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新冠肺炎疫情控制前后大学生心理的对比与启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1-29
/ 2

我国新冠肺炎疫情控制前后大学生心理的对比与启示

沈子屹 1,刘吉祥 2,朱晓雨 1,周玉玲 3,李秋呈 1,陈大斌 4

1川北医学院 临床医学系; 2.川北医学院 麻醉学系; 3.川北医学院 精神卫生学院; 4.川北医学院 基础医学院,四川省 南充市 637000

[摘要]:目的:通过调查我国新冠肺炎疫情控制前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对比变化,探索疫情应激状态下大学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因素以及疫情控制后的缓解因素,为有关部门采取正确有效的心理健康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497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疫情期间焦虑情绪的发生率为28.97%,而疫情基本控制后焦虑情绪的发生率降为11.87%;性别、年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获取疫情信息的方式等是疫情期间影响大学生心理疾病的主要因素。结论: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大学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通过有效而有力的社会支持控制疫情对改善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生活压力有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新冠肺炎疫情;大学生;心理状况

引言

2020 年 1 月 20 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和检疫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在目前国内疫情常态化的背景之下,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引起国家重视[1]

有研究指出,这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给人们造成的生理损害可能在短时间内恢复,但对心理的影响却会持续很长时间[2]。大学生正处于对知识的学习阶段,由于学业、就业压力等因素,再加上对疾病的了解和认识比较局限,当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更容易产生紧张、恐惧的情绪反应[3-4]。因此及时了解他们对于新冠肺炎疫情控制前后心理现状的动态变化就显得尤为重要。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在校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排除既往心理疾病者,调查对象为在校大学生,自愿参与调查,共计497例。

1.2调查内容

①大学生及其家庭成员的基本信息情况。②大学生对于疫情期间自身心理健康的认知。③大学生对疫情不同的认知自身心理健康的影响。④大学生在疫情基本控制前后的学习及娱乐方式。⑤大学生在疫情基本控制后的心里健康状态。

1.3调查方法

①通过制作调查问卷,采用广泛性焦虑量表,了解大学生对于新型冠状病毒的认知情况。②通过在疫情控制前后分批、分层随机抽取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高校学生进行调查,从而了解不同学生对于此次疫情控制前后的心理活动变化。③运用卡方检验对问卷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从而得到更准确的结论和判断。

1.4统计学方法

利用 Epidata3.1 软件建立数据库录入原始数据,使用Excel和SPSS工具来整理分析数据,采用卡方检验对可能影响焦虑的因素进行分析,以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基本情况

在本次调查的497名在校大学生中,男190人(38.23%),女307人(61.77%);大一117人(23.54)、大二203人(40.85%)、大三97人(19.52%)、大四42人(8.45%)、其他38人(7.65%);医学专业学生319人(64.19%),非医学专业学生178人(35.81%)。

2.2疫情期间学习生活状况

饮食生活习惯与往常有变化者279人(56.14%);睡眠质量与往常有变化者144人(28.97%);主要娱乐方式:电子游戏65.39%,刷小视频、追剧77.26%,看书、看报、浏览新闻等58.3%,和亲友互动的游戏31.99%,锻炼43.6%,其他24.9%;主要学习方式:自己在网上找资料62.37%,学校组织的网课76.46%,自己看书自习58.15%,和朋友同学一起学习27.97%,其他16.1%;了解疫情的主要途径:浏览官方的新闻信息84.1%,微信、QQ等聊天软件64.1%,微博、小视频等自媒体网站59.15%,亲友相互告知36.62%,专业的医学网站、论坛等28.97%,其他11.67%。

2.3疫情基本控制后的学习生活状况及心理状态变化

您和家人的外出防护情况:穿防护服4.33%,按防护要求佩戴口罩80.89%,佩戴自制口罩7.24%,基本不戴口罩9.66%,其他9.46%;学习生活是否恢复正常:学习基本恢复正常76.46%,娱乐基本恢复正常58.15%,睡眠质量基本恢复正常49.5%,外出情况基本恢复正常54.93%,饮食作息基本恢复正常52.11%,基本都未恢复7.04%。

3讨论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调查显示受试者焦虑情绪的发生率为28.97%,其中医学生患焦虑情绪的比例较非医学生有显著区别,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可能是因为医学生在校接受了相关的医学知识培训,对此类传染性疾病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抗压抗风险能力较没有接受过系统医学知识培训的非医学生更强,可以通过良好的个人社会支持系统来调节个人的焦虑、抑郁情绪;而疫情基本控制后受试者焦虑情绪的发生率降至11.87%,学习、娱乐、睡眠、外出、饮食情况等也与疫情控制前有了较大改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社会的积极应对以及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有效的消除了人们的焦虑、恐慌情绪,学习生活也逐渐恢复到正常的节奏当中;84.1%的在校大学生疫情期间主要通过浏览官方媒体的方式获取最新的疫情动态消息,这也给学校带来了启示,要重视新闻媒体方面的宣传力度,特别是对于非医学专业的学生要组织进行必要的专业知识教育,以保障在校学生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和身心健康;对于有明确心理健康咨询需求的同学,学校及政府也应积极果断采取应对措施,可以通过开展免费一对一咨询的方式来舒缓这部分同学的焦虑情绪。

在如今疫情常态化的背景之下,政府相关部门及高校更应加强和监测信息的管理,及时收集反馈在校同学的心理状态变化,同时针对不同在校大学生的自身特点采取个性化的干预措施,使其正确认识类似于新冠肺炎疫情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引导同学采取积极健康的行为方式,并通过互帮互助来防止其受应激的消极影响[5],做到防患于未然。


参考文献

[1]符国帅;王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高校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构建[J].心理月刊,2020,v.15,34+36.

[2]张小璐;贾伟;段黎明.1486名医学生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时期心理状况的调查分析[J].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2020,v.42;No.158,22-24.

[3]马翠;严兴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心理应激反应和防控策略研究进展[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20,v.46;No.283,227-232.

[4]朱越;沈伊默;周霞;杨东.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负性情绪影响心理健康的条件过程模型:人际疏离感的调节作用[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v.42;No.305,6-15.

[5]昌敬惠;袁愈新;王冬.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20,v.40,31-36.


作者简介:沈子屹(1999-),男,川北医学院临床医学系2017级本科在读。

通讯作者简介:陈大斌(1976-),男,川北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副教授,E-mail:595123799@qq.com

项目基金:四川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编号:S202010634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