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中华古籍普查文化志愿服务行动·四川行”活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1-11
/ 2

探析“中华古籍普查文化志愿服务行动 ·四川行”活动

李婷

四川省图书馆 四川成都 610015


摘要:本文将介绍“中华古籍普查文化志愿服务行动”活动的缘起和概况,阐述2016-2020年四川省图书馆参加该项目所取得的成果、经验以及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古籍普查;文化志愿者;四川省


中华文明五千年,流传至今的古籍文献浩如烟海。古籍文献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重要载体。由于社会变迁、政治动荡、灾难发生等原因,现存的古籍文献大量散失,家底不清,存储不当,古籍文献的保存现状亟待改善。

一、“中华古籍普查文化志愿服务行动”缘起

为了保护和传承不可再生的古籍文献,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7]号),提出实施“中华古籍保护计划”。2015年,中国古籍保护协会成立,旨在通过组织高校学生参加古籍普查,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古籍保护,推动古籍普查登记工作在“十三五”时期全面完成。[1]同年,中国古籍保护协会发起并开展“中华古籍普查文化志愿服务行动”,以河北省为试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015-2020年,该项活动吸引了国内外168所高校1250名大学生志愿者和社会文化志愿者的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团队深入全国20个省(市、区)209家受援单位,包括中央和省级古籍存藏单位10家、地市级存藏单位66家、县市级存藏单位91家、高等院校41家、民办非企业1家,完成古籍普查20余万部、近161万册(件),有力地促进了全国古籍普查进程。[2]

二、“中华古籍普查文化志愿服务行动·四川行”活动概况

11月12日,“2020年中华古籍普查文化志愿服务行动”总结座谈会在四川省图书馆举行。自2016年启动“中华古籍普查文化志愿服务行动·四川行”以来,四川省图书馆已经连续五年参加了该项活动,先后从北京大学、四川大学、香港树仁大学、悉尼大学等国内外30多所高校招募志愿者154名,为省内20家收藏单位完成古籍普查数据3万余种29万多册。

在该项活动的基础上,四川省图书馆深受启发,并创新性的招募寒假志愿者和长期志愿者。2019至2020年,共招募志愿者59名,完成古籍普查十三项著录数据1万余条5万多册。阆中市图书馆等基层图书馆也积极招募志愿者,解决自身人员不足,专业不深的问题,开展本馆的古籍普查工作。

三、取得的成绩

“中华古籍普查文化志愿服务行动·四川行”深入基层,得到了图书馆同仁们的认可,也受到了志愿者们的喜爱,全省古籍普查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

  1. 摸清家底,夯实基础。

据最新调研统计,全省古籍收藏单位130家,民间私人收藏8家,古籍藏量约200万册。截至2020年10月31日,全省96%的公藏单位已完成古籍普查基本数据著录,涉及公共图书馆、高校、文博、档案、宗教等系统收藏的古籍,以及民间收藏的部分古籍,全省古籍家底基本摸清。现已出版发行了第一部《四川省十一家收藏单位古籍普查登记目录》,其余单位的普查工作也接近尾声。

(二)珍贵古籍,重现天日。

古籍收藏单位人手不足,专业人才匮乏,很多古籍文献仅仅只是存放在书库,并未有人翻阅和利用。在多次进行的古籍普查活动中,志愿者们发现了一批珍贵古籍,比如绵竹市图书馆藏明末汲古阁刻本《焦氏易林》,三台县图书馆藏明刻本《诸子品节》,井研县图书馆藏明嘉靖内府刻本《文献通考》、明崇祯刻本《潜确居类书》和清乾隆武英殿刻本《二十四史》等。这些埋藏深闺的珍贵古籍重见光明,得到了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极大提高了基层图书馆保护古籍的积极性,对促进全省古籍保护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明确目标,制定计划。

馆藏古籍普查工作,是编纂各级图书馆馆藏古籍目录的基础,也是编纂全国古籍联合目录的基础,更是下一步出版馆藏古籍目录、开展古籍文献资源数字化、古籍修复工作、挖掘特色文献价值等工作的前提。现阶段家底基本摸清,下一步可以计划开展古籍保护、古籍利用和古籍传承等相关工作,多视角、多途径、全方位的进行壮大古籍事业。

四、获得的经验

通过连续五年的实践,省图书馆不断总结教训、累积经验,现已形成一套比较成熟的工作模式。

(一)“理论+实践”模式。

招募大学生志愿者时,需严格把关,经过专业测试录取后,还要通过相关的普查业务培训,掌握基本的古籍专业知识和普查技能,才能正式上岗。理论培训结束后,他们在普查的实践中不断运用培训的基础知识,巩固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认知和理解,又将这些理论知识用于具体的普查著录,在不断重复“实践- 理论-实践”的过程中,普查数据质量会得到很大提升。

(二)“组长负责制+专家巡查制”模式。

志愿者们分组进行普查工作,各组组长负责把关数据质量、掌握普查进度,及时回答同学们遇到的问题,保障普查工作顺利进行。普查期间,中国古籍保护协会派出的专家巡查小组在各地进行专业指导,就一些疑难杂症进行解疑答惑,解决普查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以保证古籍普查工作的准确度和正确率。这种模式使得普查过程顺畅无阻碍,还提高了普查效率和质量。

(三)“边著录边审校”模式。

每次开展活动,志愿者普查完成的数据数量较多,后期审校压力很大。 “边著录边审校”模式是在志愿者著录数据的同时,每组的指导老师同步对普查数据进行审校,这样可以及时发现普查中的问题,并在第一时间反馈给志愿者,防止同样的错误重复出现,保证普查数据的准确性,也便于后期的二次审校。

五、存在的问题

虽然古籍普查工作现阶段取得一些成绩,但普查中还存在不少难点和盲区,亟待重视和解决。

  1. 跨系统普查。

全省古籍收藏单位除公共图书馆外,各大高校、研究所,各级博物馆、档案馆、文化馆,寺庙等也收藏有古籍,而且数量不少。因为不是一个系统,平时工作交流少,很多单位的古籍收藏情况不了解,也未做普查登记著录工作。这方面需加强联系和沟通,尽快完成古籍普查任务。

  1. 少数民族文献普查。

四川有56个民族,是全国唯一的羌族聚居区、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和全国第二大藏区,少数民族文献数量惊人。很多文献是收藏在各地寺庙,地处偏远,加之缺乏双语人才,普查工作难度较大,少数民族文献的普查尚需时日。

结语

今年是“十三五”的收官之年,也是“十四五”的谋划之年,古籍普查工作任重而道远,我们要秉持初心,克服困难,总结经验,彻底摸清家底、保护和利用好馆藏古籍文献,加强古籍文化宣传,扩大古籍影响力,让更多的志愿者加入到古籍保护队伍中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国家图书馆.“中华古籍普查文化志愿服务行动”在国家图书馆启动[EB/OL].2015-7-22.

http://www.nlc.cn/pcab/zx/wjxz/201606/t20160623_124298.htm

[2]中国古籍保护协会.砥砺前行,再创佳绩 协会举办“中华古籍普查文化志愿服务行动”总结座谈会[EB/OL].2020-11-16.

http://www.chinaabp.cn/dtzx/xhdt/202011/t20201116_197074.htm


作者简介:李婷,四川省图书馆,主要从事古籍保护与整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