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问,让语文课堂生机勃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1-25
/ 2

巧问,让语文课堂生机勃勃

周春燕

四川省巴中市恩阳区实验中学

内容提要:巧问,不仅可以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提高学习效率,强化听说读写的能力,而且可以增加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提升语文素养。巧妙提问方式有:变换角度问,浅处深问,联系比较问,引入争议问,连环式透问。

关键词:巧问 事半功倍 生机勃勃

课堂提问是引发学生反应,增强师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作用的主要手段。它不是交谈时的随想而问,也不是沿袭参考书上的枯燥提问,而是事先精心设计好的以启发思考回归文本为灵魂的提问。 课堂提问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种教学艺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只有巧问才能打破往日教师一提问课堂就沉闷的现象,让语文课堂生机勃勃。 语文教师要想在语文课堂上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课堂上提问的方式就要巧妙。 联系一些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实录,分析他们的提问方式,最后再结合自己十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对巧问的方式作了如下以下几点总结。

一、变换角度问。 在中小学教学中,教师面对的是好动、好奇、喜欢新鲜事物的青少年,因而课堂提问,要力求问得活,问得具体、新鲜。同样一个问题,变换一下发问角度、发问方式,就能使那些千篇一律的、学生可以猜想到的问题,变得别开生面,新鲜有趣。比如,学习任何一篇文章,老师都免不了要问:“作者的行文思路是怎样的?依据作者的思路全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每部分写了什么?”如果每篇文章都这样发问,学生必定会生厌。因此根据所学的篇目不同,同样几个问题可以变换角度问。如讲朱自清的散文《春》,就可把前面的三个问题变换成这样的三问:作者在这篇散文中给我们描绘了几幅图画?是那几幅?你能为每一幅图画拟一个恰当的小标题吗?同样的内容,换一个角度来问就新颖多了,也亲切多了了。

新鲜的刺激最容易被感受器官接受并发生探究反射,新鲜的问题最容易激起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变换角度发问,老问题就会变得新鲜有趣了!

二、浅处深问。 教材中的有些内容一看就懂,似乎比较浅显,无疑而问。其实要深刻理解却又不容易。善教者可于浅处深问,于无疑处激疑。如《春》里有一句话“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这一句看似平常,也很好懂。但我们却可以巧设一问“眼睛和星星有什么共同点呢?”从而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联想,更好的理解这个比喻的作用,它不是在写野花多,而是写闪闪发光、轻轻摆动的野花的明丽色彩。

不少平易、浅显、一般、朴实之处,往往蕴含着作者的匠心,存在着不露斧凿之痕的纯熟技巧,都是大有挖头、值得咀嚼的。而这些地方却又往往不被学生注意。教师若能在这些浅处设计一两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就可使学生在这些浅处挖掘出奇崛、深刻、独特、丰富的内涵,产生一种自以为看懂了,仔细寻味原来还有无穷奥妙的茅塞顿开之感,从而对教师也会增加一层敬意。

三、联系比较问。在教学中,常常会碰到同题材不同体裁,同体裁不同语言风格、不同表现手法的文章,同背景同主题不同表现手法的文章。在学习这类文章,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思索,通过分析、比较、归类,寻同求异,培养学生寻求事物规律性的习惯,同时提高辨证思维的能力。 (1)同一作品内容的比较设题。 散文诗《海燕》,在暴风雨来临前,描写了海燕英勇坚强、乐观自信的形象,接着写了海鸥、海鸭、企鹅惊慌失措的丑态,作者的构思是颇费匠心的。在此教师可以设题,让学生从声音、行动、形态等方面将海燕与其它海鸟作比较分析,这样海燕的形象就更加鲜明,各自的象征意义也得以揭示,有助于领会作品深刻的内涵。再如讲《社戏》,根据迅哥儿两次吃豆的不同感受,可以设题:“迅哥儿两次吃的都是六一公公家的罗汉豆,为什么感到今天吃的就没有昨夜那么好吃?这样写有什么效果?”再如讲《孔乙己》,写孔乙己掏钱买酒的动作,前次用“排”,后次用“摸”,其含义有何不同? (2)不同作品内容的比较设题。 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雪》两文,都写到了下雪之后孩子们可以玩塑罗汉的游戏,写法上前者是一笔带过,后者则是作了具体详尽的描述,写作目的有何不同?《记承天寺夜游》中描写月色:“庭下如积水 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讨论分析写景的特色,使学生领悟到文章无一字写月,却是字字写月的精妙手法。再学《小石潭记》,文中对水中游鱼的描写:“潭中鱼有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寥寥数语写出了游鱼的形神姿态,但透过字面,都令我们不能不对那清澈的潭水留下极深的印象。作者亦是无一笔涉及水,却把水的澄澈透明写得令人叫绝,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对这两篇文章写景的手法,若不设题引导学生比较分析,很容易忽略两者之间的共同点,对这种描写的妙处就无法深刻体会。学习《孙权劝学》时,引导学生与《伤仲永》比较,吕蒙晚来就学成为大才,而神童方仲永不使学后天却沦为庸人,从中你获得什么启示?这样的比较设题,其实也是对学生学过的知识进行一次归纳、整合,让其逐渐转化为学生的一种能力。

四、引入争议问。教学中的不少地方,学生都会有不同的意见和看法:词语的理解、句子的分析、主题的探讨、人物形象的把握等。引入这些有争议的地方,提出问题,通过学生自己分析得出结论,就可以使学生从中学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了。例如讲《变色龙》,在分析了奥楚蔑洛夫趋炎附势、反复无常、见风使舵、媚上欺下的性格特点后提出:“如果奥楚蔑洛夫秉公办事,处死了狗,会带来什么后果?反过来,如果奥楚蔑洛夫坚决捍卫小狗的利益,又会如何?”学生们提出自己的观点,热烈争论、据理力争,深刻剖析了奥楚蔑洛夫性格形,成的社会根源——沙皇反动阶级的黑暗统治,理解了奥楚蔑洛夫反复变化的必然性和他的身不由已。对这个人物的争辩过后,再让学生联系自身在新时代中应追求的自我价值,展开进一步议论,有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再如教学《散步》时,让学生联系自己的情感体验,对文中两位母亲作出自己的评价。可以设置这样一道题“假如你有一朵康乃馨,这朵康乃馨你会送给谁呢?”在自由争辩中,让学生体会做人的道理,学会感恩父母,懂得知恩图报。

五、连环式透问。 这种问法是为了达到表达的目的而精心设计的环环相扣的一连串问题。这一连串问题形成一个整体,几个问题都能解决了,整个问题也就解决了。如讲授《背影》这课时可以设计这样的连环问:“这篇文章几次写了父亲的背影?分别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的?重点写的是哪一次?又几次写到儿子的眼泪?每次眼泪所包含的感情一样吗?父亲四次背影,儿子四次流泪,表达父子之间什么样的情感?”这六问,一环扣一环,先着眼于局部发问,一层一层追溯到文章的主题。这六问解决了,整篇散文的主题也就把握了。

教学中的不少难点,都要分成几个步骤才能答清楚的,运用连环诱问法,或由整体到部分,或由部分到整体,或由浅入深,或由大前提、小前提再推出结论,问问相连,逐步引导,在问和答的间隙中,为学生留下了更多思考、理解的余地,便于逐步地消化所学的内容,同时把提问和导读结合起来了。这种提问法,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和逻辑性。

综上所述,在语文课堂中,巧妙提问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种教学艺术,一门学问。它需要我们去潜心研究,精心设计,不断总结,不断改善,才能达到为语文课堂推波助澜,增色添彩的效果。才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堂不再沉闷,不再是语文老师的独角戏台,而是师生共同参与的生机勃勃的大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