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渗透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1-25
/ 2

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渗透

吴灿城

福建省 宁德市蕉城区第一实验学校 352100

摘要:伴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课堂教学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不仅表现在师生关系上,而且更多的体现在教学方式的多样性和教学内容的广泛性上。语文学科作为重要的基础性学科,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学方式的变革推动着教学内容的深刻性和灵活性。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渗透,对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其形成良好的文化品质具有深远意义。

关键词: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学方式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的基石,作为全球唯一的文明型国家——中国,其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基所在。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既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同时,从教学的角度来看,亦是吾辈之使命。而语文知识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语文学科俨然成为培养学生文化素养和传承精神的最佳途径。从目前初中语文教学现状来看,一方面,教师在传统文化的渗透上不足,难以做到形式与内容的有机结合,另一方面,学生的文化素养普遍较低,对优秀传统文化对个人今后成长的意义和价值缺乏深刻认知,导致课堂只重知识表面,而忽视知识价值之风气泛滥。因此,要想改变这一现状,既需要教师优化教学理念,以正确的教法拓展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使语文课堂变成一场文化盛宴;同时,也需要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逐步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基于此,笔者将从“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优化教学过程、开展文化活动、完善评价体系”四个方面入手,对此展开具体阐述。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要想取得高效率的教学效果,良好的课堂环境,虽非决定性因素,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积极性。而文化的抽象性特点也预示着文化氛围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中学生普遍的学习心理,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通过有效的课堂导入,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特定的文化氛围,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语文知识的探索中去。

例如:在教学“水调歌头”这一课内容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感悟传统古诗词的价值,我会以多媒体的方式来辅助教学,并精心设计导入环节。首先,我会以“人生为何不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为开场白,并播放音乐《水调歌头》,(音乐响起) 让学生欣赏的同时,把自己想象成一个诗人或是词人,在这个中秋之夜,你独自一人携一壶酒,捧一卷书,静静地享受着这宁静的夜,思念着远方的家人好友,并引导学生运用诗词来表达自己此刻的心情。以此来揭示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之后,我会利用预先设计好的PPT,展示苏东坡人物画像,引出诗词背景知识,为学生讲述作者丰富的人生经历,丰富学生的视野,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所学在课堂上讲讲“我眼中的苏轼”,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进而,我再通过配乐诵读来进一步让学生对诗词的韵律和蕴含的情感有基本的认知。最后,赏析诗句,与学生共同对诗词展开深入学习。通过这样的方法,能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优化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的优劣既是教师教学能力的直接体现,同时,也是学生是否真正学习到知识的衡量标准。最好的教学过程必然是教与学的有机统一。对于语文学科而言,要想在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一方面,要求教师具备深厚的文学素养和老道的教学经验,能够在教学过程中牢牢把握学生心理,应对诸多不确定因素;另一方面,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强烈的求知欲决定着对传统文化理解的上限。从这个角度来看,完整而有效的教学过程,离不开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例如:在教学“三顾茅庐”这一课内容时,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让学生学习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我会从教和学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我会精心设计教案,利用微视频让学生对“三顾茅庐”的故事产生极大的兴趣,比如,我会通过影视剧中几个有关刘备和诸葛亮的片段,让学生对二人的性格有基本的认识。另一方面,我会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展开“隆中对”的朗诵活动,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结为不同的小组,在朗诵中体会诸葛孔明的三分天下之大计,感受古人超群的智慧。最后,我会与学生共同分析课文,从人物形象入手,细读课文,让学生掌握文章中的写作手法,比如,出示: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水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让学生充分交流后分析,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另外,我还会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调整教案,拓展三国的相关知识,从而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效统一起来。如此,能够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文学名著的力量。

三、开展文化活动

文化活动作为渗透传统文化,培养学生文化素养最为直接有效的方法,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各科教学中,语文学科也不例外。但从其以往的教学实践来看,语文文化活动呈现出“数有余而力不足”的现状,学生只是对文化有粗浅的认知框架,却难以形成对某一块文化知识的全方位认知。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充分结合课内外,拓展知识的深度和宽度,从而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中感受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例如:在教学“智取生辰纲”这一课内容时,为了在教学中进一步渗透传统文化,我除了为学生讲述基础的教材内容外,还会组织学生开展丰富的文化活动。比如,组织学生观看相关视频,将想象化为现实,让学生近距离的体会每个人物的特点,提高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又如,开展以“水浒传”为话题的故事比赛,让学生在课堂上根据自己所学知识,充分交流和讨论,并通过情境表演的方式再现故事情节,生动的讲述其他故事,使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最后,我会进行总结和归纳,并让学生谈谈本次活动的收获,以保持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通过这样的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丰富教学形式。

四、完善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提高学生学习信心,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必经之“路”。科学完整的评价体系,是新课改以来对各科教学的基本要求。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进一步渗透优秀传统文化,除了教师的言传身教,更需要在评价上下足功夫,做到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情动人,以德服人,从而切实推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文化品质的形成与发展。

例如:在上语文课时,为了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提高优秀传统文化在教学中的比重,一方面,我会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真正学到知识,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另一方面,我还会把重点放在教学评价上,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爱好具有很大的差异性,我会采取分层评价的方式,做到因材施教,比如,有的学生喜欢文学名著,我会为其推荐诸如《水浒传》《三国演义》等经典;有的学生喜欢诗词歌赋,我会在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加以引导,让其掌握鉴赏的方法,从而提高学习的有效性。除此之外,我还综合其他方面,在日常生活中渗透优秀文化,从而让学生的文化修养在潜移默化中得以提升。

总而言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既是应课程改革之需,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文化素养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漫长且不断进步的过程。作为一名一线语文教师,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还应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创新教学理念,为实现语文教育的价值做出自己的努力。

参考文献

[1]王艳功.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措施探讨[J].考试周刊,2020(35):41-42.

[2]王国晚.传统文化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知识窗(教师版),2020(04):38.

[3]朱海洲.初中语文教学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探究[J].试题与研究,2020(1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