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不良反应主动监测及其发展趋势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1-06
/ 2

药品不良反应主动监测及其发展趋势

陈琼

海南紫杉园制药有限公司 海南 海口 570216

摘要:药品不良反应主动监测是被动监测的重要补充。本文重点分析了药品不良反应主动监测及其发展趋势。

关键词:药品不良反应;主动监测;发展趋势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是药品安全监督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一个国家医疗管理的水平与技术。被动监测存在漏报率高、时效性差等缺点,而主动监测则可弥补这些缺点。主动监测的实施不仅扩大了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范围,而且提高了监测效果的综合利用价值,是未来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大势所趋。

一、被动监测与主动监测

主动监测的概念是相对于被动监测而提出的。被动监测通常是指国际上广泛应用的利用自愿报告系统收集不良反应信息的模式。自愿报告系统多由政府部门建立,以收集医务人员和患者的自发不良反应报告为手段,因此存在漏报、低报、无法统计发生率、信息偏倚等缺陷。尽管政府部门采取各种措施鼓励和强化报告,也不可能收集到药品在使用环节中发生的所有不良反应。

主动监测收集信息的模式则完全不同于被动监测,它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的监测活动,由信息采集者主动从医务人员和患者中获取信息,并通过事先制定方案或流程来达到使信息尽可能准确、全面的目的。主动监测也不一定由政府部门来组织或完成,药品生产企业、医疗机构或科研院所也可开展或实施。

在不良反应监测实践中,通过自愿报告系统收集信息的被动监测形式是不可或缺的,也是最经济、有效的探测不良反应信号的方法。而主动监测能提高风险信号识别的敏感性,增强对不良反应的定性描述与定量分析,设计良好的主动监测还可用于信号的验证,在很大程序上弥补了被动监测的不足。相对于被动监测,主动监测的投入较高,方法也不固定,其形式受国家的医药政策和行业环境的约束,还未形成完整、成熟的应用体系。

二、主动监测的发展与演变

早期主动监测可弥补被动监测的不足,为药品安全性评价提供有力依据。主动监测自发展以来,其性质、功能、统计分析等方面均未发生变化,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现代诊疗中的应用,信息收集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即从传统的手工收集变为计算机收集。计算机收集是指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整合现有的医疗保健数据库资源,并利用其进行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及安全性研究。其中,波士顿协作药物监测计划是药物安全研究的一个里程碑。它是首次对住院病人进行集中监测,开展大规模流病学研究,并能量化分析不良反应。但这种方法也有弊端,即费时费力,投资相对较高,因此也被称为“劳动密集型”工作。

20世纪70年代,电子信息技术扩展到医疗保健行业。医生开始用电脑记录病人的信息,电子病例的应用使人们认识到能利用这些电子病例创建大型数据库,提高安全研究的准确性及效率。过去以纸质报告为主的监测系统已逐渐被计算机诊疗系统所取代,并为现代流行病学研究建立有价值的数据库敞开了大门。在发现计算机技术对药物安全研究的好处后,第一个使用这种信息工具的是一个叫GH的组织,它是一个西雅图的健康支持组织,从1972年开始利用电脑记录病人的出院信息,1976年开始用电脑记录病人的处方信息,两者通过一个唯一的病人识别码组合在一起。波士顿协作药物监测计划发现了这种资源,1978年以来,通过组织获取了患者的人口学信息、住院信息及处方信息,并开展了相关研究。

20世纪80年代,波士顿协作药物监测计划开始与另一个更大的数据库-英国综合医疗研究数据库(GPRD)合作。在英国,所有公民都在一名全科医生处注册,并接受初级医疗服务。所有的医疗记录最初均为纸质记录。到20世纪80年代,计算机开始进入英国全科医生的办公室。一个名为VAMP Health的机构(与BCDSP协作)为医生设计了一个软件来记录病人的医疗信息。参与该计划的医生将获得免费电脑与软件,并接受为期12个月的培训,培训结束后,将对他们的医疗记录进行检测,看其是否合格,然后进入数据库用于研究。波士顿协作药物监测计划使用数据库中的一些数据研究,包括患者个人信息、诊断信息、处方信息、门诊治疗信息、既往史、化验结果、接种记录、住院信息等,但患者身份信息被隐藏。另外,GPRD当前由英国药品及保健品管理局(MHRA)管理,使用该数据库进行的研究结果经常被监管机构用来制定药物安全策略,例如发布安全警示信息。

整合利用现有医疗保健数据库资源开展药品安全监测研究的思路,已逐渐被业界接受及发展起来。特别是近年来,一些国家的官方机构将注意力转向了大型医疗保健数据库链接系统的开发中来。如美国建立的哨兵系统(Sentinel System)与疫苗安全数据库链接系统(Vaccine Safety Datalink),欧洲建立的EU-ADR系统与疫苗不良事件监测与信息系统(Vaccine Adverse Event Surveillance and Communication)等。这些医疗保健数据库链接系统大多是北美洲及欧洲建立的,除个别(如英国的VRMM)得到政府部门的支持外,其他林多由研究机构发起;系统中的数据不是来源于某一家机构,而是集成了多家医疗保健数据库资源。建立这些数据库链接目的是对药品(包括疫苗)上市后的监测及研究,这些研究使用的是正常诊疗下产生的“真实世界”数据,无需研究人员直接接触患者。建立大规模的医疗保健数据库链接系统并不是要取代现有的被动监测系统,而是要在被动监测系统中起到辅助及补充作用,例如,被动监测系统产生的信号可通过这些主动监测系统进行验证。

三、利用医疗保健数据库链接系统进行主动监测的利弊

基于医疗保健数据库链接系统的主动监测,姑且称为“大数据库背景下的主动监测”,与传统的主动监测相比,它的优势显而易见。利用医疗保健数据库能获得绝对意义上的“真实世界”数据;能快速发现及验证药品的安全性信号;链接系统建成后,能大幅降低该系统的主动监测成本,关键是能获取基于人群的大样本量,减少误差和偏差,结果更加可靠。同时,其局限性也逐渐被研究者所认知,例如,现有的数据库并不是为主动监测而设计,因此数据存在各种问题;大多数系统使用保险理赔数据库,但新药在保险理赔数据库中所占比例较小,因而在新药研究方面存在滞后性;许多系统使用通用数据模型来集成数据,这可能会导致数据丢失。此外,利用大数据进行主动监测,需先进行的信息为支撑,前期建设投入较大。然而,利用大数据库开展主动监测由于其明显的优势及发达国家的带动作用,受到业界的青睐,同时也促使各个国家的研究人员在这一方向上不断探索和实践。

四、讨论

由于被动监测系统的固有局限性,主动监测的发展成为必然。被动监测主要用于产生信号,但主动监测既可产生信号,也可验证信号,在药物安全性评价方面具有被动监测系统无法比拟的优势。两者都始于上世纪60年代,但由于缺乏固定的监测模式,主动监测的发展相对缓慢,其监测手段相对复杂且费用较高。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利用现有的医疗保健数据库链接系统进行主动监测成为可能,从而使主动监测逐步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源密集型过渡,成为当前主动监测的一种发展趋势。在美国及欧洲一些国家,政府部门已将建立大型医疗保健数据库链接系统提上日程,而在我国,这类活动在学术界尚处于自发探索的时代。我国一些地区已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医疗保健信息系统,这种建立在广义、可共享的电子病历基础上的区域协同医疗信息系统,已产生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国内学术界与这些信息资源的结合正在探索中,但要有效利用现有系统开展药品安全监测与研究,还需政策导向及资金支持,需政府部门、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学术机构和信息技术研究机构的共同努力及倾力付出。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不断深入和开展,仅以自发上报为主的被动监测模式,逐渐显露出其先天不足,如不能满足及时、快速地发现药品安全性的问题,因此建立更加科学有效的主动监测模式,弥补被动监测的不足就显得尤其重要。

参考文献:

[1]李骞.药品不良反应主动监测及研究进展[J].健康必读,2018(26).

[2]沈璐.药品不良反应主动监测的方法与我国的应用[J].中国药物评价,2015(01).

[3]王丹.药品不良反应主动监测及其发展趋势[J].中国药物警戒,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