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翻译复习——从“学历案”的运用说起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1-11
/ 2

高考文言文翻译复习——从“学历案”的运用说起

杨昆梅

贵州省实验中学 550011

摘要】 文言文翻译复习是高考的难点,教师设计学历案,让学生亲身经历学习,学历案是教师在班级教学背景下,围绕一个具体的学习单元,从期望学生“学会什么”出发,设计并展示“学生何以学会”的过程,以便于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专业方案。它是由教师设计的,用于引导学生学习的文本,是通向目标达成的脚手架。

关键词】 文言文 学历案 翻译“6字诀”


我是一名从教25年的一线教师。教授文言文翻译复习,一直是高考难点。学生们经常说学语文: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

近期我上课使用学历案上课,我为什么要用学历案来上课呢?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什么是有效课堂?老师认认真真地备课,上课时全情投入地教了,学生就学会了吗?

长期以来,“教了”等于“学了”,“学了”等于“学会了”的观念在我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只关注“教”,不关注“学”的根源。所以我想改变我的课堂,让学生去经历学习,真正实践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学习是学生亲力亲为的事,老师无法替代。于是我想到了学历案。

学历案最早是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崔允漷教授提出来的。所谓学历案,就是关于学生学习经历的方案。是教师在班级教学背景下,围绕一个具体的学习单元,从期望学生“学会什么”出发,设计并展示“学生何以学会”的过程,以便于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专业方案。它是由教师设计的,用于引导学生学习的文本,是通向目标达成的脚手架。学历案记录着每一个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因此是一种学习的认知地图,是可重复使用的学习档案,是师生、生生、师师互动的载体,也是学业质量监测的依据。老师们如果感兴趣的话,可以阅读一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教案的革命——基于课程标准的学历案》这本书。

了解了学历案,我们应该懂得有效的教学过程必须完成信息的两次转换,即人际转换,(老师教了——学生学了)与自我转换(学生学了——学生学会了),没有进行信息的自我加工,学生就难以学会。这个观点对日常教学中存在的现象——“老师,你讲的我都能听懂,但我自己做,我不会”作出了清楚的解释。可见,为学生实现信息的第二次转换创造良好的环境,是老师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

同理,文言文翻译复习一样要让学生自己去经历学习,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我们要知道老师的角色是学习的促进者。立足于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二、了解了考情,接下来说说翻译的两步骤如何在学历案里体现。

1、第一个步骤:明确考察点在哪里?我们都清楚是3个着眼点:

实词的意思,虚词的用法,文言句式。这三个着眼点在第一节文言文阅读专题课的学历案上就写出来,明确地告知学生这是考查点,让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有方向性。

2、第二个步骤:

翻译时运用“6字诀”:对、留、删、补、调、换。这一步骤是需要师生在共同做题的过程中,学生积累归纳出来。我在设计文言文翻译学历案时,原则是以高考题切入,学生自学,提问题,师生共同解决,学生归纳翻译规律,当学生归纳出来了,我就用课内类似文言句子强化,让学生明白其实这些点,以前都是学过的,答案都在课内,所以我们要抓重点篇目的教学,抓实基本能力的培养,抓关键字词的落实。

文言文翻译学历案的设计包括:设计者,内容出处,课标要求,学习目标,评价任务,学习过程,作业和课后反思。学习过程又包括:资源与建议,课堂活动。学历案的设计不是一个老师的事情,它应该是一个团队成果的体现,分工合作的结果。学历案是可以重复使用的,下一届的老师还可以继续使用,只需要根据自己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学历案上增删内容。这样既减轻了老师们的备课量,不像以前每个板块内容,老师们都要准备,而且又高效地立足于学生进行教学,资源共享后,老师们有更多的时间去了解你的学生,备学生才是关键。学生可以通过学历案的积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自己的学习历程。

学历案的设计重心要放在学习目标与评价任务的达成上。学习目标是“我清楚要学生学会什么?”的问题,评价任务是“我何以知道学生是否学会?”的问题,这二者相辅相成,才能达成课堂的有效。

没有接触学历案之前,我备课时对目标不太研究,也不觉得目标对教学会起多大作用,认为还是内容比较实在。于是,备课时,撰写目标变成了一种形式。由于目标的不准确,导致了内容、过程与方法的随意性。经过学历案的学习,我体会到了目标的重要性与价值,开始重视目标的撰写。没有学习学历案之前,我备课考虑较多的是“教什么”、“怎么教”,这都是基于教师的角度考虑的。现在角色转变了,总是从立足于学生的“学”去思考。不是仅停留于内容的呈现方式上做好文章,而是更关注让学生以何种状态进入学习过程,用何种方法有利于学生学会,“路边的风景”一定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感悟。更关注怎么才能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想象的空间、洞察的空间、思考的空间、追问的空间、交流的空间、动笔书写的空间。一句话,就是如何“留白”,让学生经历正确的学习过程,习得学习,获得成长。

我在教授文言文翻译题的6字诀时,先让学生做文言文翻译,学生自学学历案里设计的文言文翻译,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出问题,师生交流解决。

清朝的吴曾祺《涵芬楼文谈》里曾说“欲知篇必先知句,欲知句必先知字”,所以我们在翻译时一定要落实到字上。一篇文言文的字词解决了,让学生找出文言文翻译的规律。学生概括出来了,我再用类似的句子给他固化,加深他的印象。具体来看这“6字诀”教学操作:1对——对译,2留――保留。3删――删略。4补――补充。5调――调整。6、换――替换。学生如果没有说到这个点,老师一定要有耐心,不要急于说出来,多用一些典型的句子来启发学生。“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掌握了翻译方法,还要知道通过字形,字音,语境来推断翻译。

一、字形推断: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眄”与“目”相关。

二、字音推断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的读音与缺损有关。

三、语境推断

(一)语法分析。运用语法分析还可帮助学生理解词类活用。

“未果,病终。”“寻”在谓语“病终”之前做状语,“不久”之意。

(二)句式对应法:文言文讲究整饬之美,古人喜欢用对偶句并列短语,所以可用句式对应的方法推断。

2015年北京卷“日月无私烛也,四时无私行也。”“烛”与“行”相对应,应是动词“照耀”之意。

(三)语义关联法

推断某个词语的语义时,可以根据句子内部的语义关联来掌握与词义相关的信息,从而做出推断。

“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拜”与“除”都是授予之意。



老师要给学生建议,文言文复习一定不要死记硬背,生搬硬套,要结合具体语境,比如搭配、词性等情况灵活应变,毕竟考查的是理解它们“在文中的含义”,如此才可提高文言文阅读的解题能力。

总之,通过学历案让学生“动”起来,去发现问题,师生共同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翁洲.语文:始得西山宴游记 教案的革命——基于课程标准的学历案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ISBN978-7-5675-5762-8.

  1. 孙翔峰.读文——如何读快读懂文言文 ISBN 978-7-5112-0057-0.

作者介绍:杨昆梅,女,本科学历,贵州省实验中学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学语文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