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朋克养生现象及健康意识的调查与思考——以山东第一医科大学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1-27
/ 3

大学生朋克养生现象及健康意识 的调查与思考—— 以山东第一医科大学为例

张环宇 孙庆梅 乔通 翟纪源 孙雯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 医药管理学院,山东泰安, 271000

摘要:一边作死一边养生的“朋克养生文化”是当今社会亚文化的一种。为了解大学生朋克养生现象,作者对一些大学生进行关于朋克养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朋克养生在大学生群体中并不鲜见。不少大学生经常熬夜,滥用护肤品,三餐不规律,过量服用胃药等。为改善大学生的生活方式,社会、高校和家庭应密切配合,加强对大学生健康意识的培养,引导大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关键词:朋克养生;亚文化;健康意识

Investigation and Reflec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punk health preservation phenomenon and health awareness

——Take Shandong First Medic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Zhang Huanyu, Sun Qingmei, Qiao Tong, Zhai Jiyuan, Sun Wen

(School of Medical Management, Shandong First Medical University, Tai'an, Shandong, 271000)

Abstract:"Punk health culture" is one of the subcultures in today's society.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phenomenon of College Students' punk health preservation, the author conducted a questionnaire survey on some college students. The results show that punk health preservation is not uncommon among college students. Many college students often stay up late, abuse of skin care products, irregular meals, excessive use of stomach medicine, etc.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life style of college students, the society, universities and families should cooperate closely to strengthen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health consciousness and guide them to form a healthy lifestyle.

Key Word: Punk Health Care;Subculture;Health Awareness

在物质高度发达的时代,随着社会进步及社交媒体的发展,作为特殊群体的大学生更加追求个性,当对张扬个性的追求与主流健康文化相碰撞时,便产生了似养生而非养生的朋克养生文化。朋克养生是90后发明的一个新词,是一种边作死边自救的新兴养生方式。他们以保健续命为荣,以自暴自弃为耻,朋克养生的年轻人们成天修仙,用着最贵的眼霜熬着最长的夜,带着泡了枸杞的保温杯彻夜蹦迪,喝可乐也不忘加个参片,只为了不秃头不猝死,而这种又嗨又丧,还不忘养生的生活方式,被广大网友们戏称为“朋克养生”。为深入了解朋克养生文化及大学生的健康养生意识,进一步提出有助于改善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建议,进行这次调查研究。

  1. 针对在校大学生朋克养生行为与健康意识的调查研究

(一)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为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在校学生,参与调查的共有422人作为调查对象,其中男生150人,占35.5%,女生272人,占64.5%。以专业类别划分,医学类(临床医学、护理学等)相关专业参与138人,占32.8%,非医学类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信息科学与技术、运动人体科学等)参与284人,占67.2%。共有421人回答问卷,回收421份,回收率100%。回收问卷中有效问卷421份,总有效率100%。

(二)调查方法

1.抽样调查。本次调查采用随机抽样调查方法,将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全体在校大学生作为抽样总体,结合线上问卷发放形式在排除极端比例情况下,随机抽取涵盖医学与非医学专业、各年级、性别不同等的样本对象组成调查样本。

2.问卷调查。本课题采用问卷调查作为调查方法,基于大学生朋克养生现象的调查与思考调查问卷的设计共包括20个问题,其中6个基本问题,14个调查型问题。以“问卷星”在线调查为调查手段,通过微信,QQ途径投送致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的一些本科大学生班级群进行不记名自填问卷的调查方式。

3.调查内容。主要从调查对象年级、性别、专业、家庭等基本情况和学习生活与被调查者身体状况关系、调查对象自身健康意识与养生行为、调查对象对“朋克养生”态度等方面,为调查结果研究分析提供依据。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

1.虽然朋克养生现象在大学生群体中占有较大比例,但养生意识在大学生群体中广泛存在。调查结果显示,选择“经常熬夜”选项的大学生占比达到惊人的39.2%;选择“三餐不规律”的大学生达到27%;选择“滥用护肤品”的大学生达到20.2%;选择“经常吃外卖不愿意去食堂”的大学生达到18.9%;选择“冷也不愿意多穿衣服”的大学生占25.9%。但是在另一方面,即便有朋克养生现象的大学生也能够普遍意识到健康的重要性。那些具有朋克养生现象的大学生也认为作死作践自己的身体是不对的。调查显示92.42%的大学生已意识到健康的重要性。

2.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更容易产生朋克养生现象。调查显示,原居住地为城市的大学生比原居住地为农村的大学生更意识到养生的重要性。在所有具有朋克养生现象的大学生中,城市大学生有朋克养生现象的42.63%,农村大学生有朋克养生现象的占47.37%。重视养生的城市大学生占63.1%,农村大学生重视养生的占36.9%.

3.家庭收入越低,朋克养生现象越严重;家庭收入高的大学生比家庭收入低的大学生更注重养生。家庭年人均收入为10000元以上的大学生注重养生的比例占61.29%,有朋克养生现象的27.2%;家庭年人均收入为5000-10000元的大学生注重养生的比例占54.25%,有朋克养生现象的32.2%;家庭年人均收入在5000元以下的同学注重养生的占46.17%,有朋克养生现象的,37.2%。我们把数据导入SPSS进一步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结论:本研究发现家庭月收入在日常是否注重养生上有显著差异(p小于0.05)这说明是否注重养生在不同家庭情况上存在差异。

4.朋克养生现象在专业、性别等条件上没有显著差异。本研究发现朋克养生在大学生群体中并不鲜见,且性别,年级,专业,家庭居住地,气质类型在是否有朋克养生行为上无显著差异。

5.部分大学生健康意识较强,但大部分没有付诸实践,依然存在不良生活方式。调查结果显示,认为自己身体状况一直良好不需要专门养生的占36.34%,三餐不规律、经常熬夜、缺乏锻炼的占58.91%。通过调查可以看出在健康中国大的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普遍具有养生意识,但总体来说健康状况不佳,空有健康意识却没有将健康生活付诸实践是当代大学生的常态化,半数以上的同学们或多或少的有朋克养生习惯。

  1. 大学生朋克养生行为的原因分析

(一)家庭居住环境的影响

农村空气污染光污染较少,居住环境较好,食品多为绿色食品,对养生方面关注度低。城市大学生受环境条件限制,大气污染光污染较严重,且多是待在家里的“宅男宅女”,缺乏运动,对养生的关注度高;在家庭环境方面,农村家长对健康养生方式关注程度低,受家长影响农村家庭的学生对健康养生关注程度不高。而城市家庭父母大多受教育程度较高,普遍有养生习惯以及健康的生活方式,这在生活中影响了孩子,所以城市同学对养生的关注度高。

(二)经济收入状况的影响

研究发现,家庭收入高低与健康风险行为成负相关关系,家庭收入高者的生活方式比低经济地位者健康。家庭收入偏低的同学拥有的资源有限,在他们看来各种以维护、促进健康的养生方式是资源的消耗,他们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兼职工作,努力学习,规划未来等方面,而不是花时间金钱于自己身体状况。而家庭收入偏高的同学,过度消耗自己的健康导致他们身体素质下降,他们有对身心健康的需求,也有足够的物质基础去养生,所以家庭收入较高的大学生更关注养生。

(三)大学生自我约束能力普遍较差且缺乏外部监督

根据调查,大学生普遍自我约束能力较差。且部分同学进入大学后没有了高中的紧迫感和父母的管束沉迷在电脑或手机上熬夜甚至通宵打游戏,睡眠时间严重不足,缺少外部监督,部分缺少自我管束能力的大学生便在生活方式上放纵自己。

  1. 增强大学生健康意识、预防朋克养生现象的建议

根据研究结论,朋克养生现象在大学生群体中并不鲜见,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大学生群体中广泛存在。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可以通过社会、学校与家庭联动,培育大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

(一)社会层面

1.社会支持。面对日益紧张的生活节奏,国家可对养生产业进行补贴,推广养生产品,拓宽健康养生产品普及的渠道,增加大学生群体接触健康产品的机会;同时网络及传统媒体应加强对健康生活方式的宣传,普及相关健康知识,及时筛除不利于健康的信息。

2.媒体自律。市场经济时代,媒体道德在市场竞争中面临挑战[1]。提高传统经典文化的传播效率、传授主流的,健康的价值观念是广大媒体应尽的社会责任。广大媒体应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倡导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而非一味地进行夸张的广告宣传。

(二)高校方面

1.积极开展相关实践活动。在高校内开展养生保健知识,组织营养、保健和食品的讲座以及相关保健养生课程,积极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医学院校还可利用其专业优势开展活动,如进行校园义诊,讲座等活动,并发放健康教育手册针对当前大学生风险较高的健康隐患予以细心引导及解决,开展大学生潜在疾病的预防治疗工作。

2.发挥辅导员、班委以及心理协会、心理咨询室等相关组织、部门的作用。定期进行健康意识与健康行为教育活动,及时发现存在不良生活方式或者心理健康状况存在问题的学生并对其进行教育疏导。

3.增强大学生体育锻炼。大学生缺乏体育锻炼是一个在全球范围内都备受关注的话题,在中国尤为明显,如何做到吸引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一是改革体育课程,增强体育项目的趣味性;二是改善运动环境,提供更加合格,足够的场地、运动器材;三是要积极地对新型体育运动方式进行普及和推广。

4.注重线上和线下结合。可创建健康知识公众号,同学可随时随地通过微信公众号了解健康保健知识及测试自身健康状况,并在认识自身健康状况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养生方式,从而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三)大学生本人及家庭方面

大学生本人应树立正确生活观念,养成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

1.注意饮食规律,科学合理饮食。大学生应了解基本膳食结构和人体所需营养,做到定时、定量进食,不要暴饮暴食,不吃或少吃零食,多吃蔬果。科学地分配三餐,争取做到早餐要吃好,午餐要吃饱,晚餐要吃少。另一方面,想要身体健康还要做到合理膳食,均衡饮食,认识到不科学、不合理的饮食存在的身体肥胖或营养不良等隐患及可能引起的相关疾病。要积极学习正确膳食营养健康知识,男生适当控制对红肉的摄入量,女生正确看待减肥,选择健康减肥方式。

2.减少游戏时间,加强体育锻炼。体育锻炼是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途径,它也是养生保健的重要途径。不断提高自己的四个能力:自学、自练、自控、自调能力的培养。自学能力指大学生根据学校体育教育的内容或平时接触到的健身知识及自身身体状况自主选择锻炼方式;自练能力指根据选择的锻炼方式适度适量的,规律的进行锻炼的能力;自控能力一方面指对食物,生活方式的选择进行有意识的控制,另一方面指有意识的多加锻炼;自调能力指可以根据当时自己的身体状况选择体育锻炼方式,做到因时制宜,量力而行[2]

3.作息规律,保证充足睡眠。保证充足的睡眠是传统养生学强调的重点之一。大学生生活中应当保证每天充足的睡眠,尽力克服过度紧张和焦虑情绪。过度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会对身体机能的运作、身体免疫能力水平产生一定影响。传统养生学指出,自身抵抗力,免疫力可通过高质量的睡眠来提高[3]。因此,大学生应减少心理压力,并把自己的生物钟调整好,还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戒除不良的生活习惯。长此以往,健康状况同样能得到提高。

4.提高自我调节能力,促进身心健康。大学生在时代背景下承受着来自外界环境和自身心理的压力。从外部社会环境来看,社会生活的节奏与校园学习不同,大学生面对未来的职场生活不仅有憧憬还有压力和恐惧;同时就业压力的增大也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从自身心理方面看,大学生群体处于社会与校园相接的阶段,面对社会的心理建设还不充分,易造成较大压力。

5.家长方面应加强对自身及家庭生活健康问题的关注,以身作则。把健康生活方式教育融入生活中,使大学生在一个选择健康生活方式,充满爱与责任的家庭中成长[4]。同时引导子女选择正确养生方式且对其不良生活方式进行纠正,关注全民健康事业。


参考文献

1]孟国芳等.新媒体时代下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9(40):44-45.

2]刘乃红,常爱铎,曹丹丹.高校大学生体育健康意识与行为方式的培养途径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20,10(17):99-100.

3]邱文. 一夜安眠从何来[N]. 中国医药报,2018-03-19(004).

4]张瑨珈.大学生生活方式的异化及对策研究[J].新西部,2020(02):118-119.





基金项目:2019年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大学生“朋克养生”及其健康意识调查研究—以山东第一医科大学为例(S201910439091)



作者简介:

张环宇1998-,女,山东泰安市人;乔通1998-,男,河南省驻马店市人;翟纪源1998-,女,山东省临沂市人;孙雯1999-,女,黑龙江省黑河市人。以上四位作者是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医药管理学院本科生,课题组骨干成员。


孙庆梅(通讯作者,指导教师),1974-,女,山东济宁人,管理学博士,山东第一医科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社会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