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名老中医孙玉凤教授治疗缺血性中风经验介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1-29
/ 2

基层名老中医孙玉凤教授治疗缺血性中风经验 介绍

贾大维

农安县中医院脑病科 吉林省长春市 130200


摘要:本文介绍基层名老中医孙玉凤教授治疗缺血性中风的治疗经验以及对其病因病机的认识。孙玉凤教授认为缺血性中风病因有虚有实,相互错杂,多为脏腑正气亏虚,痰瘀凝滞,血脉不通,气机不畅,脑络受损,治疗时应兼顾标本,补需祛实,扶正祛邪,故其针对缺血性中风提出“温补脾肾,祛痰通络”治疗思想。针对中风患者易造成偏瘫等功能性障碍,孙玉凤教授主张针灸、中药涂擦、中药熏洗等多种方式综合治疗,且疗效显著。

关键词:孙玉凤、缺血性中风、治疗经验


孙玉凤,女,主任医师,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从医40余载,重视中医理论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诊断上强调知常知变,立法精通,灵活用药,重视治未病,未病先防,深受广大患者和群众的赞誉。对诊治脑病,孙玉凤主任有着丰富的经验,对中风、眩晕等脑部疾病的治疗更是有着独到的见解。《内经》云:“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会心录》曰:“夫六腑清阳之气,五脏精华之血,皆会与头,为至清至高之处,故谓之元首,至尊而不可犯也。”孙玉凤主任认为,脑为阴精与清阳融汇贯通支出,乃全身最高器官,在脏腑中首局脑核心地位。脑对五脏之神——神、魂、魄、意、志具有统帅和调节作用,保持机体高度统一。现将孙玉凤教授治疗缺血性中风经验总结如下:


  1. 孙玉凤教授对缺血性中风的病机认识

《内经》则云:“年四十而阴气自半, 起居衰矣。”《丹溪心法》谓:“湿生痰,痰生热,热生风。” 《素问》有“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 厥。”孙玉凤主任认为生理的衰老以及不良生活习惯造成了脏 腑功能逐渐虚损。脾胃虚弱,气血亏虚,痰湿内聚,血 行瘀滞;肾元耗损,阴阳失调,阴不制阳,肝阳暴亢,内 风携痰瘀妄行,阻滞经络脏腑而发病。急性期虽以本 虚为基础,却突出表现为风、火、痰、瘀等标实的特点。 急性期风邪横蹿经络,气血运行失常,脏腑经络损伤, 火热之邪灼伤脉道,耗伤气血,聚津成痰,灼血致瘀,致 使病理产物蓄积,聚生毒邪1,损伤脑髓,阻碍气血化生,脑髓失养。恢复期、后遗症期病机虚实错杂,一方面,脾肾两脏虚损,脏腑运化不足,气血阴阳亏虚造成 脑窍及肢体难得滋养。另一方面,气虚推动不足,脏腑功能失调,痰、瘀、毒等邪实胶结,不仅造成脑髓经络持久损伤,并且伏藏于体内,适逢气候、情志等骤变,中风亦可复发。

  1. 治疗经验

2.1 补脾肾,强筋骨 孙玉凤教授认为中风病的发病原因主要为,脾肾亏虚,气机逆乱,肝肾亏虚,脑络失养。脾为气血生化之源,亦是气机升降之枢纽。脾虚失运,水谷不化,气血失养,痰湿内生;脾虚湿盛,升降逆乱,痰湿上逆,脑络失养,易受痰瘀之邪侵扰发中风。中风发病,脾胃受损愈重,精血上不能荣于脑, 下不能温濡四肢,故神智昏蒙,肢体萎软。脑为髓海,肾主骨生髓,脑髓受损,必然肾虚。肝肾为乙癸同源,精血密不可分。肾水亏虚,不能涵木,肝阳暴亢,内风伺机而动。 肝主筋,与肢体运动密切相关。肝肾精亏,筋骨失于充养,技能失于精巧,故肢体瘫痪。孙玉凤主任认为脾肾强弱与中风病发病与否紧密相关。故治疗时,可温补脾肾,有助于气机升降有序,水液代谢正常,气血精微生成充足,后天所生之精气可补肾益髓,脑髓得充,技巧出焉。


2.2益气血,祛实邪 《内经》云 “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王清任《医林改错》认为“夫元气藏于气管之内,分布周身,左右各得其半。”“元气 亏五成,下剩五成,周流一身,必见气亏诸态”。可见中 风症状的产生以元气亏虚为本源。“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 管 无 气,必 得 留 而 为 瘀”。《医 方 考》载: “中风,手足不用,日久不愈者,经络中有湿痰死血也。” 朱丹溪认为“半身不遂,大率多痰,在左属死血、少血, 在右属痰……”。孙玉凤主任探索古人治法,结合自己临床经验,认为缺血性中风元气亏虚,气亏则血少,气为血帅,血脉空虚,气虚推动无力,则血行不畅,水谷精微输布异常,聚而生 痰,滞而成瘀。痰、瘀等久留不去,酿积成毒,毒损脑络 为害深重,造成恢复困难2。 脾虚则痰盛,气虚则血淤,痰、瘀为中风发病的致病因素,中风发病后,补中益气,化痰通络,活血化瘀,方可脉络通达,精血方可上荣于脑,下濡于肢,身体方可恢复。


典型案例 宋某某,女,81岁,因生气后突发左侧肢体无力2天于我院门诊治疗,行头部CT示:右侧基底节放射冠区可见片状低密度影,既往高血压病病史10余年,最高血压达200/120mmHg,自行停用药物半年。查体:血压190/100mmHg,神清,言语蹇涩,左侧中枢性面舌瘫,左侧肢体肌力差,左上肢肌力4级,左下肢肌力3级,西医诊断为脑梗死(急性期),给予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循环,营养神经治疗。初诊时症见:气短乏力,口角流涎,眼皮略肿,睡眠差,多梦,二便正常。舌质暗,苔黄腻,脉沉滑。

辨证分析:患者为老年女性,平素饮食不节,喜食排骨、核桃、瓜子等肥甘油腻之品,影响脾胃,脾主运化,运化失常,痰浊内生,气机不畅,瘀血阻络,恰逢患者生气之时,肝阳暴亢,内风携痰 瘀阻滞经络、脑窍,故左侧肢体活动不利、言语不利加重,脾失健运,运化失常,水谷不化,故纳差,阻碍脾胃气血化生,故气短乏力。结合患者症舌脉所见,患者为本虚标实。中医诊断:中风,中经络,风痰瘀阻证。治以益气健脾,化痰通络为治疗原则。孙玉凤教授首方以化痰通络汤加减,具体方药如下党参30g,茯苓30g,丹参15g,砂仁6g,远志15g,山药15g,川芎15g,红花15g,桃仁10g,天竺黄15g,石菖蒲15g,清半夏15g,陈皮15g,白术15g,枳壳15g,珍珠母30g,甘草10g,7剂,水煎取汁300ml,150ml日2次口服。3日后,患者病情稳定,给予中药涂擦、针灸进行治疗,7日后患者病情好转,左手远端肌力明显改善,流涎好转,左上肢肌力4级,左下肢肌力3级别,患者乏力明显,饮食尚可,仍有睡眠差,口干,大便干,舌暗红,少苔,脉细。孙玉凤主任结合患者症舌脉表现,调整治疗方案,此时患者中医证型改为:中风,中经络,气阴两虚挟瘀。治以滋阴益气活血。方以补阳还五汤加减,具体方药如下:黄芪40g,山药20g,川芎15g,当归20g,知母15g,玄参15g,白芍15g,牛膝15g,熟地20g,生地20g,生龙牡蛎各30g,7剂水煎服。7日后,患者乏力减轻,言语蹇涩较前好转, 睡眠改善,左上肢活动基本正常,左下肢无力症状改善,舌脉同前,效不更方,上方继续服用7剂。1个月后随访患者口舌略笨拙,肢体活动如前,饮食二便正常。

按:该患者年过八旬,身体衰弱,阴阳俱衰,饮食不节, 脾运失常,痰浊瘀血内生而发中风。发病之初以风、 痰、瘀、虚为特点,故首方以清半夏、陈皮、茯苓燥湿化痰。砂仁芳香醒脾,行气化湿。天竺黄清热化痰,石菖蒲、远志开窍豁痰。珍珠母平肝潜阳、重镇安神。方中加以丹参,川芎,行气活血,化瘀通络。枳壳、陈皮理气通络,调畅气机。党参、山药益气健脾、滋阴生津。口服7剂后,患者病情好转,厚腻苔得除,痰浊得化。 复诊时患者以气喘乏力、口干、便干、眠差为主要表现,舌暗红,少苔,脉细,为一派精血亏虚之象,方中以熟地、生地、山茱萸之品,滋阴生津,调补肝肾。又重用黄芪、单身补中益气, 佐以知母滋阴泻火,以制黄芪之热,生龙牡滋阴潜阳,镇静安神。在本病例中,孙玉凤主任标本兼顾,扶正祛邪,随症加减遣方用药,联合穴位针灸、中药涂擦等中医综合疗法,故中风得愈,肢体得动,病愈如初。


参考文献

[1] 王凤丽,郭蓉娟,陈志 刚,急性脑梗死从火毒论治的理论基础与实践 依 据 [J].北京中医药,2015,34(10):797-799.

[2] 付海涛,程 皓,孟 湧 生.刘冬立教授从气血论治缺血性中风病经验总结[J].陕西中医,2019,40(2):257-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