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丹参种植与绿色高效栽培技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1-29
/ 2

临沂丹参种植与绿色高效栽培技术

李伟 1 陈香艳 2 张谦 3

临沂市河东区相公街道办事处 山东临沂 276025 临沂市农业科学院 山东临沂 276012 临沂市农业科学院 山东临沂 276012

摘要:丹参,是我国历史悠久的大宗药材。正品丹参来自鼠尾草属荔枝草亚属丹参组(Sect.Drymophace)植物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ge)的干燥根及根茎。其干燥根及根茎,有祛瘀止痛、活血通经、清心除烦等功效。临沂市种植丹参已有多年历史,近年来,种植面积逐年增加。本文介绍了丹参的生长特性及临沂丹参的生产现状与发展前景,并总结了丹参的育苗、移栽、病虫害防治和采收加工等无公害生产技术,以期为丹参种植户提供参考。

关键词: 丹参 种植优势 生产现状 栽培技术

临沂市位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季风气候区域,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无霜期长等特点,年平均气温11.8~13.3℃,积温4600~5000℃,无霜期190~230天,年平均降水量746.7~929.2mm之间,鉴于此,临沂非常适合人工栽培丹参,并且已有多年的栽培历史,是我国传统的道地丹参药材产区,药材质量可靠,其干燥根及根茎,因其色红且形状似参而得名。目前以丹参为原料的中成药已有一百余种,年需求量约5万吨左右,山东省作为我国丹参的重要道地产地,以色泽正、品质纯、丹参酮含量高而享誉全国,在药材市场上极为畅销,其交易量占全国同期同品种交易量的60%以上,山东丹参总产量的80%产自临沂沂蒙山区。因丹参具有周期短、产量高、好管理、疗效高、用途广、需求大等特点,发展前景广阔,尤其是市场上丹参中高档产品,特别是出口产品一直偏紧,由此可见,当前在适宜地区选择无污染、无公害的地块,选用优良品种,采取规范化的丹参栽培技术,生产绿色中高档丹参产品的效益是很客观的。

1丹参种植优势

11临沂市独特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适宜丹参生长

临沂境内有沂山山脉和蒙山山脉,属温带季风大陆性气候,气温适宜,光照充足,无霜期长;境内水资源丰富,土壤以棕壤土、砂性壤质土为主,土壤疏松,排水良好,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和有效的铜、铁、锰等微量元素,土壤酸碱度呈弱酸性,这种特殊的地理地貌和土壤类型非常适宜丹参种植。

12临沂中药材资源非常丰富,是山东省著名的中药材产区

临沂中药材种质资源非常丰富,其中仅蒙山药用动、植物和矿石就达900余种,约占全省道地中药材种类的50%,如丹参、金银花、桔梗、黄芩、黄芪、徐长卿、何首乌、紫草、葛根、全蝎等蒙山名贵中药材种类丰富,多达36种,其中有25种常用重要中药材的总蕴藏量就达700多万千克。同时蒙山还是我国北方难得的中草药植物资源宝库,其中天麻、冬虫夏草、连翘、何首乌、木灵芝、沂蒙全蝎等都是蒙山重要名贵特产。

13临沂市丹参种植初具规模

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开始,农民就开始了野生丹参引为家种的人工驯化种植,这是野生丹参未经过改良而直接引种生产的新品种,被称为“蒙山丹参”,外形更接近于野生丹参,它因根红色正、成色足、药性好、质量上乘等特性,自上市以来,很受药厂青睐,缓解了野生丹参货源紧缺的局面,满足了市场需求,市场销量逐年上升,产区也逐年扩大。目前,该品种主产于山东沂水、沂南、平邑、蒙阴等地。在长期的生产实践过程中,沂蒙山区农民积累了丰富的丹参种植经验,掌握了一定的栽培技术,并涌现出一部分中药材研究机构和种植协会,部分协会还具有一定的丹参初加工的能力。(以中药材为原料的高新技术企业,比如以蒙山全蝎为原料生产的蒙山全蝎酒,以金银花和麦饭石为原料生产的金银花系列啤酒等都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

2丹参的生长发育特点

蒙山丹参为多年生草本,地上部生长最适合气温在20-26℃,若平均气温在10℃以下,地上部分开始枯萎。根部抗寒力较强,根在气温零下15℃左右,最大冻土深度40cm左右仍可安全越冬。每年大约3月29日出现芽原基,根端开始膨大。4月下旬开始长茎秆,5月19日开始出现花蕊, 6月中旬陆续开花,并进入盛花期。 7月之后根部生长迅速。10月中旬,花全部凋谢,结果。立冬后,植株生长逐渐停止。

3临沂市丹参的生产现状与前景展望

丹参用途广、疗效高,全国需求量呈逐年增长趋势。60年代初,全国年需求量不足1000吨,到现在年需求量达到5万吨左右,需求量迅速增加的原因,除人口增长因素外,主要是科技研发使丹参的用途越来越多,科研发现,丹参不仅有活血化瘀的功能,而且对治疗心脑血管病、肝病、脉管炎及神经性衰弱等多种疾病均有新的疗效。以丹参为原料生产的丹参膏、丹参片、复方丹参酊、冠心片、丹参葛根六胡片、丹参丸、丹参注射液、舒心冲剂、冠心冲剂、复方甘草丹参片等中成药近百种,生产的剂型有蜜丸、水丸、片剂、洒剂、冲剂、糖浆剂、注射剂等10多余种。尤其是近些年来,随着人们膳食结构的变化和社会老龄化的出现,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丹参在临床治疗和预防过程中发挥着其他药物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使丹参的身价倍增,用量翻番。由此可见,丹参生产的市场潜力是巨大的。

沂蒙山区拥有丰富的野生丹参药材资源。60年代初开始,市场上出现了一种新的品种,被称为“蒙山丹参”,据我们考证这是一种由野生丹参经驯化改良而成的栽培种,其外型接近于野生丹参。它因外型鲜艳,条粗长,丹参酮含量比野生丹参高0.4%,成为市场上丹参优良品种之一,加强对蒙山野生丹参药材资源的建设保护、开发利用,驯化栽培,是促进我市医药产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符合我市经济发展战略。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促进生态建设的有效途径。

4丹参大垄双行覆膜高产稳产栽培技术

41丹参传统种植的技术缺陷

市场需求刺激生产也刺激着人们对野生丹参的无序采挖,连年大批量的采挖不仅使野生丹参资源本身濒临灭绝,也会导致与之共生的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沂蒙山区农民自上世纪60年代末引野生丹参变为家种,90年代末初具规模,经过多年的种植探索,虽然掌握了一定的种植技术,但传统种植模式均存在一定的技术缺陷,致使丹参的高产稳产困难,丹参的匀质化程度低,比如原有平种或单垄单行种植等种植方式,不科学、不规范,平种虽然能减少跑墒提高种苗成活率,但是因夏季雨大易造成涝灾,会出现丹参成片死亡的现象,同时平种收货时费时费工,增加生产成本;单垄单行种植虽然具有耐涝、易收获等特点,但是保墒差,春季往往因雨少风大易形成旱灾,致使丹参保苗困难,易造成丹参的缺苗断垄。又加上连续多年重茬种植病虫害严重,致使丹参单产不高,总产不稳,产量持续减少,质量大大下降,制约着丹参的生产发展。

42丹参大垄双行覆膜高产稳产栽培技术

为克服丹参常规种植中遇到的技术难题,我单位与山东省农科院药用植物研究中心积极开展丹参高产稳产研究,研发出“丹参大垄双行覆膜高产栽培技术”, 这种栽培模式特别适合山区丘陵地带的丹参种植,既克服了传统平种模式的雨季不耐涝和收获费工的缺点,同时又解决了单垄单行种植春季不抗旱,保苗困难的难题。在风大雨少阳光充足的春季里,平种虽然能减少跑墒提高种苗成活率,但到阴雨连绵的夏季很容易形成内涝造成丹参的成片死亡,导致减产,同时平种也造成收获费时费工,导致生产成本增加;单垄单行种植虽然耐涝易收获,但春季易干旱保墒差降低种苗成活率从而减产。因此大垄双行腹膜栽培模式既能有效的提高春季因雨少风大时的保墒效果和种苗的成活率,又能有效的避免夏季因雨水多时造成的内涝和减少收获劳动成本,同时覆黑膜技术的应用,又抑制了田间杂草的生长,即避免了除草剂的使用,又减少了除草的劳动成本,所以丹参大垄双行覆膜栽培技术,是一种既科学又环保的丹参绿色种植技术。

43丹参大垄双行覆膜高产栽培的技术要点

431选地整地: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壤质土地块,忌黏土。每亩结合整地施农家肥2500千克,磷酸二铵15千克,实行统一机耕,深松30厘米以上,土壤上松下实,整平、耙细,起垄,垄宽90厘米,垄高25厘米,垄面宽40厘米,大田四周修建宽1.5米,深1米的排水沟,连接基地外排水设施。

432地膜覆盖:起垄后及时腹膜,采用黑色地膜或黑灰多功能双层地膜,膜宽100厘米,厚度为0.005-0.006毫米。铺膜时紧贴地面、拉紧,薄膜边缘埋土约10厘米,压实,于膜上种植行覆土,厚度约2厘米。

433种苗选择:选用根长约15厘米,根上部直径约0.5厘米以上无病虫害、无损伤、均匀一致的健壮种苗。

434移栽方法:采用膜上栽植,于霜降后至封冻前或解冻后,结合土壤墒情,尽早移栽,不迟于3月中下旬,于垄面上按行距20厘米顺垄交叉种植2行,株距15厘米,穴载,穴深15—20厘米,用宽约5厘米竹片(或丹参移栽器)按种苗下端1.5-2厘米处,顺势垂直插入土壤中,深度以苗不漏土为宜,覆土压实封口,每亩地大约栽植8000—9000株,据土壤墒情适期浇定苗水。

435收获:秋季地上茎叶枯萎后或早春萌发前采挖,选晴天,土壤半干时,去除地上部茎叶,去净地膜,挖松根际土壤,顺行完整挖取或采用丹参收获机进行采收,采挖深度大于30厘米,采挖幅度不小于垄宽。

436初加工:丹参挖出后,置于地面晾晒直至变软,抖掉泥土,集中到晒场,把直径大于1.0厘米,长大于15厘米的丹参根,整好扎把,集中存放干燥。其他细小、断碎丹参根集中晾晒,经常翻动至干燥。

437贮藏:丹参根干燥后用长150厘米,宽90厘米的编织袋盛装,封口,置于阴凉干燥处贮藏。


参考文献:

[1]卫生部药典委员会. 中国药典 [M], 一部.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0: 52.

[2] 杜 琳, 黄桂东,等丹参的高产栽培及加工技术[J] . 农产品加工·学刊,2007,7:89-90

[3]. 单成钢,倪大鹏,朱京斌,等.丹参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J]山东农业科学,201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