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视域下社区教育资源多路径供给之初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1-28
/ 2

移动学习视域下社区教育资源多路径供给之初探

唐如芬

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成人文化技术学校 316000

[摘要]移动互联网和5G时代的到来必将深刻影响社区教育的发展,本文通过探讨移动学习背景下社区教育资源供给现状,分析其关键问题,并提出多路径供给策略,扩大社区教育资源有效整合,促进社区教育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移动学习;社区教育资源;多路径供给


随着移动互联网和5G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技术支持下的移动学习开始流行于全球,拓展了人们参与终身学习的机会与路径。移动学习是一种在移动设备的辅助下的能够不受时间以及地点限制的学习,能够有效地展现学习内容并且提供教与学之间的双向交流,具有无线性、便携性以及可移动性等多种优势,满足了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移动学习环境下的成人自主学习是未来的必然趋向和方式,作为一种新的社区教育模式方兴未艾。在移动学习新形势下,社区教育发展遇到教育资源有效供给不足的瓶颈,未能有效满足社区不同群体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出现了发展迟滞不前的不利局势。

一、移动学习环境下社区教育资源供给存在的问题

(一)成人学习者的在线参与度不高。民众个人对于社区教育重要性的认知程度还不够,民众参与社区教育的意识还没有深入人心。在失去传统课堂“面对面”监管的条件下,在线参与不仅是实施学习的基本前提,而且是促进学习的重要手段。因此,移动环境下成人学习者在线参与度的有效覆盖和提高,对于促进移动学习和现代远程教育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 社区教育资源供给质量满意度低。基于供给侧的“形式主义”仍然比较严重,如存在重短期性活动的开展、轻长期社会效益,重行政性评价、轻受众和社会评价等问题。资源供给质量主要涉及场地设施、课程资源、师资力量等几个方面。城市社区民众对目前社区教育供给质量的满意度普遍较低,严重影响了居民参与社区教育的热情和积极性。

()社区教育资源供求结构失衡。一是资源类型供求结构失衡。社区教育资源需求类型包括活动类、社会人文类、生活艺能类、职业技能类等,但从供给现状来看,失衡现象仍然存在,主要表现为活动类资源较多,社会人文类、生活艺能类资源基本满足需求,职业技能类则明显不足。二是受众类型供求结构失衡。社区教育的重点服务对象是老年人、少年儿童、在职人员等居民群体,而中青年人的社区教育资源供给较少。社区教育资源供给的城乡居民普及率不够,尚未充分满足农民、农民工及新市民等弱势人群的教育需求。

(四)社区教育资源分散且使用率不高。地级市的社区教育资源多分布于区成校、街道成校以及社区或各单位,隶属于不同层级或组织,通常只对特定人群开放,未能基于统一的整体目标实现功能的有效整合。社区居民在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和学习形式等方面需求不一,若仅仅依靠政府和教育机构,在数字化教育资源开发与提供方式、移动学习平台建设等供给方面仍难以满足。

二、扩大社区教育资源多路径供给的举措

在社区教育中大规模采用移动学习还处于初级阶段,尚需各级教育部门、高校以及社会大力扶持引导,要建立多主体的供给模式,形成跨界联动机制并制定实施方案。

()精准开发数字化课程共享资源

1、要以文化自信引领社区教育发展。以文化自信指导教育教学全过程,包括开设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反映改革开放及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在线课程;以文化自信传播正能量,加强反映文化自信的教学资源建设等。通过“市民传统文化体验”、“非遗走进社区”等项目建设,进一步推进社区公益课程的开设以及主题教育活动开展。

2、基于学习动机精准开发课程资源。课程是社区教育的基础资源,能否精准开发出满足不同群体的课程,是社区教育发展的“控制性”工程。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主动性的关键因素,要根据居民的学习需求,积极开发科普知识、健康养生和生活艺能等网络视频类课程,同时开发外语、书法、绘画、歌舞等线下活动类课程。比如结合社会关注热点,开发有关“大数据时代”、“二胎养育”、“预防网络诈骗”等相关课程。对于诸如新市民素质教育、老年教育的一些公共课程,组织联合开发实现线上线下资源共享。

3、注重特色精品项目品牌开发推广。要注重特色精品课程以及项目品牌的开发与打造。要以面向社区、贴近社区、服务社区为指导思想,通过挖掘区域地方文化提升内涵,整合地区内各类资源开发出的兼具实用性、科学性、本土性的社区教育专门课程。教育行政部门要通过提炼总结,将有代表性价值的课程案例打造成特色项目品牌并大力推广。

()构建多路径多主体供给模式

1、鼓励学校服务社区教育。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发动和协调各级教育机构,进一步调动本系统内部的教育资源,强化学校服务社会参与社区教育的意识,增强学校与社区的良性互动,有利于社区教育工作的全面推进。

2、发挥社会组织推动作用。要注重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通过财政扶持、政府购买服务等经费投入机制,以及降低准入门槛等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最大限度地调动民间社会团体参与社区教育乃至社区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扩大社区教育的影响力。

3、形成多方跨界联动制度。由教育部门统筹和协调相关职能部门,通过牵头协调各部门包括科技、民政、司法、文旅、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等部门共同发力,联合制定组织机构、运行保障等管理办法,明确各部门的角色分工和主要任务,同时加大统筹力度及监督考核力度,提高社区教育工作实效。

(三)高效利用场地设施和移动学习平台

政府有关部门要鼓励开放共享学校资源、社区资源、社会资源,努力扩大社区教育资源供给。合理利用社会的教育资源,包括社区内的学校、企事业单位、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等公共服务场所。同时,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政府搭建的“城市大脑”,统筹构建社区教育资源融通共享平台,基于这些设施搭建的互联网平台可为社区教育服务机构提供良好的应用,能迅速连接上下游合作伙伴,简化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的管理流程,大幅度提升组织间协同运作的效率。

()提升师资队伍的信息化素养

随着“移动互联网 + 社区教育”的不断深入,必然要求各级各类教师具备专业信息素养。具备良好的信息化素养,将理论知识、专业技能有机结合的社区教育教师才能够成为资源建设的中坚力量。各社区教育机构要派出优质师资,有针对性地开展以强化信息化素养提升为目标的教学活动,以保证移动学习视域下的社区教育能够得到比较充分有效地开展。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