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融入中职思政课程路径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1-11
/ 2

中华传统文化融入中职思政课程路径探索

朱兵 1 扶慧娟 2

北京市商业学校 102209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深厚,是新时代背景下中职思政课宝贵的教学资源。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增强国家使命感与责任感,落实新课标对中职学生提出的新要求。中职学校是为社会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主战场”,培养中职学生的文化内涵,增强其文化自信对于社会整体文化建设具有深远意义。在中华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程的过程中,需要教师提高历史文化素养、教学过程依托多媒体、教法上应更多地通过榜样的力量引导学生增强理想信念。本文从以上三个角度探索新课标背景下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中职思政课程的新路径,目的是通过中华传统文化助力学生成新课标要求的政治认同、职业精神、公共参与等核心素养。

关键词:传统文化 思政教学 政治认同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华传统文化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积淀,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也是中华文明经久不衰的思想支撑。在当前时代背景下,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对新一代青少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职学校办学目的在于培育大批具有专业技能与工匠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其发展趋势是快速培养社会亟需的技术人才,改善技术岗位实用性人才不足的现状。在培养过程中,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严峻的就业考验,学生更加注重自己专业技能的学习,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专业课上。对于思政课等人文类课程重视程度有待提高,尤其是中华传统文化课程,对于文化课基础较为薄弱的中职学生来说更加晦涩难懂,就需要教师正确引导,改良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

  1. 教师应提高历史文化素养

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来源于历史文化沉淀,习近平总书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升华“中华民族的基因”“民族文化血脉”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可见,要想使传统文化的精髓真正的感染学生,就必须向学生讲清中华文明的源头和根源,使之找到了自己的“基因”所在。这就需要教师增强自己的历史文化素养,对中华民族发展史有深入的了解和剖析,用自己的专业视角向学生阐释。

例如在讲授《道法自然》一课时,若仅仅独立的讲道家、老子、《道德经》会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不知其来历。教师应贯穿中华民族发展史,从《竹书纪年》《尚书》《论语》《道德经》到二十四史,从老子延伸到孔子、孟子、孙子、墨子、韩非子等不同历史名人的学说和主张,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课堂展示等方式分析时代背景对于人们思想的影响,以及文学、史学、哲学产生的背景和根源。思政教师需要对历史知识有更高的要求,即不仅要关注史实,更要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结合起来,挖掘历史智慧。甚至要把对加强历史文化的理解作为一种备课方式,把中华传统文化教学过程当作弘扬和继承传统文化的主阵地,从而有力地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树立文化自信。

二、依托多媒体引导学生更新观念

随着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学生接受新鲜事物的渠道增多,通过网络传播的内容良莠不齐。通过平时的教学工作不难发现,一般中职学生辨别力不强,容易受到到不良信息的影响,对不良文化的抵御能力较差。因此教师应当采用合理的方式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适度地通过多媒体资源引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点,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讲授《造纸》这一课时,在教学资源中插入李子柒手工造楮皮纸的短视频。与课本上经典原文中国叙述的古法造纸过程内容一致,但形式上更加生动形象,使学生对古法造纸技术有更加直观的认识。在此类课程的学习中,教学目标并不是真正让学生对造纸技术了如指掌,人人成为造纸专业的技术人员,而是向学生展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帮助学生对中华文明有更深刻的理解,树立文化自信。对于李子柒这类网红博主同学们比较熟悉,李子柒是一个说中国文化、讲中国故事的典型代表,她的短视频作品无不向世界展现着中国人的勤奋与聪慧,这类视频的传播在青少年中起到了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利用多媒体丰富课堂内容,更引导学生在使用网络时带领学生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引导学生利用好互联网这一平台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使阅读有意义的文章及观看有内涵的视频替代替学生玩游戏、网购等。所以教师更应该充分利用新媒体,开辟中华传统文化在中职学生中传播的新路径。不仅在课堂上,课下教师也可以给学生推荐一些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平台供学生学习和使用。增加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互动性,一起共同探索中华传统文化给我们带来的魅力 。

  1. 以榜样力量坚定理想信念

思政课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信仰者和践行者。教师所传达出来的观念和想法会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在传承和创新中华传统文化上,教师应当首先发挥示范作用,以身作则才能在思政课中将中华传统文化的积极影响渗透到学生的一言一行中。其次还应当在课堂上用好榜样的力量引导学生前行。让学生广泛阅读中华传统故事,以中华传统故事中的道德名人作为自己的榜样,使学生产生“见贤思齐”的想法。

例如在讲授《人而好礼》一课时,学生一开始对于古代礼仪存在不准确的认知,认为古代礼仪是过时的、繁琐的、甚至是愚昧的体现。这时候就要给学生讲解,古往今来,中华民族都是一个崇尚“礼”的民族,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中形成了灿烂的礼文化,这些文化至今都影响着国人。由于中华文化是系统性和延续性的,所以在讲解过程中要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通、内容深刻。在课堂实践中,教师首先应做到礼仪完备、身体力行,通过示范的方式引导学生守礼,学生看到教师的礼仪规范必然会效仿。师生共同在课堂中推崇文质彬彬的“君子之风”,形成和谐的班级氛围,鼓励学生将礼仪应用到生活中,感受礼仪文化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人文魅力。

最后,在讲授本课时还可以适时地引入成语典故,例如用程门立雪典故中杨时和游酢诚心求教、尊师重教的行为来给大家树立榜样,培养学生尊敬师长的道德品质;用黄香温席典故中黄香为夏天为父亲驱赶蚊蝇、冬天为父亲暖热被褥的事迹来感化学生,培养学生感恩父母,知恩图报的道德品质。用苏武牧羊的典故中苏武坚持民族气节、宁死不屈的品质激发学生爱国且不向强权屈服的精神。但在引入事例时一定要坚持“取其精华、取其糟粕”,对于古代某些特定时期出现的不合理的礼俗和吃人的礼教要引导学生进行区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代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也影响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中职学校毕业生是社会主义的基层建设者,日后踏入社会面临激烈的竞争,需要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底蕴作为基础,树立崇高的职业精神,增强职业道德意识,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习惯,从而提高自己的社会竞争力,实现自己心中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20年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年5月

2. 张翠翠,吕冯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研究[J].长江丛刊,2019(5).

作者简介:1 朱兵(1993—),女,思政教师,研究方向为思政教育教学

2 扶慧娟(1987—),女,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政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