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针的历史沿革

/ 2

火针的历史沿革

吕子月 1 张其 2 李领娥 3通讯作者

河北北方学院,河北 张家口 063200;

河北北方学院,河北 张家口 063200;

河北石家庄市中医院,河北 石家庄 050000


火针疗法是中医外治法中一种常见特色疗法,在临床各科上应用广泛,均有较显著的疗效。其有温经散寒、软坚散结、活血化瘀、清热解毒、去腐排脓及扶正祛邪等功效[1]

火针之名,始见于《内经》, 称之谓燔针或焠针, 为九针之一,火针治病, 源于痹证,如《灵枢·官针篇》:“焠刺者,燔针取其痹也[2]。”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针灸甲乙经》也对火针的作用功效有所阐述。后世医家也将其用于治疗各种脓肿、痈疽、痣、疣等病以祛腐排脓、止血之功,疗效显著。

火针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先秦时期以前,对火针的针具、工艺、刺法、作用均有详细的记载:九针之名,各不同形……《黄帝内经》有言:“黄帝受命,创制九针”“伏義氏尝草制砭以治民族”。《灵枢·九针十二原》“九曰大针,长四寸……大针者,尖如梃,其锋微员……”又“凡刺有九,以应九变……九曰焠刺,焠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首次对火针针具的特点及适用症进行了详细描述。

要掌握好要领:《针灸大成》说:“火针即焠针,……灯上烧令通红,用方有功,若不红,不能去病,反损于人。先以墨点记道,火针疗法是中医外治法中的一种有效的疗法 . 《内经· 灵枢》 称之为 “ 燔针”;《伤寒论》称之为“烧针”。历代医家通过实践又扩大了它的治疗范围。唐代孙思邀 《千金翼方》有火针治疗痈疽的记载:“针唯令极热,热极便不痛。” 明代杨继洲《针灸大成》 描述火针疗法更详细:“火针即炸针,频以麻油蘸其针,灯上烧,令其通红。一宜破痈疽发背,溃脓在内,外面无头者,但按毒上软处,是已溃脓……决破出脓一针。”国内五十、六十年代曾有报导,火针疗法治疗淋巴结结核取得很好的疗效。[3]

汉代时期,火针疗法继《内经》后又不断继续向前发展,其使用范围更加广泛。张仲景的《伤寒论》中称之为“烧针”,其不仅将火针的治疗范围扩展至伤寒表证,还补充了禁忌证方面的内容,并提出了火针治疗后期的护理以及火针失治误治的处理,指出营气虚弱,某些阳明里热证、太阳中风证、太阳伤寒证,少阴病都禁用火针,具体处理措施如“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还指出针孔感染后的处理:“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予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

晋唐时期在火针的使用上突破了《内经》中仅限于治疗寒证的理论。晋·陈延之《小品方》首次提出“火针”一词,《小品方》云:“附骨疽,若失时不消成 脓者,用火针……”“有石痈者……脓浅易为火针……”,指出外科附骨疽、石痈、瘘均是火针的适应证。晋·皇甫谧在《针灸甲乙经》中强调火针的适应证为寒证和痹症,并且肯定了“焠刺”是刺法之一,还提出火针治病必须考虑体质因素:“故用针者,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

唐代,火针用于外科疔肿、痈疽、瘰疬、无辜疳,内科黄疸、 癫狂、风眩,口腔科牙龈出血等疾病,孙思邈在《千金要方》、《千金翼方》[4]对火针均有所记载,如 “凡痈按之大坚者,未有脓……用铍针脓深难见,肉厚而生者用火针” “ 针唯令极热 , 热极便不痛。”“几项旁腋下先作瘰疬者……诸漏结核未破者,火针针使著核结中,无不瘥者”“治酒醉,牙齿涌血出方。烧钉令赤,注血孔中止”“夫风眩之病……使火针针之,无不瘥者”。《千金要方》中“学人深须解用针,燔针、白针皆须妙解,知针、知药固是良医”,使火针得到极大的重视,对后世乃至现代火针应用及操作规范起到良好的指导作用。

宋代是火针疗法的兴盛时期,在外科、五官科、痹症的应用已十分成熟,火针也渐渐开始用于内脏疾患的治疗。宋代医家王执中在《针灸资生经》记载了火针治疗心脾痛、脚卒肿、腰痛、喘、腹寒热气等症的疗法,如,治心脾病“以火针微针之,不拘心腹,须臾痛定, 即欲起矣,神哉”;治心胃痛“用火针微刺诸穴与疼处,须臾即止”;治腰痛“舍弟腰疼,出入甚艰,予用火针微微频刺肾俞,则行履如故”;在治疗五官疾病方面,《圣济总录· 钩割针镰》卷一百一十三曰:“凡目生顽翳者,可用火烧铜针轻点……点之不痛,勿用别法”。

唐宋间还出现了专以火针烙黄为业的专科医生,并出现了相关专书——《点烙三十六黄经》,当时火针烙黄运用已较为广泛,疗效确切,达到了火针发展的一个新的历史基点。

金元明时期火针疗法的应用达到了高峰。火针治疗的病种愈加广泛,其中新添了很多适用病种,如:外科的痔漏、梅毒;内科的气虚证、瘫痪、心痛;口腔科舌卷、舌肿;眼科的睑中赤痒、外障;耳鼻喉科腮痈等。在此期间,有关火针的记载也非常多,其对火针针具、操作方法、适应证和禁忌证都有详细描述,特别是明代,有关火针的描述最为全面。嘉元二年,日本医人原性全撰写的《顿医抄》在第十九卷中有用铜火针治疗鼻痔的内容,这说明在当时火针已由中国传到了国外。

明代著作中,高武的《针灸聚英》对火针疗法有较全面的论述,在火针针具的质地和加热,针刺方法和深度,适应证、禁忌证等多方面都有很详尽的说明,提出了火针的操作要热、准,深度要适中。在出针方面,要“凡行火针,一针之后,疾速便去,不可久留,寻即以左手速按针孔上,则痛止,不按则痛甚”。陈实功的《外科正宗》对针刺方法也有详细记载:“治瘰疬、痰核……将针烧红,用手指将核握起,用针当顶刺四五分,核大者再针数针也妙,核内或痰或血随即流出,候尽以膏盖之”。明代昊鹤皋说:“焠刺者,用火先赤其针而后刺,此治寒痹之在骨也。”目前火针刺法,有深刺法和浅刺法两肿,深刺法治疗痒病、象皮腿以及痈疽排脓等。[5]明代外科医家陈实功在《外科正宗》一书中称赞说:“火针之法胜服药,针蘸桐油火上灼,刺入疮根脓血行,肿消痛止成欢乐。”明确指出了火针疗法在治疗外科疾病的优势所在。

清代火针疗法进一步发展至儿科,岭南名医陈复正在《幼幼集成》中强调“火功,为幼科第一要务”,并采用火针治疗小儿谷道不通,曰:“又有生下无谷道者……或以火针刺穿,但不可深[6]”。清·吴谦《医宗金鉴·外科心 法要诀》“膝眼风(鹤膝风)在鬼眼生,疼痛如锥 胖肿形,下虚风湿寒侵袭,屈伸不遂……兼用火针针 膝眼裕,此转重就轻之法也”[7]。清·《针灸集成》记载 : “ 性畏艾灸者 , 当用火针[8]。”《针灸大成》又云 : “ 必先安慰病人,令勿惊恐,较之与灸一般,灸则痛久,针则所痛不久。”

火针疗法在数千年发展与积淀过程中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理论体系,其发展历史可追溯于先秦时期,经唐宋时期的整理不断趋于系统化,于金元至明清时期更有长足发展,直到近现代时期,火针疗法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广泛用于临床各科,在皮肤科中,火针可治疗湿疹、结节性痒疹、痤疮、斑秃、黄褐斑、带状疱疹等疾病,疗效显著,随着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和疗效观察,火针疗法将会不断向前发展,广泛用于更多种疾病的治疗。




1] 兰茂璞.火针治疗疮疡[J].针灸学报,1989(04):10.


2] 李济生.王金祥老中医运用火针的医疗经验[J].黑龙江中医药,1989(03):30-32.


3] 胡慧明,何福山.火针治疗脓疡[J].上海中医药杂志,1983(02):31+48.


4] 杜钰生,杜一民,陈士雅,唐晓波.火针治疗体表脓肿337例[J].赤脚医生杂志,1979(07):15-16.


5] 高郁文.浅谈火针疗法[J].黑龙江中医药,1984(01):57-58.


6]林诗雨,李晶晶,裴文娅,曾婧纯,卢立宏,林国华.岭南火针源流与应用述略[J].针灸临床杂志,2017,33(09):69-71.


7] 黄昌锦,黄应杰,陈楚云.火针疗法的发展源流[J].中国针灸,2013,33(05):455-458.


8] 赵福山.火针疗法治鸡眼[J].中国针灸,1986(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