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伴我专业成长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1-11
/ 3

教育技术伴我专业成长

霍同长

安徽省舒城县南港镇明德

摘要:其实,我们没有认真思考过。我们每时每刻都在享用着教育技术给我们带来的福利。我们爱不释手的智能手机,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谁不会在自己的手机上浏览大量的教育信息?谁不会编辑自己的短信,或者向朋友发个图片、视频?是的,我们在享用高科技带来生活诸多便利的当儿,也成了一个个自媒体,甚至有的老师还特此建一个教育博客或者微信平台,这就是自己的网站,我们学着编辑自己作品,然后发在朋友圈里或者给自己喜欢的教育网站投投稿子。

关键词:培训 QQ 博客 应用平台 微信平台

正文:每次看到教育技术或者信息技术方面的论文大赛,总是感到离自己很远很远的。自认为不是信息技术方面的老师,没有必要关注这方面论文撰写。即便自己想写,也是没有多少行话或者说专业术语的;因而,学校每次布置论文,或者看到大赛文件,都是让它擦肩而过,虽有遗憾也是无可奈何的。真的是这样吗?其实,我们没有认真思考过。我们每时每刻都在享用着教育技术给我们带来的福利。我们爱不释手的智能手机,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谁不会在自己的手机上浏览大量的教育信息?谁不会编辑自己的短信,或者向朋友发个图片、视频?是的,我们在享用高科技带来生活诸多便利的当儿,也成了一个个自媒体,甚至有的老师还特此建一个教育博客或者微信平台,这就是自己的网站,我们学着编辑自己作品,然后发在朋友圈里或者给自己喜欢的教育网站投投稿子。笔者原来就是一个“信息技术盲”,什么也不会,不会上电脑,没有自己的QQ,手机只是用来打打电话。我甚至对上网和玩QQ有着相当抵触情绪,认为那是无聊和颓废。这样的观念存在我的脑海里很长一段时间,我像是另一个世界里的人。业余时间,我喜欢爬爬格子,用信纸认认真真地誊抄,再到邮电局买上邮票贴上去,放进邮筒中。自认为这才是真正的投稿子。后来,看到好多教育刊物上都留有自己的电子邮箱,还直接要求作者发电子稿。我傻了,我方才知晓自己真的落后了。

于是,我和身边的好多老师一样,慢慢地学着改变对教育技术的认识,改变对电脑的看法。只要观念一改变,信息技术就会一步步地渗透到我的生活中来。我像是走进了教育技术的大海,学着划桨,学着欣赏,学着遨游。我现今不仅有了自己的教育博客,还有了个人公众微信号。每天,我把写博或者公众号群发文章,当成一件大事。我的教育生活充满了无限生机和灿烂阳光,这样的获得体验和教研快乐,只有经历过的人才会真正明白。

一、初识教育信息技术

(一)参加校长岗位培训。2001年12月,我参加安徽省舒城师范学校第九期教育管理干部岗位培训班。在校长培训的专业课中,有一项教学内容是到学校的电脑机房学习电脑。那么多电脑,我们是第一次看到,除了新奇还是惊讶:电脑怎么打开呀?怎么上网呀?如何打字?怎样关机……我们都是第一次经历,确实遇到很多尴尬。师范老师把我们领到教育技术的这座大花园,让我们静静地欣赏。他没有讲解很多理论知识,大都时间,他走下讲台来,给我们做开机和上网示范。理论的东西我们记不住,只有自己慢慢经历和体会才记得牢靠。授课老师懂得这一点,我们这些校长学员大都是“门外汉”。我们就像一个个小学生,需要老师不厌其烦地手把手地把我们教会。打字最难,一分钟打150个字才是熟练水平。我们这些学员根本做不到,双手并用,五指齐发,我们怎么学也学不会的。“一指禅”“二指禅”的学员倒是很多,这可能就是“时代病”,我们这些校长们,大都是60后,手指就是笨拙,做错了就是改不过来。弹琴也是一样。可就是这样的“五花八门”的技术,我们真的在自己点出的文档上打出自己的文字来。2015年5月,再一次“小学校长培训提高班”的学习进修,我们的技术水平有了明显的进步。教室里,我们一排排地坐在电脑前,就像驾驶员坐在驾驶室里,那种有模有样的范儿,还真的看不出哪个好哪个孬。

(二)参加教师集中培训。有了上机打字和上网切身体会,就有了对信息技术的启蒙教育。新世纪之初,舒城师范进修学校常常搞教师集中培训。集中培训的内容大都与电脑有关。授课老师给我们讲怎样制图、怎样制表、怎样制课件、怎样美图秀秀等等。我们虽然听得不够仔细,也有难懂的地方,但毕竟有了一些电脑初步知识,还是很愿意参加此类培训的。

想起我后来自己在教师集中培训中展示的一节公开课,其中的教学设计和课件制作,都是自己一点一点地琢磨,一点一点地修改,成了名副其实“原创版”。2016年元月,我应邀给舒城师范附小城区教师做了《关于教育写作讲座》报告,我一边用鼠标点击,一边声情并茂地坦陈着自己对教育叙事写作的体会;俨然就是一个熟练的“技术人”。大屏幕上适时地补充着我讲的“亮点”。大屏幕上也恰当地补充着我演讲中言语的不足。那一次,我真的感到教育技术与我们息息相关,教育技术真的能够助推我们教师专业更好地更快地发展。

二、深交教育信息技术

(一)QQ成了我们的“知己”。我们可能都有着这样的体会,我们最先接触信息技术时,是先接触“QQ”。“QQ”游戏很多,大家都很喜爱,老师也不例外。业余时间,打打牌,种种菜,养养企鹅等等花样众多玩味十足。不管怎样说,QQ进入到我们的精神生活,它给我们的信息传递带来诸多便利。不要打电话,就可QQ留言;还可以发那些有趣的图片。用心老师的可以写QQ日志了。我的最初电子文章的发表,就是QQ日志。还别说,它招来很多粉丝,激发我更加热爱写作。从信纸稿件到电子文档,再到QQ日志的发表,我的写作方式改变了,我的写作观念也变得前卫了。网上的快速交流和及时反馈,让我们难以想象。“接受而来的”不只是文章信息的反馈,还有来自文章信息外的馈赠。至于QQ聊天,它就像是另外一个“言语交际训练”;不仅身临其境,而且绘声绘色。QQ聊天不仅打破很多不必要的拘谨,让思想不受限制;还有很多想象虚拟的东西。我们都知道,如今,人人一个QQ号,人人有个别样的“自己”,这个“自己”,有了电脑,无处不在,随身附形,如影相随了。

(二)博客成了教育人的“锦囊”一般来说,名师都有着自己的博客。名师大都有着爱思考、爱写作的习惯。认识李镇西,是从认识李镇西教育博客开始的。“一群孩子簇拥着自己喜爱的李老师,李老师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这是李镇西博客首页的画面,它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李镇西把自己对教育点点滴滴感受和思考,都用动情的文字记录下来。这种教育留下痕迹,变成一篇篇精美的教育博文---这就是李镇西的教育博客。好多教育智慧和锦囊妙计,他都是用博客记录下来,一方面写博文能够带给自己更加缜密的思考;一方面留下的博文让读者有了拜读学习的机会。无论怎样说,一个教师要是有着自己的教育博客,他就有了“精神根据地”和“心灵大本营”。循着这样的思路,我2012年在新浪网注册一个博客,取名“杏坛听雨”。从此以后,我的“笔耕”生活更加勤奋。一篇篇博文被新浪网博客首页推荐,我的博客点击量不断增加,等级逐渐上升。从“锐博客”到2013、2014年被新浪网评为青葱校园十大“名博”。我的博文数目上升到一千多篇,点击量将至100万。2012年,我的“杏坛听雨”被安徽省电教馆评为教育博客一等奖。同时,我的好多博文发表在《教育文汇》、《半月谈》、《中国青年报》、《语文知识》等刊物上。2014年10月我被评为舒城县第三批学科带头人;2014年11月,我被评为六安市第三批骨干教师。这些荣誉获得,与教育写作与坚持写博都要一定的关系。尝到写作的甜头,尝到写博的乐趣,我在2014年注册网易博客-----《家长学校在家庭教育立德树人的作用研究》课题组。大量的课题文献有了自己的大本营。家长学校的图片有了地方放了。就像一个图书馆,不同的书类放在不同的架子上,博客让我们的课题资料井然有序。要用的时候,提取起来十分方便。为此,2016年,我在“网易邮箱”上又注册了“杏坛听雨书法博客”。一幅幅书法作品得以展现和交流,我真正交上一些书法老前辈,也看到一些平时难以见到的“大作”来。的确,博客改变了我们的精神生活。我们的阅读和写作,从纸质版转移到电子版,阅读体变得得心应手和图文并茂了。很自然,有了网上这些经历和写作经验,我的“名气”得以广播。2014年我被聘为舒城教育网家长学校的特约通讯员,同时我又被聘为舒城教育网家长学校“小学、幼儿”栏目的编辑。以往觉得遥不可及的事,成为眼前现实。在舒城教育网家长学校“小学、幼儿”栏目上,我的一些育子心得和家教文章得以更加广泛的交流。这是在自己业内的传播,文章要更加经得起推敲。编辑的过程,就是写作能力提升的过程;也是个人信息技术提高的过程。教研和技术助我腾飞。2017年6月,我被评为六安市第四批学科带头人;2017年11月,我被评为舒城县首届名师。周一贯老先生谆谆教导年轻教师要做“三耕族”,读书是“目耕”;上课是“舌耕”;教学写作是“笔耕”。“三耕”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教师的生命状态和专业状态。相对于“三耕”,我比较喜欢“笔耕”;所以,我的博客一直是读写的家园。

三、熟识信息应用平台

(一)勿忘登录名和密码。记不得我们什么时候开始,教育主管部门让我们每个教师登陆安徽基础教育资源信息应用平台,每个教师都预设一个登录名和密码号。一开始,我们都还记得,时间一久,和着身边的好多教师一样,不是忘了登录名,就是忘了密码;要么两个都错了。怎么办?重置密码,次数多了也是烦人。再加上资源平台上“四大块“:教学资源、教学论文、课后总结、教学研讨。每个大块又分两个或者四个小块。这些“小块”都要一个个地用心填写的。这样的“工程”可想而知,这样的工作量可想而知。若是没有足够的耐心,做个两三天,也就自动逃离了。比如,教学资源又分:教学设计、教学课件、教学视频、媒体素材。这些“教研点”怎么做?怎样上传这些资源?资源又从哪里来?……我一开始都是云里雾里懵懵懂懂的。因此,就是自己登陆上平台,也是无所事事。登着登着,只是签个到,得“+1分”;时间一久,就懒得光顾了。

(二)让登陆成为习惯,就像教师必须要到“教室”里上课一样。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这句话就是真理。对于肯于钻研的老师,对于教研中出现的难事,他一定喜欢较真。教研,还真的要有“头撞南墙不回头”的精神!“教研名词”不懂,可以上百度;还可以问问身边的人。我一边琢磨,一边上传,学习的过程就是提升的过程。“教学视频”没有那么多,我就想起自己在练习书法,就用手机拍摄自己的书法练习作品。一幅作品也就“10秒”,时间不长,也能坚持。“媒体素材”我们可以是平时的课堂照片、获奖证书、精彩育人瞬间照、书法作品等。只要坚持每天上基础教育资源信息应用平台,就有资源可做、可传、可借鉴。让登陆成为一个习惯,就像教师必须要到教室讲课一样。每次上传一个资源平台就会出现“+5”的字样。我的平台空间积分不断地增加,粉丝数也在增加,访问量更不例外。有时平台空间一天有一百个老师来访问,我的平台人气大增啊。现今,我的资源数5327;我的粉丝数2698;我的访问量16696;积分达38743。2015年8月,该平台荣获舒城县首届基于安徽基础教育资源信息应用平台的“优秀教师个人空间”评比活动中荣获“优秀教师个人空间”;2017年5月,在舒城县第二届“优秀个人空间”评比中,荣获“优秀个人空间奖”。作品《霍同长语文教师工作室》在六安市第十七届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教师网络空间类项目评比中荣获一等奖。我参与的全国中小学“学科德育精品课程”征集展示活动中,被评为省级德育精品课程。这些大奖的获得,都得益于安徽基础教育资源信息应用平台。是这个“平台”,给了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村小学教师展示和学习的机会。感谢这个平台,让我们一直走在教育信息的路上。

沉淀是需要时间的,厚重更需要积累的。有了这份厚重,也就有了参赛的底气。2018年9月,我参加了安徽省基础教育资源应用平台优秀空间评选,我的空间荣获个人优秀空间,并荣获“资源达人”荣誉称号。

2018年12月,当我拿到由安徽省教育科学院颁发的鲜红的“优秀空间”奖证书时,我百感交集:有着一份自己的耕耘真好!

同样的坚持,不一样的收获,2019年9月,我又一次参加了安徽省基础教育资源应用平台优秀空间评选,我的空间又一次荣获个人优秀空间,并荣获“资源达人”荣誉称号。原来,我一直走在教育信息技术提升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