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习近平贫困治理思想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1-11
/ 3

浅析习近平贫困治理思想

鲁信国

云南省昆明市昆明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650500

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这就要求必须消灭贫困,否则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都是无稽之谈。习近平在工作的各个时期都非常重视贫困治理工作,尤其是成为总书记以后,更是把脱贫攻坚当作国家的重大任务。当前,我们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期,也是脱贫攻坚的关键期,对习近平贫困治理思想进行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1. 形成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扶贫工作成效显著,但仍然要看到扶贫任务仍然异常艰巨,必须科学谋划扶贫工作。在党领导人民消除贫困的斗争中,习近平贫困治理思想逐渐形成。

首先,这是坚持党的根本宗旨的要求。要践行党的根本宗旨,必须着力解决重点民生问题,尤其是贫困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显著改善,但是仍然有一部分地区的人民生活在贫困之中。改善贫困地区人民的生活,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践行党的根本宗旨的要求;其次,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贫困地区的小康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前提,必须带领贫困地区人民一道进入小康社会;最后,是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需要。消除贫困是各国人民的心声。当前,全球减贫工作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整体形势依然不容乐观。要实现全球减贫,建立没有贫困的命运共同体,任重道远。

  1. 理论渊源

  1. 马克思主义反贫困思想

马克思主义的反贫困思想是广大无产阶级开展反贫困斗争的思想武器。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共产党宣言》等著作中,详细剖析了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长期贫困的现状和原因,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思想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指出: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的贫困状态是必然的和一成不变的,甚至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进一步加剧无产阶级的贫困程度[1]。马克思、恩格斯系统的论证了消灭贫困的前提是推翻私有制,消灭贫困的主体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消灭贫困的途径是发展生产力,消灭目标是为绝大多数人谋福利。习近平立足中国实际的贫困治理思想,是对马克思反贫困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首先,扶贫济困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孟子提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荀子要求人们贫困时坚持道德底线,富裕时乐善好施。扶贫济困的优良传统在当代也拥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利于中国脱贫攻坚的实现。其次,传统民本思想核心观点是以民为本。只有真正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保持社会主义祖国的繁荣。最后,“大同”的优秀文化追求人人都能脱贫,实现自由全面发展。在古代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朴素大同思想,在近代,康有为在《大同书》中对未来社会的描述是:消灭剥削,人人平等的社会。习近平多次强调,要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经验,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中,也是其贫困治理思想的重要源泉。

  1. 历任中共主要领导人贫困治理思想

中国共产党历任领导人都始终为了消除贫困而不断努力,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的贫困治理思想。毛泽东的贫困治理思想与土地密切相关,他认为,解决好土地问题是农民脱贫的关键因素。邓小平的贫困治理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大力发展生产力。他强调要摆脱贫穷,改善人民生活,最根本的途径还是要发展生产力。江泽民的贫困治理思想主要关注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同时主张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来参与扶贫,要牢牢依靠贫困地区的干部和群众,坚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胡锦涛的贫困治理思想主要是推动科学发展,实现“两不愁三保障”。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了中共主要领导人的贫困治理思想。他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大力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是对以往贫困治理思想的继承,同时坚持思想脱贫为前提,提出精准扶贫、科学扶贫、社会扶贫、内源扶贫等一系列思想,进一步发展了以往的贫困治理思想。

  1. 习近平贫困治理思想的主要内涵

  1. 精准扶贫思想

精准扶贫是习近平贫困治理思想的核心。根据我国扶贫背景,习近平提出精准扶贫思路,即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调整措施,有力推动了中国扶贫方式由粗放型到精准型的转变。精准扶贫是针对粗放扶贫提出的,它将有效解决粗放式扶贫存在的问题和弊端,对我国扶贫事业具有重要作用,将成为当前和今后长期扶贫开发工作的指导思想。

当前,我国脱贫攻坚工作进入深水区,不能再像之前一样粗放式扶贫。要确保按时按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需要科学的扶贫指导思想。精准扶贫的目的是为了精准脱贫。不仅要解决“扶持谁”的问题,还要解决“谁来扶”的问题。把精准扶贫作为基本战略,是我国扶贫工作进入新时代后的重大创新,实质是使扶贫资源更合理的使用,让真正需要帮助的贫困对象受益,核心是实现“真扶贫、帮真贫”,改变我国扶贫政策不准确、不连续和不全面的问题。

  1. 内源扶贫思想

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内因。要让贫困地区摆脱落后的现状,光靠外力是不够的的,更需要当地干部群众艰苦奋斗。习近平强调,贫困地区的发展依赖于内生动力,辛勤劳动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法宝[2]。因此,要重视利用内部力量来开展扶贫工作,尊重贫困地区人民的主体地位,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为脱贫攻坚艰苦奋斗。贫困地区的人民是否具有内生发展能力,是衡量扶贫目标能否实现的重要标志。贫困地区的干部群众,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实事求是,共同探索脱贫致富新途径,为美好生活而奋斗。

  1. 科学扶贫思想

习近平在扶贫思想中倡导扶贫,切实加强扶贫工作相关体制创新,让扶贫工作更加科学。首先坚持党中央领导是加强扶贫开发管理体制创新的前提,要加强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政机关的管理体制,确保党的领导有力。其次,要采取科学有效的工作方法,使扶贫开发真正深入基层、落到实处,也是关键所在。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针对各个地区不同的实际情况,采取符合当地实际的科学的扶贫方法。最后还要加强扶贫监督体系建设,做到科学监督,确保扶贫资源真正落到实处,用到实处,给到实处,确确实实让贫困地区群众享受扶贫资源。

(四)社会扶贫思想

目前,我国进入到脱贫攻坚的决胜阶段,单单靠政府来扶贫,难以满足"真扶贫、扶真贫"的要求。而当前我国社会各界力量日益发展壮大,在参与各项公共服务的实践中,得到全社会的广泛认可。脱贫攻坚没有“局外人”,扶贫工作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任务 ,因此需要社会各界力量的参与,共同促进扶贫开发大格局的构建。首先要动员社会各方力量,整合行业资源,积极参与扶贫工作;其次,要进一步加大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最后,要坚持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有机结合的扶贫格局,强化措施,扩大成果。

  1. 习近平贫困治理思想的重要意义

(一)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

首先,习近平贫困治理思想指明了新时期贫困的原因,不仅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反贫困思想,同时结合我国实际,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思想的新境界。其次,习近平贫困治理思想继承和实践着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立场,秉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来确定贫困治理的目标和措施,主张发挥社会主义的制度力量来消除贫困,最后,习近平贫困治理思想结合我国实际提出一系列富有针对性的扶贫措施,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思想。

(二)为现阶段脱贫攻坚提供了指导思想

扶贫没有捷径,没有固定的复制模式。习近平贫困治理思想是新时代我国扶贫工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这一指导思想进一步明确了我国扶贫攻坚的方向。习近平贫困治理思想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提供了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同时作为理论为贫困地区人民摆脱贫困、逐步走向小康发挥具体的指导性作用。

(三)为全球减贫工作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习近平贫困治理思想不仅对中国的扶贫实践具有重要价值,还对国际间的减贫合作和其他国家的扶贫实践具有指导意义。它不仅仅是我国脱贫攻坚的理论指导,同时对世界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也有很强的借鉴意义。我国的扶贫事业不仅是对“四个自信”的生动诠释,也成为世界减贫事业的一道亮丽风景。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习近平,摆脱贫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

[3]黄承伟.习近平扶贫思想体系及其丰富内涵[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36(06):129-133.

[4]刘义圣,许彩玲.习近平反贫困思想及对发展中国家的理论借鉴[J].东南学术,2016(02):1-9+246.

[5]洪名勇,洪霓.论习近平的精准扶贫思想[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6,37(06):1-5.

[6]黄承伟,刘欣.新中国扶贫思想的形成与发展[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6(03):63-68.

[7]雷明.论习近平扶贫攻坚战略思想[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8(01):1-11+160.

[8]黄承伟.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扶贫思想[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8(03):12-18+152.

[9]潘慧,滕明兰,赵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准扶贫思想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18(04):5-16+26.

[10]张赛群.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探析[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7(08):33-40.

[11]汪三贵.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关键内涵[J].人民论坛,2017(30):54-55.

[12]杨宜勇,杨泽坤.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探究[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0(01):8-15.

[13]熊若愚.习近平扶贫开发思想初步研究[J].新东方,2015(04):27-30.

[14]谢撼澜,谢卓芝.习近平减贫思想研究[J].探索,2016(02):11-16.

[15]欧健,刘晓婉.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的扶贫思想研究[J].社会主义研究,2017(06):13-21.

[16]刘永富.习近平扶贫思想的形成过程、科学内涵及历史贡献[J].行政管理改革,2018(09):4-7.

[17]郝涛. 习近平扶贫思想研究[D].湖南大学,2017.

[18]唐婷. 习近平的扶贫思想研究[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6.

[19]刘建清. 习近平扶贫思想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6.

[20]刘海霞,马立志.习近平扶贫开发思想探析[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7,19(05):39-43.

[21]蔡晓良,谢强.论习近平扶贫开发思想[J].福州党校学报,2016(05):16-19.

[22]杨洁. 习近平农村扶贫思想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7.

作者简介:鲁信国,男,1994-,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