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理:以部编高中语文教科书为中心的疫病教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1-26
/ 5

情理:以部编高中语文教科书为中心的疫病教育

唐中浩 郭懿

重庆市第一中学校,重庆 400030;北京师范大学,北京 100875

摘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在全球的蔓延,势必形成一代人的记忆,并影响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社会和家庭的特殊状况甚或形成部分青少年的精神创伤,妨害其健康成长。梳理高中语文教科书中关于疫病的篇目,通过对相关人、事的爬剔,总结其流传的经典抗疫做法、学习前人抗疫的有效经验、涵咏领略凝其高贵人文精神,能增加中学生对抗疫病的相关知识,有效提升对抗疫病的信心,有助于中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且有一定的精神抚慰、疗救作用。

关键词:疫病 高中语文 中学生 价值观

Reason and sense:Epidemic Disease Education centered on partially compiled High school Chinese textbooks

Tang Zhonghao,Guo Yi

(Chongqing No.1 Middle School, 400030;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100875)

Abstract: The global spread of COVID-19 is bound to shape the memory of a generation and influence the formation of young people's values. Special social and family conditions may even cause some psychological trauma to young people, which will harm their healthy growth. Carefully selected from the high school Chinese textbook, the essay deals with incidents occurring in the pandemic and people stuck indoors and summarizes its classic disease resistance practice, so as to learn from predecessors' effective experience of disease resistance. And at the same time sing high praise of its noble humanistic spirit, so that we can increase the related knowledge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gainst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enhance confidence, help students form the correct values, thus creating a spiritual comfort, healing effect.

Key words: pandemic disease, High school Chinese,High school student,values

2020年初开始在全球肆虐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至今防控形势依然严峻。此次疫病传染性强、隐蔽性大、危害极为严重,不仅造成了较大规模的死亡,对其他(如经济、社会、教育、医疗等)领域也带来了不小震荡。突如其来的巨变对人民群众的心理也造成了不小伤害:“个体在经历灾难,目击到死亡或受到死亡的威胁及严重的伤害,可能会使个体产生强烈的心理应急反应,主要表现在情绪、生理、认知、行为活动等一系列改变上。”[1]36-37更为重要的是,生活中经历的重大突发改变对人们的价值观会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价值观是环境与教育长期影响的结果,具有社会依从性。外界环境变化不大时,人的价值观多表现为一种量的变化;但是,当环境产生巨大变迁时,往往会引发一些人的价值观发生质的变化或主导价值观的转移。”[2]33-38其中,处于价值观形成和发展关键时期的青少年受到的心理冲击尤为严重,调查显示,此次疫情对于中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巨大,尤其是初一和高三的学生[3]17-21。高中学生的正处于“角色转变期”[3]18,是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研究疫情背景下如何引导中学生健康成长,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时代交给中学课程教育的难题。

学校是青少年成长成才的重要基地,教科书是保证青少年成长成才的重要载体。高中语文教科书是依据现代学制编写的母语教学用书,它不但凝聚了人类文化、国家意志、汉语知识和科学精神,而且是实现课程目标的物质载体,是对抽象目标的具体落地和实现的重要工具。2003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高中语文课程应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4]1高中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兼备的属性,决定了语文课程教育教学在疫病肆虐时必定有所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为社会主义祖国培养出合格的建设者和忠诚的接班人,是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促进青少年顺利成才、健康成长,也是中学语文课程义之所在。

习总书记强调:“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作为青少年教育的主阵地,在学校教育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的价值观,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这关乎学生个体的长远发展,更关乎整个国家的前途命运;中学语文教科书作为科学、系统的教学用书,是学校教育中的主体和纽带,是培养德才兼备人才的重要工具。针对此次疫情,有重点地发掘教中学语文教科书中相关的知识内容,发挥语文课程特殊的作用,有针对性地回应学生关切,减轻替代性创伤对学生造成的不利影响,实现价值观回归正轨,是必要且紧迫的,这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目标应有之义。这里,我们以教育部组织编写的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必修(上、下,2019年8月第一版,简称“部编”)为例。

部编高中语文教科书所选篇目,作者或作品涉及到了当时疫情、疾病的篇目较多,其中一部分篇目涉及到了传染性疾病。这些传染性疾病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疟疾。疟疾是一种非常古老的传染病,是经按蚊叮咬或输入带疟原虫者的血液而感染疟原虫所引起的虫媒传染病,在人类的历史上曾经造成过巨大的灾难。唐代诗人白居易曾十分担心自己遭受疟疾的侵害,他之所以产生对疟疾的恐惧,是因为他的好友元稹,元稹患疟疾被认为是瘴气所致:(元和八年)“患疟,日久未愈”[5]123;元和十年(815)元稹移任通州司马,《酬乐天东南行诗一百韵》前序“元和十年三月二十五日,予司马通州。二十九日,与乐天于鄠东蒲池村别,各赋一绝。到通州后,予又寄一篇。寻而乐天贶予八首,予时疟病将死,一见外不复记忆。”[6]365朋友因瘴患疟的病况让白居易触目惊心,疑虑重重。元和十年,白居易被贬九江郡司马;九江郡治所在今江西九江一带,这里自古以来就是蛮瘴之地,白居易称之为“炎瘴地(忆昔谪居炎瘴地)”[7]2117。“瘴”即“瘴气”,指“南方山林间湿热蒸郁致人疾病的所有邪气,包括了致人疟疾、脚气的病邪等”[8]。白居易在诗中写道“炎瘴九江边”[9]1985“黄茅瘴色换朱颜”[10]2030。其中“炎瘴”指由于湿热而产生的瘴气;“黄茅瘴”指秋季草木黄落时的瘴气,当时的九江是一个瘴气引发多种疾病的高地。在被贬官和恶劣居住条件(“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的双重打击下,诗人“谪居卧病浔阳城”[11]64,心情极度苦闷而无处宣泄,在送客湓浦口的夜晚偶遇琵琶女,相同的遭遇敏感的诗人感同身受,最终吟写出了千古绝唱《琵琶行》。在同疟疾斗争了千年之后,人类终于迎来了重大的胜利,青蒿素的发明为人们攻克疟疾这一病症提供了有利的保障。在《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12]46-49一文中,屠呦呦记叙了青蒿素发现、研制、应用的全过程:她从中医古典《肘后备急方》中获得灵感,对青蒿进行提取加工,成功研制出青蒿素胶囊并用于临床治疗,取得了重大成功。如今,青蒿素联合疗法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应用,极大地减轻了疟疾的症状,拯救了许多人的生命——由古人研究疟疾而发现的青蒿素是中医药学对世界的重大贡献。

肺结核。杜甫是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留下来的众多诗作饱含了对于国家的深情,但杜甫个人经历坎坷,终其一生饱受病痛的折磨。在他的笔下,我们经常能看到病痛的字眼。部编教科书中收录了杜甫两首诗作《登高》[11]61《登岳阳楼》[12]155,其中写到“百年多病独登台”“老病有孤舟”,最终诗人也在贫病交加中死去。有研究显示,在杜甫留下的1400多首诗中,有140多处关于病情的记载,据推测杜甫患有严重的糖尿病及多种并发症,其中一项并发症即是肺结核[13]33-36。杜诗有云:“为吾谢贾公,病肺卧江沱”[14]828“衰年肺病惟高枕,绝塞愁时早闭门”[15]918,这些诗句都表现出了诗人因肺结核病重而卧床不起、闭门谢客的场景。《登高》和《登岳阳楼》分别写于大历二年、大历三年,此时已是风烛残年、衰病之身的诗人,距离生命终结的大历五年也只剩下两三年光景,个人的生活境遇和国家前途命运紧紧交织在一起,汇成了一曲悲凉的挽歌。

天花。新编部编教科书下册安排了整本书阅读《红楼梦》。被誉为“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涉及内容广泛,展现了多姿多彩的世界,部分章节也涉及到恶性传染病。在第二十一回中,王熙凤的女儿巧姐生病了,于是请大夫来诊脉。大夫说:“替夫人奶奶们道喜,姐儿发热是见喜了,并非别病。”听起来是“见喜”,实际却凶险无比,因为这是一种恶性传染病——天花。天花是花病毒感染人引起的烈性传染病,痊愈后可获终生免疫,是最古老也是死亡率最高的传染病之一,在人类历史上曾造成过巨大的人口死亡,甚至引发过种族灭绝的惨案。有研究显示,在我国,清代是天花流行最猖獗的时代

[16]。在得知女儿得的是如此险恶的天花病症后,王熙凤准确地做出了周全的安排:“凤姐听了,登时忙将起来:一面打扫房屋,供奉痘疹娘娘,一面传于家人,忌煎炒等物,一面命平儿打点铺盖、衣服,与贾琏隔房,一面又拿大红尺头与奶子、丫鬟亲近人等裁衣。外面又打扫净室,款留两个医生,轮流酙酌诊脉下药。十二日不放家去。贾琏只得搬出外书房来斋戒,凤姐与平儿都随着王夫人日日供奉娘娘。”[17]285-286从清洁卫生、饮食调节到隔离病人、专业诊治,分派布置条理清晰,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医疗条件有限,但是当时应对天花的经验、措施还是比较丰富妥帖的。

这三种疾病在今天已经有了行之有效的处理方式和治疗效果明显的特性药物,天花更是因为牛痘接种技术的成熟,1979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已经全球范围内根除了天花,但疟疾和肺结核因其传染的强度和烈度,《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2004)依然将其列为乙类传染病。《2018年世界疟疾报告》指出,2017年全球共发生2.19亿疟疾病例,死亡43.5万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指出,2017年中国疟疾发病数为2697例,死亡数为6人[18]。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表明,全世界每年发生肺结核800~1000万,每年约有300万人死于肺结核,是造成死亡人数最多的单一传染病。目前肺结核在我国的发病率依然居高不下,发病数排在甲乙类传染病的第二位,据统计,现在我国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在450万人左右,每年的新发病例高达300多万人,疫情十分严重,死亡率处于所有传染性疾病的首位[19]

高中语文课程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性,“‘工具性’着重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而‘人文性’则着重于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进行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20]19-21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不仅传递知识,同时也应将课文呈现出的人文价值传递给学生,正确面对疾病,做好心理干预,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就工具性的角度而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肆虐,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了不小恐慌,作为学生教育的主体,语文教科书中承载的相关应对疫情灾害的知识,教育者充分掌握,并对学生普及相关知识,帮助学生掌握处理类似问题的“工具”。

破除恐慌。在全球广泛传播的传染性疾病因流传范围广、致病性强、传播途径隐蔽,给人们带来较大心理压力。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面对未知的病症,普通民众的恐慌心理更是严重,有研究表明,群众在面对信息时,负面的信息会导致非理性的民众的恐慌,而正面的信息则能使大众有理性的应对方式[21]。因此,在面对疫情的时候,我们应该选择理性客观的态度,用正面的信息、积极的心态去迎战疫情。《红楼梦》中巧姐患了天花,“登时忙起来”的王熙凤命人供奉起痘疹娘娘,从现代人的眼光看这似乎有封建迷信之嫌,但是在医疗卫生条件落后的时期,天花是致死率极高的病症,相当恐怖,人们除了尽力进行药物治疗之外,也只能寻求神灵保佑了。这看似是一种迷信活动,但也不失为一种心灵寄托,算是有效的心理安慰方式,对于破除恐慌,保持镇定有一定的效果。

隔离防护。传染性疾病的可怕之处在于它可能会通过空气、水、食物、接触等肉眼不可见的方式发生传播,传播途经众多,范围广泛,如果不能找到传染源,并对其进行隔离,那么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尤其是对于那些恶性传染疾病。为了切断传染途径,需将传染源进行隔离,降低健康人群的感染风险。在《红楼梦》中,对于感染天花的巧姐,王熙凤采用了一系列严格的措施,包括“打扫房屋”“打扫净室”,“命平儿打点铺盖、衣服,与贾琏隔房”,“又拿大红尺头与奶子、丫鬟亲近人等裁衣”。打扫房屋保持室内清洁卫生,消灭病毒生存的环境,具有一些消毒的意味;其次,古代常常“男主外、女主内”,王熙凤让平儿与贾琏分居,可以降低交叉感染的可能性;最后,传染病病毒可能会通过病人的衣物、用具、排泄物等传播,王熙凤安排给服侍的仆人们裁新衣也是为了降低病毒传播的可能性。此外,在《红楼梦》中,有的丫鬟们患上了疑似传染性的疾病也会即可被要求回家隔离,防止传染。第五十二回《俏平儿情掩虾须镯 勇晴雯病补雀金裘》里,晴雯因为染上了伤寒,宝玉为她“打掩护”,也说:“快不要声张!太太知道,又叫你搬了家去养息。”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旦丫鬟们生了病就必须回家去,以免感染更多人,这已经成为了贾府中一个不可撼动的铁律。另外,杜甫晚年重病缠身,其中一项就是由糖尿病所引发的、传染性较强的肺结核。为了更好地维护自己与他人的健康,杜甫也积极地执行了隔离的措施,他在诗中写到“舟中得病移衾枕”[22]920,即是具体的体现。

正确医护。面对来势汹汹的病症,最好的应对方式自然是药物治疗,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疟疾危害极大,上世纪50年代,女科学家屠呦呦临危受命,她从中国古代医典中找到灵感提取出的青蒿素,成为治疗疟疾的法宝。经过数十年的实践、发展、进步,时至今日,青蒿素联合疗法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应用,成为人们战胜疟疾的利器。针对巧姐的天花病症,作为母亲的王熙凤没有掉以轻心,她“款留两个医生,轮流酙酌诊脉下药。十二日不放家去”,让医生们为女儿精心诊治。最后医生们的辛勤劳作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日,大姐毒尽癍回,十二日后,送了娘娘,合家祭天祀祖,还愿焚香。”

[17]289可见药物在治疗病症中的重要作用。在课文《百合花》中介绍了对于失血过多情况的护理。在失血过多的情况下要特别注意防寒保暖,因为失血过多会导致血液中携带氧不足,进而不能产生足够的热量,这会加速病患的死亡,维持必要的体温是挽救生命必不可少的环节:《百合花》中的女战士接到的首要任务借被子即是基于以上原因;此外在《苏武传》中,为了救治自杀的苏武而“置煴火,覆武其上”,也有类似的道理。

心理干预。保持良好的健康积极的心态、采取正确的治疗手段是医治病症的重要手段,但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采用其他的一些手段进行辅助治疗,加快康复,提升疗效。面对生了天花的女儿,王熙凤严把食物入口关,她“传于家人,忌煎炒等物”,妥善安排诸种事物,既是饮食调整,也是声音信号,心理安抚:贾府有完整有效的方案处理这样的突然传染疾病,无需太过紧张。全国劳动模范张秉贵为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在做好本职售货员工作的同时,他利用休假时间到医院向医生学习各种糖果的营养知识,如果顾客患有一些病症的话,他就向顾客推荐相应的糖果,例如向患肝炎的顾客推荐对治疗肝病有好处的水果糖,患气管炎的顾客推荐冰糖等,这也起到了心理干预和辅助治疗的作用。

就人文性而言,在传递科学信息的同时,这些文章中体现出了强烈的人文性,具有语文学科的学科特点,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人与自己——抗争精神。在教科书所选的这些文章中,无不洋溢着强烈的个人抗争精神。史铁生,在风华正茂的青春年代却遭遇了重大的打击,从一个活泼的小伙子,变成了下肢瘫痪的残疾人,命运的重大转折对他的伤害可想而知。在瘫痪之后,他希望谋得一份可以维持生计的工作,但相关的工作人员嫌他是残疾人,处处刁难,此后他深爱的母亲也因病去世,在接连的打击之下,史铁生想到了结束自己的生命,但是家附近寂静的地坛却给了他一个独处的思考空间,在这里他深入地思考了生与死、人生价值的问题,使他得以超脱俗世,他借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思考和看法:世界上少了一个健全的人,但多了一个伟大的作家。在史铁生的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不向命运低头的抗争精神,这也是时至今日他的文章仍然感动着我们的原因。同样,曹禺作品《雷雨》中的繁漪也是这样的一个人物。在名义上,繁漪是周朴园的妻子,但他们两人之间没有爱情存在,周朴园只是将她当成自己的一个附属品,华丽的周公馆只是一个牢笼,囚禁了孤单的繁漪,消磨了她的青春岁月。在这样的禁锢中,繁漪对周萍产生了不伦感情,周萍是支撑她活下去的唯一的救命稻草,为了抓紧这唯一的希望,她对周萍采取的不是温情脉脉的态度,而是步步紧逼,这一方面把周萍逼上了更加疏远的道路,另一方面她自己也变得疯狂可怕、歇斯底里。但这背后所有的原因作为丈夫的周朴园都不知情,繁漪每一次在周萍那里受挫,都会在周朴园身上发泄和报复,周朴园就更加以“疯病”为理由对她加以更为严苛的禁锢。在男性强权之下,繁漪并没有选择顺从,相反地,她用一种近乎癫狂的决绝方式进行反抗。无论是史铁生还是繁漪,我们都能看到他们面对病情、坎坷时不低头、不服输的精神。

人与人——关怀他人。面对肆虐的疟疾,屠呦呦勇挑重担,带领着团队的战友们攻坚克难,从中国古代医方中找到灵感,提取出了有抗疟效果的青蒿素,并通过了动物试验,证明其有效性。但是在20世纪70年代的历史环境下,新药的临床试验却很难开展,为了战胜疟疾,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勇当志愿者,用自己的身体做实验。经过了数十年的发展,现在青蒿素联合疗法已经在世界范围广泛使用,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可以说,正是本着博爱的精神,屠呦呦才能将自己的毕生精力投入到这项为全体人类谋福利的事业中。在千年前的浔阳江头,被贬的白居易偶然遇到了年老色衰的琵琶女。琵琶女高超的琴技让诗人惊叹,她的身世遭遇更让诗人感同身受,相似的遭遇不禁让诗人生出了惺惺相惜之感,于是在这个陌生的女子面前,白居易卸下了他的防备,将自己这些年来的遭遇和盘托出:被贬、离京、生病、恶劣的生存环境、孤独寂寞的心情。而在这个夜晚中琵琶女的琴声却给身处抑郁中的诗人带来了安慰,诗人为琵琶女写下了诗文作为回赠:两个“天涯沦落人”在琴声中找到了彼此的慰藉。

人与国家——家国情怀。在人与国家的关系上,课文中的主人公让我们看到了强烈的家国情怀。“种子达人”钟扬,常年奋战在雪域高原工作的第一线,在明知身体条件不适合的情况下仍然带病坚持工作,即使突发脑溢血也不在意,将生死置之度外。他与时间赛跑,走遍雪域高原收集各种植物的种子,建立基因库,因为他深知这些种子在未来对国家具有的重大意义。钟扬将国家未来的使命扛在肩上,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自己的理想与信念。同样,在杜甫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同样的精神品质。杜甫将自己的一生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了一起,为国家的前途和发展贡献了自己的才智,即便是到了年老体衰的残年,他也是“位卑不敢忘国忧”“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面对山河破碎的局面,他发出深沉的感叹,“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字里行间都洋溢着对祖国和人民深沉的爱意,也正是这种强烈的家国情怀让杜甫成为了真正的人民诗人。


作为重要的文化载体,传道授业的基石,部编新教材中包含了世间百态,人生况味,其中关于疫病的篇目,蕴含了丰富的工具性、人文性知识,值得我们深挖、揣摩。尤其是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肆虐的背景下,教育工作者更应该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的宗旨,以教材为根本,挖掘其深刻内涵,向学生们传递正能量:用饱满的精神学习疫病知识,用积极的态度面对疫情现状,用科学的方法处理疫情蔓延,用坚定的斗志战胜疫情恐慌,明理讲理,蕴情用情,在己坚定,待人温和,对国忠诚,不恐慌、不迷信、不退缩。更为重要的是,作为事件亲历者,中学生能通过系统性的课堂学习、逐渐客观的健全心态、日趋成熟的精神品格,克服此次疫情带来的负面影响,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他们走好人生路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国家建设和发展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杨维晰,刘素刚,樊双义,孙彬彬.突发灾害性事件中的心理危机干预[J].灾害医学与救援,2013(1).

[2]许燕.北京大学生价值观研究及教育建议[J].教育研究,1999(5).

[3]卫晋丽,宋乃庆,王春婵.重大疫情对中学生价值观影响的实证探析[J].中国教育学刊,2020(3).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5] 周相录.元稹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6] 白居易.不准拟二首 忆洛下故园[M]//王启兴.校编全唐诗.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

[7] 蔡永敏,王梦婷.“瘴气”名称考证及规范[J].中华中医药杂志(原中国医药学报),2017(10).

[8] 教育部.语文必修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9] 仇化国,杨一工.杜甫与糖尿病[J].天津师大学报,1991(4).

[10]杜甫.别唐十五诫因寄礼部贾侍郎[M]//王启兴.校编全唐诗.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

[11]杜甫.返照[M]//王启兴.校编全唐诗.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

[12]王文远.古代中国防疫思想与方法及其现代应用研究[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13]曹雪芹.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14]中国疟疾发病人数及死亡人数统计

[15]中国肺结核发病人数、死亡数及新版肺结核诊断标准

[16]张怡敏.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J].语文教学通讯,2017(10).

[17]焦松明,时勘等. 面对新冠肺炎风险信息的民众心理状态及情绪引导策略[J].医学与社会,2020.

[18]杜甫.览物[M]//王启兴.校编全唐诗.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

唐中浩(1982-),男,河南舞阳人,文学硕士,重庆市第一中学校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学语文教学;

郭懿(1988-),男,重庆渝北人,重庆市第一中学校教师,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学语文教学。

基金项目: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三五”2019年度规划课题“突发公共事件后中学生价值观的重构研究”(2019-WT-10)阶段性研究成果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