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针对性护理对化脓性阑尾炎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1-29
/ 3

分析针对性护理对化脓性阑尾炎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影响

张梅芳

黑龙江伊春市大箐山县人民医院 伊春市 153106


摘要 目的 分析针对性护理对化脓性阑尾炎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选取于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化脓性阑尾炎患者80例进行研究,选取时间2018年12月-2019年12月,根据护理方法不同分为2组,各40例。参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的方法,观察组采用针对性护理的方法,观察两组患者的术后切口感染率。结果 两组患者在术后切口感染率的比较上存在差异,观察组显著低于参照组,差异明显(P<0.05)。结论 在对脓性阑尾炎手术患者进行护理时,行针对性护理的方法,可以降低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的概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针对性护理;化脓性阑尾炎;切口感染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targeted nursing on postoperative incision infection in patients with suppurative appendicitis. Methods a total of 80 patients with suppurative appendicitis who received surgical treatment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retrospectively. They were selected from December 2018 to December 2019 and pided into two group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nursing methods, 4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routine nursing,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targeted nursing, and the postoperative incision infection rate of the two groups was observed. Results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postoperative incision infection rat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reference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 (P < 0.05). Conclusion in the nursing of patients with purulent appendicitis surgery, needle to needle nursing can reduce the probability of postoperative incision infection, which is worthy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Key words] targeted nursing; suppurative appendicitis; incision infection

阑尾炎在临床上属于常见病的范畴,而在阑尾炎的治疗中,手术为此病治疗的常用方法【1】。但就临床的实际情况而言,罹患化脓性阑尾炎的患者,很容易出现术后切口感染的问题。因此,需要切实加强对化脓性阑尾炎手术患者的临床干预,以降低切口感染的发生概率【2】。基于此,本次实验将围绕着针对性护理对化脓性阑尾炎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影响进行分析论述,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 一般资料

回顾性选取于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化脓性阑尾炎患者80例进行研究,选取时间2018年12月-2019年12月,根据护理方法不同分为2组,各40例。期间,参照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25 -62岁,平均年龄(47.31±3.45)岁;观察组男25例,女15例,年龄25-63岁,平均年龄(47.82±3.15)岁;通过比对发现,两组间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可比性。纳入标准:参与此次实验的患者均符合化脓性阑尾炎的相关临床诊断标准;患者对此次实验知情且同意。排除标准:存在精神疾病、意识障碍者;拒绝参与研究者;临床资料不齐全者。此次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研究决定,准予进行。

    1. 方法

1.2.1参照组

参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的方法,包括基础护理、常规换药等。

1.2.2观察组

观察组采用针对性护理的方法,具体如下:(1)术前。术前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并提升患者对疾病、手术的认知。医护人员则应对手部与手术室进行消毒,以达到无菌。(2)术中。注意对患者术区皮肤的脱脂与消毒,预防外源性感染。在吸患者的腹腔脓液时,医护人员需要用无菌纱布粘尽黏液,同时要避免接触皮下组织,并对切口进行保护,以避免术源性感染的发生。(3)术后。术后需要对患者的引流情况进行观察,并确保引流管的通畅。对于疼痛严重的患者,可适当给予其镇痛药物。同时对患者的切口情况进行观察,若存在化脓的情况,需要及时刮除存在的坏死组织,并按照医嘱进行换药且对切口进行杀菌、抑菌护理。

    1. 观察指标

观察80例患者的感染发生率,包括轻度感染、重度感染。

    1.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2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层面分析,计量资料为均数±平方差(6013b9b9a1031_html_eecbdeb449934a29.gif ±s)表示,t值用于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卡方检验,在P<0.05时,差异便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切口感染发生情况比较

统计数据表明,两组患者在切口感染发生率的比较上存在差异,观察组显著低于参照组,差异明显(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切口感染发生情况比较(n,%)

组别

轻度感染

重度感染

发生率

参照组(n=40)

6

2

20.00%

观察组(n=40)

2

0

5.00%

x2



4.114

P



0.043

3 讨论

化脓性阑尾炎多是由化脓性大肠杆菌合并其他厌氧菌感染所导致,罹患此病的患者需要接受手术治疗【3】。但就临床的实际情况而言,此病术后的患者很容易出现感染的情况,而这无疑会对患者的预后康复造成影响,并会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4】。因此,临床需要加强对化脓性阑尾炎患者的干预,以降低切口感染发生的概率【5】。此前在对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主要应用的便是常规护理的方法,但此种方法的整体效果欠佳。因此,可以采用针对性护理的方法,此种护理方法的优势在于,一切以患者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即在对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强化对患者的各方面干预,以此来降低感染发生的概率【6-7】。其次,此种护理方法还注重对外源性感染、术源性感染的预防,从而阻断感染的路径,降低感染发生的概率。此外还有研究指出,采用针对性护理的方法还能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并能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8】。这从侧面说明,针对性护理的方法可以在降低切口感染发生率的基础上,实现其他护理指标的改善,这对于患者的护理来讲,有着重要的意义【9-10】。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切口感染发生率的比较上存在差异,观察组显著低于参照组,差异明显(P<0.05)。由此可见,对化脓性阑尾炎手术患者进行针对性护理,可以有效降低患者发生感染的概率。此次研究的结果同过往报道一致,说明针对性护理的方法具备相应的临床效力,这主要用同针对性护理方的全面性、系统性有关。所以在对此类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可以优先采用此种护理方法。

综上所述,在对脓性阑尾炎手术患者进行护理时,行针对性护理的方法,可以降低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的概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崔宇. 手术治疗急性化脓性阑尾炎的围手术期护理措施探讨[J]. 中国医药指南,2020,18(21):248-249.
[2]王丽萍. 对接受手术治疗的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患者进行优质护理的效果分析[J]. 当代医药论丛,2020,18(13):246-248.
[3]张玲花. 整体护理对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患者术后康复及护理工作满意度的影响[J]. 中国药物与临床,2020,20(12):2081-2083.
[4]陈世霞. 化脓性阑尾炎患者术后针对性护理对预防切口感染的疗效评价[J]. 甘肃科技,2020,36(09):150-152.
[5]卢巧萍,赖燕容,张翠花. 针对性护理对预防急性化脓性阑尾炎伴穿孔患者切口感染的效果[J]. 中国校医,2020,34(03):181-183.
[6]郭艳苹. 针对性护理对化脓性阑尾炎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影响分析[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22):293+298.

[7]何玉娥.化脓性阑尾炎切除术后切口感染应用预见性护理措施的效果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23(2):85-85.


  [8]姚康康.循证护理对小儿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的预防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9(22):187-188.
  [9]陈雅卓.循证护理在预防小儿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9):227-228.
  [10]黄桂芳,杨秀芳.化脓性阑尾炎术后患者切口感染的预防护理分析[J].当代医学,2016,22(9):106-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