尴尬的“科学课”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1-29
/ 1

尴尬的“科学课”

张玉生

白水县教育局

摘要:通过在研学活动中深度参与课堂,认真分析《科学》科目的教学实际情况,在遵循《全面提升每一位学生科学素质的核心理念》基础上,结合实际教学情况,从实验教学、课程设置、考试占比、教师配置等方面对课程存在问题进行反思,同时为课堂教学方向方向提出几点具体建议和可行措施。

关键词: 调研 教学研究 小学科学 提高建议

去年我参加了为期3天的调研及送教活动。按照分工,我负责对学校的《品德与社会》和《科学》这两门课程的教育教学情况及学校常规工作的亮点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教研了解。按照学校安排我有幸聆听了《科学》的“拱形的力量、“水能溶解一些物质”、“岩石会改变模样吗”和《品德与社会》的“隔海相望”。听了四节课,我总体感觉教师对小学的科学课程不重视,上课只是应付,教师的演示实验也不规范,对教材基本的学生实验只是给学生讲一下,根本不让学生动手操作,谈不上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而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核心课程,在小学课程设置中与其他主要学科一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由于受传统习俗影响,加之小学只是统考六年级综合科,六年级教师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其他年级不统考,学校配备的是年龄偏大的教师,教学方法陈旧,教师只是读教材、读实验,然后学生死记硬背,加之学校实验室器材不健全,导致教师、学生无法做实验,这与科学课能够最大限度地将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呈现在课程内容中的要求背道而驰。

为了更好的实施《全面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质的核心理念。》的课标要求,结合所听的课及了解情况,谈几点建议:

1、要重视实验教学的作用及其规范操作。

小学科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科学概念的建立和规律的发现,必须经过实验探索和验证。因此,科学教师必须重视实验教学,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实验在小学课程中的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实验活动中去,亲身感知实验所产生的各种现象和变化,通过认真观察、认真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听“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时,教师操作了食盐溶于水、面粉溶于水和沙子溶于水的溶解过程实验,应向学生强调溶解的注意事项及所需物品,尤其在操作用过滤的方法,分别过滤食盐、沙和面粉与水的混合物的实验时,由于教师实验时用纱布代替了滤纸、勺子代替了玻璃棒、纸杯代替烧杯导致实验效果差,由于纱布代替了滤纸,因而对滤纸的折叠方法没有对学生示范讲解,对倒入滤斗的液面要求及玻璃棒的正确使用方法也没有强调。对于学校实验室的仪器缺失,用其他物品替代时尽量不影响实验效果。

2、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观察实验和积极思考的习惯,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

在“水能溶解一些物质”的教师操作实验时,学生应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在观察实验的过程中,体会溶解,研究溶解与不溶解现象的乐趣,比较现象,引发思索,总结现象,得出科学的结论。但由于小学生生性活泼好动,教师做实验时学生总是大声喧哗,不能集中注意力观察思考实验过程及现象,以至于教师不得不说“注意听讲”达3次以上,使溶解的概念只能由教师说出,学生不能很好地总结论述而影响整节课的教学效果。

在听“岩石会改变模样吗”时,教师只是在讲台前,对课本只是通读一遍,很少讲解,然后学生做作业。

小学由于使用循环教材,全班学生仅有不到10本课本,其他学生无课本 (六年级相对能好点),学生根本不知教师再讲什么,这样的教学能有效吗?

3、教案须科学规范,内容充实,能体现教师对教学过程的反思,作业设置具有综合性。

备课是教师取得高质量教学效果的前提和基础,而教案就是备课的直接体现,教案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从检查的四个年级教案来看,有网络下载教案但无删减,有书写教案,只有做法,无教学内容、无板书设计,大多无教学反思。只有六年级有书面作业,但作业基本为抄写练习册上的习题,而具有综合性的习题基本不做等。

总之,现行的教育体制衍生出来许多教育“怪胎”,正常的课程学校领导、教师不重视、家长不重视,学生更是不重视,学校只是重视统考学科,非统考科目基本处于无人问津的地步,非常尴尬,不知何时能改变这种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