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站成分制备人员的职业安全防护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1-07
/ 2


血站成分制备人员的职业安全防护分析

李顺清

内江市中心血站 四川 内江 641000


【摘要】目的:分析血站成分制备人员的职业安全防护;方法:本次研究将血站20名成分制备人员作为问卷调查对象,实施相应职业安全防护措施,实施前后均进行安全防护质量评估,分析防护前后职业安全状况;结果:安全防护后各项职业安全质量指标评分均明显高于安全防护前,前后评分差异显著(P<0.05)。统计不良事件发生次数,血液渗漏2件,针头刺伤1件;结论:通过对血站成分制备人员进行安全防护,利于减少不良事件发生,进一步为职业人员工作提供安全保证。

【关键词】血站;成分制备人员;职业安全防护;不良事件


血站采血工作人员职业中存在一定危险性,随着成分输血推广,血浆病毒灭活、滤白等工作开展,导致成分制备人员面临职业安全风险增加。为此,必须提升对职业风险因素方式重视,结合工作实际,利用相应职业安全防护措施,进一步保证工作人员工作开展安全性。研究将血站20名工作人员作为观察对象,探讨职业安全防护措施及实施效果,具体分析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使用问卷调查方式,对血站20名成分制备人员在2019年5月至2020年1月职业风险事件状况进行统计,共使用调查问卷17分,回收率100%。对制备工作人员个人基本信息、针头刺伤情况、消毒威胁、噪声污染以及冷链刺激等进行调查。

1.2防护方法

1.2.1树立职业安全意识

开展血站工作人员安全防护工作中,为确保相应制度顺利实施,应先制定相应安全防护制度,以此为依据,根据工作类型确定工作人员相应岗位。并针对不同岗位工作人员重点展开专业化安全防护知识和岗位工作能力培训,始终贯穿标准规程、消毒管理规范和安全操作程序,定期进行考核,不断增强工作人员安全防护意识,主动落实相应安全防护措施。

1.2.2降低污染:血液成分分析中血液泄露是导致样本污染主要问题,而导致血液泄露事件因素与成分科离心破损相关,针对该问题需要采用相应应对措施:首先,需要降低离心破损。应采取定岗、专员展开装杯工作,不断利用培训等方式增强工作人员责任意识,提升工作人员对破损率控制重视,并将责任落实到个人。装杯过程中,中间为血液袋和血浆袋,两侧为转移袋,并要求袋底接触杯底,离心杯与血袋间无空隙。管路夹子与血袋口接近,且杯外不外露热合管路、夹子。装杯中正确使用配平仪,并保证血袋准确配平,将误差控制在5g内。定期进行离心机检测和保养,若出现设备问题及时进行处理。其次,减少热合破损。热合操作中要求操作人员固定好热合点两端,使两端间血液管路产生相应收缩力。热合期间及时将血袋管路水渍擦干,并使用酒精清除污垢,每次使用后用酒精擦拭热合处,确保热合质量。最后,保障血袋质量。血袋购入前对产品质量进行严格检查,出现问题及时与厂家联系并更换。

1.2.3避免开放性操作:无菌接驳机是血站展开工作中常用设备,主要被应用于红细胞分袋、冰冻红细胞制备、红细胞解冻以及红细胞洗涤,为保证血液质量降低污染,应封闭性操作,减少暴露于外界机会。

1.2.4严格渗漏血液处理操作:渗漏血液问题是影响血站工作质量重要因素,必须提升对该问题重视程度,加强管理,减少渗漏时间发生率,以此预防病原体传播。为此,实际进行工作中,应注意先做好对血站工作环境处理,保证卫生整洁性。在使用离心机进行血液处理时,应坚持有无破损现象,若存在破损应根据WHO消毒规定,及时进行处理。而处理方式包含工作人员佩戴好双层手套,将离心杯与内杯放置于污物处理间,使用吸水性强卫生纸对渗漏血液进行处理,并将破损血袋在消毒液中浸泡30min,消毒后统一转入废物垃圾袋,做好报废标识工作,同时使用消毒液与将破损血袋相邻位置血袋浸泡至少30min。并使用消毒液对血液污染的台面、地面、白细胞过滤柜以及离心机等进行消毒,适当延长消毒时间。破损血袋处理后去除染手套,确保污染面不与手部接触,并进行标准洗手。然后详细记录血液渗漏原因、处理方式和处理结果等信息[1]

1.2.5加强科室消毒管理:先制定科学有效科室消毒管理制度,从工作人员着装、污染物处理、器件及设备消毒、工作间消毒以及无菌操作等方面进行考虑,制定多种不同制度,并结合成分制备工作内容,及时展开各种不同类型消毒液配置工作。同时安排质管科落实消毒质量检查工作。

1.2.6落实预防控制措施:保证血站各种防护和紧急处理用品充足,及用品有效性和适应性。工作开展前安排专门人员监督工作人员穿戴,以及手套等物品卫生情况检查。工作结束后叮嘱工作人员做好手部消毒和清洗工作。

1.3观察指标

观察防护措施实施前后职业安全意识、风险防控、操作管理和血袋质量安全几项防护质量指标评分状况,结合问卷调查情况,使用血站自制防护质量评估表进行评分,每项指标总分均为100分。并统计不良安全事件发生次数。

1.4统计学方法

研究获取数据使用SPSS21.0进行统计分析,平均数±标准差(5ff66eafaa7e6_html_51e7330b6d79db87.gif ±s)表示计量资料,利用t检验,P<0.05证明组间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防护前后安全防护质量比较

防护后各项安全防护指标质量评分均高于防护前,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1防护前后安全防护质量比较(5ff66eafaa7e6_html_51e7330b6d79db87.gif±s,分)

组别

职业安全意识

风险防控

操作管理

血袋质量

防护前

74.68±1.56*

78.39±2.87*

82.01±2.66*

87.46±2.84*

防护后

91.34±1.74

93.67±2.69

93.77±2.58

95.37±3.41

注:与防护前相比,*P<0.05

2.2不良事件发生次数统计

血液渗漏2件,针头刺伤1件,共3件。

3讨论

随着血站工作项目增多,导致血站工作人员在展开相应工作中面临着更多风险,血液渗漏、污染和操作不规范等风险因素,会增加工作人员安全风险。因此,为保证血液成分制备工作人员职业安全性,应落实职业安全防护措施,加强对风险因素控制[2]。在据此安全防护中,应先对血站成分制备工作人员展开统计培训工作,通过落实相关知识宣传和工作技能培训,提升其对工作认知和安全防护重视,逐渐树立职业安全意识,并通过工作人员掌握职业中存在的各种风险因素,有效落实各项相关措施,在相应制度要求下,将减少血袋破损、提升防护能力、正确处理渗漏血液和增强安全防护意识等作为工作重点,不但对防护措施进行完善和改进[3]

本次对血站成分制备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工作研究结果显示,防护后各项职业安全防护质量指标评分均高于防护前,前后存在显著差异(P<0.05)。说明通过对血站成分制备工作人员展开相应防护措施,利于提升安全防护质量,加强对风险事件控制,利于保证血站工作人员安全,防护措施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对血站成分制备工作人员采用相应安全防护措施,落实对血液渗漏、针刺伤等风险预防新控制,利于保证工作人员职业安全,提升血站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1]段艳芳,张静涵,邱玉霞.血站成份科制备人员的职业暴露及防护措施[J].中国卫生产业,2017,14(012):30-31.

[2]石娜.新入职成分制备人员潜在职业暴露危险及防护[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18,33(06):62-63.

[3]梁明月,骆宏,黄伯泉,等.成分血制备环节全血暴露情况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19,032(001):70-72.



作者简介:李顺清(1968.10-),女,汉族,四川简阳,副主任护师,大专,单位: 内江市中心血站,研究方向:成分制备、血液采集、无偿献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