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ASL、MRA及DWI技术在诊断急性脑梗死缺血半暗带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2-02
/ 2

3D-ASL、 MRA及 DWI技术在诊断急性脑梗死缺血半暗带中的应用

缪华

南通大学附属瑞慈医院 ,江苏 南通 226000

【摘要】目的:分析3D-ASL、MRA及DWI技术对急性脑梗死缺血半暗带的临床诊断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9年3月-2020年9月期间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0例,依据DWI梗死面积以及ASL灌注异常面积,将患者分为灌注异常面积<梗死面积组、灌注异常面积≈梗死面积组、灌注异常面积>梗死面积组,当ASL上低灌注面积>DWI梗死面积时,超出梗死面积的部分即视为IP区,探究3D-ASL、MRA及DWI技术的检出率。结果:90例患者全部显示出弥散受限高信号,检出率100%。小面积脑梗死有28例,ASL灌注异常10例,检出率为(10/28)35.71%。大面积脑梗死有62例,ASL全部显示出灌注异常,检出率(62/62)100%。结论:3D-ASL、MRA及DWI技术对急性脑梗死缺血半暗带具有良好的临床诊断效果。

【关键词】3D-ASL;MRA;DWI;急性脑梗死;缺血半暗带


急性脑梗死是一种病死率较高的临床常见疾病,并且该病具有致残率高、发病率高、易复发等特点,近年来IP理念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及时确定IP,尽早采取再灌注治疗,能够大大提升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效果。但是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如何及时确定缺血半暗带范围,成为了治疗急性脑梗死的重点问题之一。我院通过临床实践证明,3D-ASL、MRA及DWI技术对急性脑梗死缺血半暗带具有良好的临床诊断效果,现将相关研究成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2019年3月-2020年9月期间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0例,其中有男56(62.22%)例,女34(37.78%)例,患者年龄39-86岁,平均年龄(67.53±4.26)岁,90例患者的发病时间全部在72h以内,全部通过MRI或者头颅CT诊断为急性脑梗死,患者均表现出言语模糊、意识不清、头晕、肢体乏力等症状,依据DWI梗死面积以及ASL灌注异常面积,将90例患者分为灌注异常面积<梗死面积组、灌注异常面积≈梗死面积组、灌注异常面积>梗死面积组,每组各30例,所有患者均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且全部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检查方法

采用3D-ASL、MRA及DWI技术对缺血半暗带进行临床诊断,通过DWI以及ASL图像来辨别病变范围,超出梗死面积的部分即视为IP区,观察3D-ASL、MRA及DWI技术的检出率,并分析患者的血管狭窄情况,血管狭窄的评级标准为:远端血管无显影,闭塞,即为0级;远端血管显影不完整,血管信号局部缺失,即为1级;远端血管完全显影,狭窄超过50%,即为2级;远端血管完全显影,狭窄不超过50%,即为3级;一切正常即为4级。梗死面积直径在3cm以下的患者,为小面积脑梗死;梗死面积直径达到或超出3cm的患者,为大面积脑梗死。

2结果

90例患者全部显示出弥散受限高信号,检出率100%。小面积脑梗死有28例,ASL灌注异常10例,检出率为(10/28)35.71%,其中有多发散状脑梗死9例,包括灌注异常面积<梗死面积组2例,灌注异常面积≈梗死面积组2例,灌注异常面积>梗死面积组5例。另有ASL高灌注1例,其余18例患者未发现明显异常。大面积脑梗死有62例,ASL全部显示出灌注异常,检出率(62/62)100%,其中灌注异常面积<梗死面积组3例,包括高灌注2例,ASL内低周高灌注1例。灌注异常面积≈梗死面积组7例,包括ASL低灌注4例,左颞叶低灌注、左额叶高灌注3例。灌注异常面积>梗死面积组52例,全部显示出ASL低灌注。3组患者的血管狭窄情况如表1所示。

表1:3组患者的血管狭窄情况

组别

MRA狭窄等级

合计

0

1

2

3

4

ASL<DWI组

0

1

3

3

12

19

ASL≈DWI组

0

3

2

4

2

11

ASL>DWI组

20

18

13

9

0

60

合计

20

22

18

16

14

90

3讨论

急性脑梗死的发病率较高,是导致中老年人死亡的常见疾病之一,能否及时做出诊断,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具有重要影响,近些年来,血管介入和静脉溶栓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主要治疗方法,近年来IP理念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IP主要是指梗死中心周围的缺血性脑组织,这些组织的电活动虽然已经中止,但是能够维持跨膜电位以及膜电压[1]。IP的存在具有一定的时限,如果能够及时进行再灌注治疗,使血流及时得到恢复,这些脑组织有几率存活下来,否则这些脑组织将会坏死,因此如何及时确定IP,尽早采取再灌注治疗,成为临床治疗工作中的重点[2]

3D-ASL(三维动脉自旋标记)是一种新型的MR灌注技术,该技术所使用的内源性示踪剂是人体血液中的氢质子,因此3D-ASL技术无需引入外源性对比剂[3]。在使用该技术时,能够通过反转脉冲来对动脉血质子进行标记,经过对标记前后的图像进行减影,就可以形成组织灌注参数图,再结合DWI(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就可以确定IP[4]。为了探讨3D-ASL、MRA及DWI技术对急性脑梗死缺血半暗带的临床诊断效果,我院对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展开研究,研究结果显示,90例患者全部显示出弥散受限高信号,检出率100%。小面积脑梗死有28例,ASL灌注异常10例,检出率为(10/28)35.71%。大面积脑梗死有62例,ASL全部显示出灌注异常,检出率(62/62)100%。由此可见,3D-ASL、MRA及DWI技术能够探查到急性大面积脑梗死的范围、位置以及灌注情况,对于判断是否存在IP具有很大帮助,不过还需要注意,3D-ASL、MRA及DWI技术对小灶梗死区灌注的敏感性不高,如何突破这一瓶颈,还需要广大医务人员不断学习、继续探索。

【参考文献】

[1]杨凡,陈小军,石海,于卉. 磁共振动脉自旋标记成像技术检测急性脑梗死缺血半暗带的临床应用[J]. 影像技术,2019,31(05):10-12.

[2]卓丽华,唐春耕,周明,姚洪超. ~1H-磁共振波普成像联合弥散加权成像、3D-动脉内源性标记对急性脑梗死缺血半暗带的评估价值[J].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9,13(08):596-602.

[3]刘洋,戴真煜,陈飞,姚立正,董从松,张志平,胡建斌. 磁共振3D-pcASL技术在超急性脑梗死缺血半暗带检测及预后判断中的应用[J]. 医学影像学杂志,2018,28(08):1242-1245.

[4]邢英瀛,张雪芳,程曼,张颖雪,张小林. 磁共振波谱联合表观弥散系数与灌注加权成像联合DWI评价急性脑梗死后缺血半暗带的比较[J]. 黑龙江医药科学,2020,43(03):86-8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