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光青少年华侨学生思想特征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1-27
/ 2

仰光青少年华侨学生思想特征

李想

云南师范大学


仰光地处缅甸南部,由于仰光是缅甸前首都,目前仍是缅甸第一大都会。仰光的风土人情充分展现了一个充满生机的城市,古老与现代有机融合,本土文明与外来文明积极交汇,沐浴在佛光之下,整座城市熠熠生辉。

青少年华侨学生是这里精英阶层学生的主体,他们享有最好的教育资源,他们的思想特征很有代表性,很可能影响缅甸的未来。他们的思想形成一部分来源于教育,另一部分则来源于这个复杂的生长环境。

缅甸曾经是英国的殖民地,英国的统治根深蒂固,从主观上来说,英国是入侵者,是殖民者,是剥削和奴役缅甸人民的独裁者;但从客观上来说,英国的先进文明也为缅甸带来了发展的契机,英国对缅甸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至今仰光街头随处可见。单从教育方面来讲,在仰光一地,公立学校是大多数学生的选择,主要以缅甸文讲授为主,培养国家人才;英文私立学校则是精英阶层子女的选择,校方严禁学生在校讲缅甸语,学生多会出国留学,方向都是英美高校;近年来兴起的汉语私立学校教育地位最低,但对学生来说也最轻松。笔者有幸曾在2019年参加孔子学院志愿者计划,在缅甸仰光执教一年,感触颇深。笔者在执教过程中,发现了仰光部分华侨子女在汉语课堂上表现出的思想倾向呈现迷茫性、亲英性和断代性。

一 迷茫性

这一特性是指华侨青少年对自身国家归属感的定位迷茫。

我接触的大多数青少年华侨都持有这样的想法:英文学校提供留学机会,自己不会在缅甸求学;而自己从感情和思想上来说,距离中国太过遥远,甚至是完全陌生,因此出国留学也不考虑选择中国。因为在仰光,华侨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祖上背井离乡来缅甸生活,经过几代人的奋斗,已经成了当地的精英阶层。但对于后代来说,他们的长辈心怀祖国,但他们自身却是缅甸人,接受着最好的英式教育,随着时光的流逝,他们对自身的定位也开始模糊。

仰光地处缅甸南部,距离中国相对较远,且因为仰光的政治经济环境相对华文教育算不上友好,导致年龄在半百上下的一代华侨缺乏汉语学习的环境和条件,被缅甸同化的程度比较高,因此对自己儿女的教育,把英式教育作为最优解,其次是缅甸本土教育,华文教育基本忽略。这就导致了华侨群体三不靠的情怀,华侨们知道自己有中国血统,但也身具缅甸血统,但他们不仅对中国缺乏亲近感,对缅甸本土也缺乏故乡感情。在英氏教育的熏陶下,他们对西方充满向往,但是他们却很难被西方社会接纳。回不去的故国,没有归属感的祖国以及向往但无法融入的英国,青年一代的华侨陷入了迷茫。

二 亲英性

这一特性特指对英国文化的接受和肯定。

英国曾统治缅甸长达六十年,这个时间足够先进的英国工业文明打破当地农业文明的安宁,英国的一系列先进工业文明体系慢慢蚕食了落后的农业文明体系,从政治、经济、文化上全面影响了这个农业国家,教育则将这一影响逐渐放大,并根植于绝大多数受教育者的思想观念中。

英式教育为当时的缅甸精英阶层展示了一个充满近代化气息的世界,在强烈的信息冲击下,英式教育在缅甸本土站稳了脚跟,成为了缅甸教育中最具统治地位的一种教育,缅甸人几乎都知道,英文学校都是贵族学校,精英阶层的子女才能进校学习,也只有精英阶层才能付得起昂贵的学费。

因此,华侨精英阶层的子女普遍自幼起就接受英式教育,因此对英国的一切有着天然的亲近感,并且因为缅甸公立学校教育对青少年华侨的影响力较弱,而华文教育在仰光又不被重视,导致这个群体脱离缅甸文化土壤,远离中国文化土壤,将自己根植于英国文化土壤中。

笔者曾在课堂上做过调查,英文学校的主要课程是会计、数学、物理、化学等实用学科为主,体育活动为辅,除了英文课以外,没有其他文化课,高中的学生甚至不知道英国大文豪莎士比亚,在随后的访谈中,很多学生明确表示,英文学校从没开设过相关文化课程,文学、历史、地理等课程也没有开设。

三 断代性

这一特性是指华侨群体对历史文化方面知识的忽视。

这一特性的历史根源十分复杂,在成为英属殖民地前,缅甸的思想由佛教完全统治,民众绝大多数是文盲,英国的殖民统治从客观上开启了缅甸教育事业的近现代化,极大地推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打破了佛教在人们心中的至尊地位,自由、民主、科学开始慢慢生根发芽。这里气候条件优越,农业的近代化使缅甸慢慢脱离了贫穷落后,石油的开采让缅甸变得更加富庶,航运与优越的地理位置则彻底让缅甸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到六十年代经济起飞,一度成为亚洲富庶国家的代表。

由于在教育中具有绝对统治力的英文学校的价值导向,使学生们对文史类知识并不感兴趣,而且接触极少。了解上述这段历史的缅甸人本就不多,华侨群体就更少了,华侨青少年就更没有渠道了解缅甸曾经的灿烂与辉煌,在他们的眼里,缅甸的样子就是贫穷落后,对英美的印象就是发达先进,对中国的意识依然很淡漠。

我曾在课堂上谈及这段历史,华侨青少年们也并不知晓,他们对此并不感兴趣,有的同学直接表明自己的态度: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儿,与我们有什么关系?

历史对于国家来说,强盛时的历史是借鉴,衰败时的历史是教训,是国家发展进程中时光的积淀,是迈向未来时的导向,正如唐太宗李世民所言:“以铜为镜,可以整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而对于青少年来说,历史文化知识教育,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途径,历史阐释了一个民族从哪里来,将要往哪里去,尊重和珍惜民族历史,保护好民族历史文化遗产,是每个民族都应该慎重对待的事情。习总书记教导我们对历史要心怀敬畏、心怀良知。但对于仰光青少年华侨群体,他们很难获取到这些知识,更难培养家国情怀。这就是他们读不懂《乡愁》,也无法理解《过零丁洋》的原因。


教育不仅仅是教授科学文化知识,还是增强民族凝聚力,培养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缅甸的民主文明进程正在向前迈进,仰光也在新时代中蓬勃发展,这里的一切都在向自由民主发展,向现代化发展,向未来发展。仰光华侨的青少年一代也定然会茁壮成长,寻找到自己的根,眷恋着这片哺育他们的土地,并为了缅甸的美丽富强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