男性[2]。经分析,此原因可以得知男性与女性在医疗当中所承担的工作角色不同,在医疗体系当中,男性承担更危险、更具挑战性的内容。例如,对病人进行急诊抢救、外科手术等高危险工作,此类工作与患者的生命具有直接联系。因此,对于医护人员的心理压力极大,在抢救过程结束后,男性医护人员除面对患者的病情外,还需要与家属进行全面沟通,有可能会出现一定的不确定因素。而工作内容风险较低的领域多由女性承担,如检验、内科、预防、保健等。因此,女性接触职业紧张因素少于男性,而在职业紧张反应当中,男性对于躯体存在一定的抱怨紧张感比女性略强,分析原因可以得知男性职业紧张多于女性,会导致男性医护人员身体出现不适,其自身感应紧张程度也略微高于女性。在缓解当中,男性得到的支持与家庭支持低于女性,因此,其时间管理能力也略低于女性。关于不同性别之间的职业枯竭有无统计学差异。根据相关的研究证明,男性与女性对于工作满意度、情感消耗度等分析,男性医护人员的情绪衰竭高于女性,而成就感低于女性。根据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性别之间的医护人员确实存在一定的差距。

  1. 不同年龄之间的职业紧张、职业枯竭比较

对职业紧张因素方面进行分析,可以得知以年龄为小组,45岁的小组,对于其自身承担的角色更为模糊,对于工作场景的布置以及工作决定能力,相比较低于45~55岁之间。在后续部门工作当中,存在一定的工作冲突。在单位内医护人员所承受的工作负荷以及其工作变化,高于45岁至55岁组[3]。与55岁组医护人员相比,45岁组医护人员在调查当中均表明自身的工作存在明显的枯燥、无聊感,对于其自身的热情度产生了明显的消耗。而55岁组与45岁组相比,工作经验较为丰富,可以进行良好的处理并承担大部分工作责任。55岁组别的医护人员,绝大部分在临床工作,且多数为业务骨干,在对病情的决策能力较强。在职业紧张反应方面,45岁组别均存在一定的紧张因素,使这类人群出现了一定的不适,包含身体不适以及精神不适。而55岁组别的工作人员对于工作满意度更高,由于其年龄越大,工作经验较为丰富,整体待遇较好。在个性特征方面,45岁组别的生活态度高于55岁组别及态度,其行为特征较为明显,处于事业上升期,在对自身单位的忠诚度方面明显略高。在职业枯竭方面,据本次研究表明,年轻医护人员的情绪消耗相比年长者明显增强,在本次研究表明职业紧张与职业枯竭与年龄存在着直接的联系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医护人员职业紧张致职业枯竭的相关性分析当中,可以得知我国医院医护人员大部分职业枯竭现象较为严重。而出现职业枯竭的因素,主要包含年龄、性别等因素以及其后续的婚姻、学历、收入等因素,均会对其职业产生一定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李雪一,程敏锋,邓丽萍,等.珠三角地区一线护士群体职业特征对职业枯竭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8(8):620-625.

[2]王军.重庆市基层医务人员职业紧张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卫生统计,2018,35(003):449-452,456.

[3]陆爱明,沈卫康,彭晓梅.苏州市吴江区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职业紧张现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2018,13(06):507-509.

[4]张红宇,荣芳芳,杜秀,等.某医院医务工作者职业紧张对职业伤害的影响研究[J].中国药物与临床,2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