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1-25
/ 2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探究

张静

河北省承德市水泉沟镇狮子园学校 河北 承德 067000

摘要:随着新课标理念的深入推广,对小学数学教师教学又提出了新的要求,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已成为数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笔者仅立足于自身的教学实践与感悟,从“设置课前预习,促进自主学习”“创设具体情境,营造学习氛围”“结合微课教学,突破教学难点”“精心设置问题,提高课堂效率”和“注重学生差异,设置分层作业”这五方面入手,就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探究发表个人的认识与看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探究

小学数学是小学阶段的基础学科,也是重难点学科。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对学生未来的数学的学习和发展也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以下,笔者将结合具体的教学实例,围绕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探究展开详细的分析与阐述。

一、设置课前预习,促进自主学习

《论语·卫灵公》中曾记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从中我们可以发现,事先准备的重要性。这也说明了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中,我们都应该做好充足的准备,唯有如此,才能从容不迫地面对一切。在小学数学学习活动中依然如此,课前预习作为学习活动的准备环节,其预习的效果对课上教学活动的开展效率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但在以往的数学教学活动中,课前预习并没有引起学生的重视,学生的预习效果也差强人意。针对此种情况,我们教师应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提高学生对预习效果的认识,从而为课上教学效率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这其中,设置预习学案是改善学生预习情况,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这部分内容时,笔者给学生们布置了预习清单,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第一部分是轻松热身,即思考什么叫物体的体积?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第二部分是牛刀小试,即用体积为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成不同的长方体,并说出摆出的长方体体积是多少?每摆一个长方体,都将长、宽、高、小正方体的数量和长方体的体积记录下来。在此基础上,总结其中的规律,即我发现了长方体所含()的数量,就是长方体的体积,长方体的体积正好等于()X()X()的积。由此引导学生思考“正方体的体积怎样计算?”第三部分是尝试计算,如长方体的长为5厘米,宽为3厘米,高为2厘米,求出它的体积。通过完成课前预习,学生们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了充分的了解。

二、创设具体情境,营造学习氛围

小学数学是一门空间性、逻辑性、抽象性比较强的学科,而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具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其思维能力和感知能力都比较弱,因此学生学习数学的时候会有一定的难度。

根据数学学科特点以及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我们教师应认真研究教学内容,通过创设具体的数学情境将数学知识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从而降低数学学习的难度,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教学“吨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时,笔者首先引导学生们回顾了克与千克这两个重量单位。其次,笔者提出“你们知道目前世界上最重的动物是什么吗?它的体重大约是多少?”在学生思考后笔者出示了蓝鲸、非洲象等动物的图片,通过直观的观察,笔者给学生讲解到“蓝鲸是须鲸中最大的一种,最长的一头雌鲸,长33.58m,体重170吨。最大的非洲象肩高的纪录为3.96米,体重的纪录为11.75吨,牙长的纪录为3.5米,107千克。”由此笔者提示学生,在计量这些比较重的物体时,我们通常是用吨来做单位的。之后笔者给学生们举例生活中用吨做单位的物体,通过图片来展示生活中的物体,可以使学生初步建立吨的观念,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出良好的铺垫。

三、结合微课教学,突破教学难点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仅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同时也促进了小学教学方式的改革。微课依托于信息技术而产生,具有直观形象、主题明确、可反复播放等优势。微课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形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了非常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反响。

鉴于此,我们小学数学教师也应该积极学习微课这种先进的教学方法,从而顺利地突破教学中的难点。例如,在教学“多边形的面积”这部分内容时,笔者给学生们制作了微课视频,第一部分内容,即展示了图形转化推导图,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一个长方形推导出来的。第二部分是讲解图像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即通过复习公式的推导转化过程,再归纳整理各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第三部分是用字母公式代替文字进行小结,构建图形之间的知识网络。最后是自我反思总结部分。通过微课视频的学习,学生们的学习效率有了明显的提升。

四、精心设置问题,提高课堂效率

课堂提问是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有效的数学问题不仅能够活跃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的思考,还能充分地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由此可见,课堂中问题不是随意提出的,是经过教师精心设计的。

在设计课堂提问时,教师不仅要考虑本班学生的数学基础,设置出符合学生数学能力的问题,还要合理把控问题的数量以及课堂提问的时机,唯有如此,才能促进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提升。例如,在教学“正比例和反比例”这部分内容时,笔者请学生们判断“全校学生做操,每行站的人数和站的行数成什么比例关系?”由此笔者引导学生们复习了比的知识,并提出“谁能举个例子说说什么是比?什么是比例?什么是比的基本性质?”等一系列问题,通过回顾比的知识,学生们对“比”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接着笔者请学生们思考“比和分数、出发之间有什么联系是什么?他们的区别是什么?”在此基础上,笔者请学生们结合比、比例尺等相关知识来学习正比例和反比例。通过反复的提问和思考,学生们对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五、注重学生差异,设置分层作业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引导。”由此可见,每个学生都具有其独特性,学生之间的理解能力、学习能力都不尽相同,作为数学教师,我们一定要认识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尽可能地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

这其中,设置分层作业是因材施教,促进全体学生共同进步的有效方式。例如,在教学“圆柱和圆锥的体积”之后,笔者给学生们设置了分层作业。根据本班的学习情况,笔者将作业分成了三层,第一层是基础题,适合所有的学生,如一个圆柱体的侧面积是12.56平方厘米,底面半径是2分米,它的高是()厘米。第二层是能力题,适合学习能力中等的学生,如章师傅要把一根底面直径2分米、高3分米的圆柱形木料加工成圆锥形。圆锥的体积最大是多少立方分米?第三层是拓展题,适合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如四边形ABCD是直角梯形,AB长6cm、BC长3cm、CD长3cm,如果以AB边为轴将梯形旋转一周,得到的立体图形是什么形状?你会求出它的体积吗?说一说你的解题思路。通过设置分层作业,学生们的作业完成率有了一定的提升,每个学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是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的重中之重,教师一定要对数学教育引起重视,不断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与此同时,教师也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结合教学内容灵活地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技巧,从而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笔者将对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作进一步探究,以促进笔者小学数学课堂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辉.论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及对策[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09-20.

[2]刘兴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策略的研究与实施[J].数学大世界(中旬),2018-09-10.

[3]缑宾波;王浩洋.浅谈微课对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教学的影响[J].课程教育研究,2018-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