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以统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五课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1-11
/ 3

图片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以统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五课为例

李丹

新疆克拉玛依市第二中学(新疆克拉玛依市 834000)

摘要: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做过一个关于人类获取信息途径的实验,他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通过视觉获得信息的途径占比83%。统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材中使用插图及图片共计148幅,篇幅庞大,在初中历史教科书中使用图片史料,就是为了贴合现阶段学生的心理认知发展特点,帮助学生理解史实,因此教师应该合理利用教材上的图片史料资源,引导学生提取信息,发现问题,学生得到的信息会更明确,更直白,教学效果会更好。本文对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正确有效运用图片史料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历史教学;图片史料;认知

史料是历史教学与研究的重要工具,图片是由图形、图像等构成的平面媒体,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作用。经过甄别的可用于历史课堂教学的图片,是可视化的史料,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往往能给人最直观的冲击,在教学中运用图片史料,能很大程度上贴近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帮助学生理解史实。

一、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使用图片史料的价值

1.图片史料帮助学生建立对历史的基本认知

史料,是历史教学与研究的重要工具,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史料既可以极大程度地贴近真实的历史,也可以在无形中为学生塑造严谨、科学的学习态度和理念。史料的类型是多样的,主要包含文献及文物,到了近代社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照相机 等工具的普及,大大扩展了史料的来源,有:视频剪影、录影、图片等。随着时代的变迁,上述资源成为我们研究历史的重要手段,与此同时,由于现在社会背景下受教育的中学生距离以前的时代较远,学生很难站在过去的历史背景条件下对历史事件及影响做出全面公正的理解。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不能将历史流于文字,否则太过晦涩空泛,既难以达到历史教育核心素养的效果,也打击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如果能适当运用一些前人保存下来的及现代社会人们根据大数据专门制作的可用于课堂教学的视频、音频、图片等,学生会更容易理解。图片是由图形、图像等构成的平面媒体,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作用。学生在初中的年龄段,正处于形象思维迅速发展的阶段,其捕捉形象事物所反映信息要比常人敏感。因此,选用经过考证的能与教学内容密切结合的图片,图文并茂,引导学生自己提炼图片反映的信息,抓捕信息进行总结,从而使学生对历史形成基本的认知和历史史实的基本框架,教学效果要事半功倍。

2.贴合学生心理认知特点,提升教学效果

经过甄别的可用于历史课堂教学的图片,是可视化的史料,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往往能给人最直观的冲击,因此在教学中适当的运用反映历史事件的图片史料,用引导性的问题相配合,学生得到的信息会更明确,更直白,教学效果远胜过教师的不断讲述。

历史图片是历史课程的重要资源,提供必要的历史图片用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发展规律[ ],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做过一个关于人类获取信息的来源的实验,研究人类获取信息到底主要通过哪些途径。他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这两个加起来就有94%。还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多媒体技术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获取的信息量,效果好于单一地听老师讲课。信息和知识是密切相关的,获取大量的信息就可以掌握大量的知识。视觉对获取信息是非常重要的,直观明了,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恰当使用视觉资料,图片史料是视觉资料中简单、直观且极易获得的资源,其形象生动性远大于文字讲解。在部编版初二历史上册的教材中,使用了大量的图片史料,整本书插图加上图片共148幅,平均每课使用图片史料约5.7幅,数量庞大,在史料教学中,史料在精不在多,但初中教材中使用了大量图片,配以少量文字解释,通俗易懂,与史实联系紧密,这就是贴近学生认知心理发展的表现。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与教学内容相符合的图片史料,引导学生抓捕信息,分析后,就人为的将图片与史实建立了联系,学生的理解会更为深刻,教学效果要好于说教式教学。

二、图片史料教学运用的原则

当然,图片的使用尤其是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应该对要使用的图片的来源进行甄别,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图片使用,这些图片可以是在专著中所拍的图片,可以是在博物馆中拍摄的图片,也可以是曾经流传的黑白影照,可以是漫画(反映教学内容的)等等,尤其在近代历史的教学中,适当选用前人拍摄的图片,作为史料提供给学生,可以帮助学生站在前人的立场上学习近代史。在中国近代史的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由于年代久远,且现今社会上的流行“价值观”与中国社会的传统忠孝节义理念有所不同,故而鸡汤式强硬灌输所起的作用就是给学生一个刻板的历史印象,学生不知道“为什么”,只知道“是什么”,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应极尽可能的为学生提供史料,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站在现代社会的立场上去理解曾经发生过的事情,曾经社会人士的理念,显然是不行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拉近学生与曾经发生的历史之间的距离就非常重要。在中国近代史中,随着欧风美语的浸洗,代表西方文化的物质存在在中国境内不断增加。以清末时期的“照相”为例,国人从一开始的躲避如瘟到渐渐认可接受,这不仅是西方影响不断深入的过程,还是国人素养不断提升的过程,而这些图片经过历史的沉淀,成为我们今天研究中国近代史事件及人物的重要根据。在中国近代史教学过程中,图片来源甚广,资源丰富,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应对使用的图片进行甄别。甄别图片中要遵循以下几点:

1.主题明确

每张图片都有主题,应选择主题与教学内容契合的图片,如八年级上册第一课“鸦片战争”一课中,研究英国对中国鸦片输入量的变化,就可采用教材第三页上方的第一幅图片“英国输入中国的鸦片数量激增表”,引导学生观察数量的变化,就可清晰的得出结论(英国输入中国的鸦片数量激增),再去分析原因,为什么英国商人对中国输入鸦片的数量越来越多,为什么不加大对中国的呢绒、布匹的出口量呢?再结合之前给学生介绍的出超、入超概念,原因就可以推敲出来,因为输入鸦片的利润是非常可观的,因此英国输入中国的数量才激增。这张图片的主题即“英国输入中国的鸦片激增表”,引导学生分析图片所反映的信息,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鸦片战争的深层次原因,与七年级下册所接触的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结合起来。在选用图片时,谨慎使用主题不明或可以反映多个主题的图片,若使用了,最好给学生予以引导,以免对学生产生误导。

2.来源可查

历史学科的特点即严谨、科学、真实。这些特点对人的发展而言都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树立严谨、科学的学习态度,这不是喊喊口号,挂在嘴上说就能做到的,应通过教师自身的具体行为来向学生展现历史学科的素养即:严谨、科学、真实。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到每一句话都有史实的支撑,课本、课件中引用的材料或图片由于是学生在课堂中获得知识的重要来源,故更应该对其进行甄别,每段材料都标明出处,潜移默化的将严谨、科学的态度传递给学生。如教材第三课“太平天国运动”中材料研读中,放出的《天朝田亩制度》 书影图片,下方再次标明“天朝田亩制度书影”字样,提供给学生的材料引自其中(经过删减),严谨的编写书籍,严谨、科学的教学,将严谨、科学的态度传递给学生,影响学生切身实践,这对于其自身关键品格的培养是不可或缺的。

3.内容清晰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如果使用的图片是模糊的,就不利于学生提取信息,更不要谈教学效果了,教师在使用图片前进行筛查,辨别其清晰度是否会影响观感,应选用清晰的图片作为史料提供给学生,放大观察不会出现失真情况,影响教学效果。综上,教师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应选用清晰地契合教学主题的来源可查的真实的图片作为史料提供给学生,引导学生提取、抓捕信息,在图文的配合下,帮助学生深层次的理解历史事件。

三、图片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在近代史教学中,运用图片史料可以发挥更好的价值。下面以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五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为例加以说明。

1.教材说明

由于年代距离现代久远,在教学中,由于无法置身于曾经的历史情境中,学生会很难对历史事件做出正确、客观的理解,以部编版初二历史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一课为例,何以清政府和日本都向西方学习,最后却在战争中清政府败北?需要史料来支撑,学习西方的运动(洋务运动)中是否存在问题,存在什么问题?历史是由人物串联起来的,近代已产生了老式相机,随着欧风美语浸入中国,中国缓慢而艰辛的进入到了近代,技术的进步,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影像资料,引用恰当的图片资料,更能帮助学生架构情景,更易理解历史。在这一课中,我将课程内容整合为三个部分,分别是:洋务威仪(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国运之战(甲午中日战争过程)、甲午之殇(战争的结果及影响)。对于战争过程内容的教学,如何帮助学生理解战争的经过;如何引导学生对战争中为国殉难英雄的评价积极正面,(信息时代的到来,学生接触到的信息是爆炸式的,受限于认知、年龄特点,未成年人极易被误导),对于曾经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如果不提供相应的情景、史实,学生可能难以铭记在心;如何引导学生切身感受战后《马关条约》的签订给中国带来的瓜分影响?难度非常大。知识是容易传授和学习的,难的是如果利用知识达到家国情怀教育的目的,在中国近代史教学中尤为重要。

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单纯利用文字的堆砌,则难以帮助学生切身理解甲午中日战争对当时中国社会造成的危害,因此,在教学中,笔者使用了大量的图片作为史料,以对话的方式,来帮助学生进行分析。在第一部分“洋务威仪”的教学过程中,探讨战争原因部分时,提供图一图二。师:图一是19世纪70-80年代中日两国采购的军舰数量对比,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想想有什么不同?生:清政府的军舰数量远大于日本。师:北洋舰队在这个时候位列世界第九,亚洲第一,那么日本为什么还要对华发动战争,还敢对华发动战争呢?生:日本国土面积狭小,资源紧缺,故要侵略别国(日本侵华原因)。师:请同学们再来观察一下这张照片,想想,发生了什么变化?生:日本军舰数量超过了北洋海军。正是因为军事实力的上升,日本才敢于发动战争。

5ffbe93cf27d1_html_369e66c27d0d622e.png


2.“国运之战”教学

在第二部分“国运之战”即战争过程的教学中,涉及到历史人物,为了加强学生对战争的认识,对战争中的历史人物的介绍是必不可少的,这也是烘托人物情感升华的重要方式,在战争过程教学中,以学生自主学习学习为主,老师将各个战争予以串联,结合地图走向(图三),进行描述。师:战争在哪爆发?生:朝鲜丰岛海域。师:清政府运兵船在丰岛海域被伏击,大部分官兵战死,随后日登陆朝鲜,袭击牙山清守军,由于主帅叶志超贪生怕死,不派兵增援,牙山失守,中国军队被迫退往平壤。1894年8月1日,中日双方同时宣战,战火逐渐向中国推进,下一场战役地点在哪里?生:平壤战役。师:平壤战役中有什么令人印象深刻的人或事吗?生1:有,叶志超,弃城而逃,贪生怕死;生2:有,左宝贵,危急时刻,穿上黄马褂,鼓舞士气,最终中炮牺牲。师:平壤最终失陷,在平壤战役发生的几乎同时,黄海海面上的大东沟海域也发生着激烈的海战,黄海海战中有一位英雄人物,他是?生:邓世昌。师:谁来说一下他的故事?生:邓世昌,致远舰管带,在海战中为保护北洋旗舰定远及其他战舰,下令致远舰冲向日本舰队,被日舰击中,最终与船同沉。师:这场战争的结果是?生:北洋舰队损失惨重,但主力尚存,战后李鸿章下令北洋舰队退守威海卫。师:北洋舰队退守威海卫,实际是将制海权拱手让给日本,日本则乘胜追击,战火随即烧到中国境内,爆发了辽东陆战,在这场战争中发生什么事情(辽东概念解释:包含大连、旅顺、九连城等地)?生:旅顺大屠杀,日军占领旅顺后,对老百姓进行大屠杀。师:辽东地区很快也陷落了,日本海陆两军最终夹击威海卫北洋舰队,双方最终在威海卫决战,结果如何?生:提督丁汝昌绝望之下自杀,北洋舰队全军覆灭。师:北洋舰队全军覆灭,这场战争就此结束了吗?生:没有,中日签订《马关条约》。本课的难点在于如何理解“《马关条约》的影响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要理解其对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可以通过条约内容来分析,将条约内容分析清楚,那么条约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列强侵略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也就容易理解了。

3.“甲午之殇”教学

在第三部分“甲午之殇”即探讨战争的结果和影响时,对《马关条约》的内容进行分析是非常必要的。《马关条约》签订后,三国干涉还辽,致使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如何帮助学生理解中华民族危机在这时空前严重?在这里笔者使用的是爱国华侨谢缵泰1898年所画的《时局图》(图四),非常形象地揭露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引导学生去切身体会中华民族危机空前的严重。师:三国干涉还辽后,列强以此为契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近代爱国华侨谢缵泰根据当时中国的现状,做了这幅图,在这幅图中,每个动物背后都代表着一个国家,请同学们根据课本上的“势力范围”表格中地信息,来猜猜每个动物代表的分别是哪些国家?生:熊代表沙俄、旗子(山东)代表德国、太阳代表日本、犬代表英国、蛙代表法国。师:以上这些国家争相瓜分中国时,美国在做什么呢?生:在和西班牙争夺殖民地,战胜后,中国已经被瓜分殆尽。师:美国为了获得利益,针对这种局面提出什么政策?生:门户开放--①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既得特权。②同时要求在各国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享有均等贸易机会。师:美国以什么为重?生:贸易、经济、商业。师:在这幅图中,还有一个动物鹰,代表的就是?生:美国,飞来夺食。师:同学们再这幅图中是否有发现别的信息?生:一个穿着清政府官袍的人躺着;一个站着,手里拿着金器。师:穿着清政府官袍的即代表清政府,在国家危难之际,清政府的官员依然只顾享乐,贪污腐败,可见制度已经腐烂到极致。‘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正如图里的话所表示的--“一目了然,不言而喻”。

5ffbe93cf27d1_html_3f717161db05be69.png

4.图片归类

在本课的教学中,运用的大量图片,主要有三类。第一类为将通过查阅的数据资料做成表格,提供给学生,帮助学生分析;第二类是查阅地图、战争所涉及到的重要人物的肖像,合理运用到战争过程的教学中,以箭头勾勒,帮助学生建立战争过程的顺序感、层次感;第三类即史料漫画,如:图四,运用图片形象生动的分析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其中,第三类史料本身为漫画史料,在使用前,对其进行甄别。关于《时局图》,有三种版本,尽管各个版本的教材表述不一,但使用的都是第三个版本即彩色的《时局图》。

5ffbe93cf27d1_html_d264a91d7a1a7e04.png

对于此图的注解,部编版教材没有表述 。但对于图片是否经过改绘,主要是三种观点:①原作者是谢缵泰,但改绘另有其人;②原作者和改绘者都是谢缵泰;③未经改绘,作者就是谢缵泰。以上观点总的来说都确定《时局图》的作者就是谢缵泰,但是否进行了改绘,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总的来说,《时局图》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史实印证,带领学生分析图片反映的信息(如:每个动物的含义),介绍图片所处的背景,学生对于《马关条约》签订以后中国民族危机空前加重的社会问题的结论就很容易得出,也更能深刻体会当时的中国现状。

四、结语

在当下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尤其历史学科教学中,帮助学生建立对历史的认同感是非常重要的。在社会生活中,时常会出现人们对曾经历史的伤痛甚至对于涉及国家利益的时事表现淡漠,归根结底,时代变了,人们很难有曾经国民中的危难认同感,进而难有爱国情怀。学史使人明智,只有切身理解,才能“爱之深”,“责之切”,对于中国历史的教学来说,近代史部分是塑造学生家国情怀、民族担当意识的天然材料,根据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形象思维高度在此时高度发展”可以知道学生对于可视化的材料是非常敏感的,但是大部分的史实却都是文字堆砌的,而只阅读文字材料难以拉进现代社会与近代史社会的距离,学生无法切身体会,塑造学生的家国意识更多的会流于文字,无法内化。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近代史,在教学中使用可视化的资料是非常必要的。在近代史的教学中运用图片史料,能够拉近时代的距离,学生直接从图片史料中获取信息,既降低了历史学习的难度,也使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具备了一定的趣味性;配以教师的线索指导,学生能直观感受曾经的历史,便于理解。

参考文献:

[1]宋传璎.浅谈图片教学在历史学科中的运用[J].学科探新,2011.9.

[2]李娟.重视历史图片教学[J].学科研究,2012,7.

[3]左秀平.历史课堂的图片教学[J].文科教学探索,2015,8.

[4]刘文峰.部编历史教科书中插图的开发与利用[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8,4.

【作者简介】李丹(1995.12-),女,汉族,陕西西安市人,本科学历,新疆克拉玛依市第二中学历史教师,主要研究方向:基础历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