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操控全身麻醉中患者的意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1-29
/ 2

怎样操控全身麻醉中患者的意识

刘尚升

兴文县人民医院 四川宜宾 644400

我们都知道,临床上的一些大型手术都需要对患者进行身体局部麻醉操作,甚至是全身麻醉操作,但很少有患者对于这其中的机理进行了深入的了解,探究全身麻醉到底是如何使患者失去意识、全身麻醉操作分为哪几个部分、麻醉医师是如何操控全麻患者围术期意识变化的?

1关于什么是全身麻醉

从医学的角度来说,全身麻醉指的是麻醉医师将麻醉药物通过恰当的麻醉注入方式引入患者体内,从而对于患者的中枢神经以及神经系统造成抑制作用。常见的麻醉引入方式包括呼吸道吸入、静脉注射以及肌肉注射。患者在接受全麻操作之后,大脑皮层会失去痛感,当麻醉效用完全发挥之后,患者会丧失知觉、痛感和身体的反射作用,全身的骨骼和肌肉都会保持在松弛的状态。

2全身麻醉操作过程中为何需要实现对于意识状态的良好控制

全身麻醉操作需要达到的标准即是使患者在整个手术操作过程中失去意识状态,自身呼吸作用也需要依靠呼吸机来得以维持。但麻醉医师又不可使患者的麻醉状态过深,否则会导致患者陷入深度麻醉状态,血液当中麻药浓度过高会加大手术结束之后的唤醒难度。如若患者血液当中麻药浓度过低又容易出现术中知晓现象,也就是手术中途恢复意识或恢复部分意识,这给患者造成的精神打击是非常大的。由此可见麻醉医师的合理给药和正确给药对于控制全身麻醉操作过程中患者的意识状态是非常关键的,良好意识状态的控制才能够推进整个手术操作的顺利进行。

手术麻醉操作过程中有可能会出现胃内容物反流的情况,导致误吸消化物,从而并发肺部炎症。这是造成全麻手术操作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次,在麻醉苏醒期,人体的功能都在慢慢复苏,大部分患者的情绪都较为稳定,然而小部分患者会由于麻醉而出现情绪波动大、焦躁不安的情况。进入到苏醒期之后的全麻患者,一般能够在一个小时到一个半小时之间苏醒,身体机能正常恢复至术前状态,然而有少部分患者由于各种因素会出现苏醒时间延长的现象。导致这类现象的常见原因,包括麻醉药物效用时间过长、患者自身代谢能力不足、中枢神经受到损伤等。通常高龄和低龄患者在手术之后苏醒时间也会相较于中年群体更长一些。由于麻醉而引发的其他并发症也较多,譬如支气管痉挛、低氧血症、急性肺不张通气不足综合征、高血压、脑血管意外等等。

一般为了尽量降低全麻手术对于患者造成的身体损伤,麻醉医师会在术前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最为合适的麻醉方案,尽量将风险降至最低。

3麻醉医师怎样操控全身麻醉中患者的意识

​从第二部分的所述内容当中相信,读者也可以发现,麻醉医师的操作对于患者意识状态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大型手术往往要求患者在手术操作过程中保持意识丧失的状态,这样可以减轻患者机体和神经存在的反射反应,从而推进手术操作顺利进行,如若由于麻醉药物给予不当,导致患者在手术中途苏醒,则会引发严重的医疗事故,但如若麻醉药物给予过量,也会导致患者出现苏醒延迟的情况,一般情况下术后半小时至一小时就会苏醒,而苏醒延迟则会导致患者在术后三小时还未见苏醒迹象。对于麻醉水平较高的医师来说,他们应该要能够做到综合患者个人情况、手术进展等多种因素来判定是否需要持续性给予麻醉药物或如何对于给药方式进行调整。

从专业的角度来说,保持患者在手术过程中意识丧失状态,是全身麻醉操作的重要因素之一。发达国家由于全身麻醉操作术中知晓而引发的医疗纠纷案比较普遍,但由于我国患者对于此方面的了解不够深入,所以因此出现的临床医疗纠纷也并不多见,但这也确实是一种极需引起临床麻醉医师重视的现象。随着今后专业知识的普及以及患者对于法律观念的增强,如若临床还未增强对于此方面的重视,则很有可能会导致不必要的医疗纠纷出现。

当前临床很多麻醉医师在判断术中患者麻醉深度时,主要根据的都是血压高低及心率快慢这两个主要指标。经验颇为丰富的医生在基于这两个指标的参照之上都能够首先排除干扰因素,然后对于患者麻醉深度作出准确判定,但考虑到现如今全身麻醉的普及率在逐渐提升,且麻醉医师每天需要在不同手术床之间周转,导致的结果就是浅全麻占比提升,出现了术中知晓现象,从而引发了手术后遗症。针对此种迫在眉睫且需要改善的情况,麻醉医生应该要如何进行改进呢?

有一部分学者建议,既然临床浅全麻现象较为普遍,则应加深术中麻醉,也就是通过添加麻醉药物应用剂量的方式使患者进入深度麻醉状态,但这引发的不良结局也是比较明显的,很容易造成患者苏醒延迟,麻醉药物的应用量加大也会加重患者的经济负担。相对而言,更多专家更加支持借助于手术过程中有效的麻醉深度监测来避免术中知晓问题的出现。其实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能够实现对于术中患者麻醉深度监测的途径也越来越多样化,而麻醉深度指数就是一种准确直观且能够保持对于患者麻醉深度动态监测的方法。麻醉深度指数是国外的公司所开发的用于监测患者镇静程度及意识水平的新式设备,这一设备能够对于脑电图的参数分析进行量化处理,得出CSI值,然后结合其他的参数譬如肌电、爆发抑制等,判定患者的麻醉深度。在应用全身麻醉的手术操作过程中,结合麻醉深度指数对于患者进行判断则可以得到一个被量化的催眠等级,从而根据其指标,及时恰当的调整麻醉药的用药剂量,大大避免了术中知晓现象的出现,也能够使患者的恢复条件保持在最佳水平,相应减少了麻醉手术之后的护理时间。这样的观察方式对于特异性患者的用药而言,具有较强指导价值,能够为今后全身麻醉的实践提供标准化的参照,将其作为全身麻醉的判断指标是比较可行的。如若还是由于术中知晓问题引发了医疗纠纷,那么医院也可以将这一指标作为客观依据,判定麻醉医师的操作是否符合临床要求,从而做到自我维权。

总言之,整个全身麻醉操作过程是比较复杂的,需要经历麻醉前的准备工作以及麻醉诱导、麻醉维持及苏醒过程,这一整个过程都需要麻醉医师的参与,并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反应判定是否需要继续给予麻醉药物或减少麻醉药物的应用剂量。但其实,经验较为丰富的麻醉医师凭借自身经验或者是借助于准确、精密的术中监测仪器,也能够大大降低术中知晓现象的发生率,实现对于术中患者意识状态的良好控制,从而促进整个手术操作过程的顺利推进,严格避免因此而引发的医疗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