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黏膜下肿物超声内镜下的特点及意义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2-22
/ 3

消化道黏膜下肿物超声内镜下的特点及意义

迪里白尔 ·库尔班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健康管理中心,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1

摘要:消化道黏膜下肿物(SMTs)是指来源于非上皮细胞组织的病变,大多数患者没有特异性临床表现,多在普通胃肠镜检查时发现。普通内镜检查无法准确评估黏膜下病变的性质,而超声内镜(EUS)的问世及应用恰好弥补了这一不足,EUS利用超声探头与内镜技术结合既可以直接观察病灶黏膜表面,还可以通过超声扫描获得病灶及周围器官组织断层的组织特征,EUS检查还具有受周围组织器官干扰小、图象分辨率高等优点。本研究将本院2016年5月—2019年8月行EUS检查的并且有病理结果的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现报告如下。

关键词:消化道黏膜下肿物;超声内镜;病理类型;特点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16年5月—2019年8月医院内镜中心行EUS检查的且有病理结果的412例SMTs患者资料,男197例,女215例;年龄19~83岁,平均年龄(56.20±11.73)岁;病变位于上消化道234例,下消化道178例。

1.2主要器械及方法

选用超声电子胃镜GF-UCT240-AL5,内镜主机CV-290,超声内镜图像处理器EU-ME1,超声探头驱动器MAJ-935,超声小探头UM-3R,电子胃镜GIF-H260Z,电子结肠镜CF-H260AL。记录EUS下病变的部位、大小、组织来源层次、内部回声、诊断结果及病理结果。

2结果

2.1 SMTs病变的分布情况

收集的资料中病变位于食管87例,贲门5例,胃111例,十二指肠31例,回盲部26例,结肠78例,直肠74例;其中以食管和胃分布最常见。

2.2 SMTs病变的病理类型及分布

病理证实平滑肌瘤107例,间质瘤76例,脂肪瘤56例,异位胰腺21例,神经内分泌瘤113例,囊肿16例,其他病变23例,平滑肌瘤主要分布于食管和胃,间质瘤主要分部在胃、食管和结肠,囊肿主要见于食管,脂肪瘤多见于结直肠和胃,异位胰腺大部分位于胃和十二指肠,神经内分泌瘤主要分布于结直肠。见表1。

表1SMTs病变病理类型及分布[例(%)]

部位

平滑肌瘤

间质瘤

囊肿

脂肪瘤

异位胰腺

神经内分泌瘤

其他

食管

57(53.27)

16(21.05)

9(56.25)

3(5.36)

0

0

2(8.70)

贲门

4(3.74)

0

1(6.25)

0

0

0

0

34(31.78)

40(52.63)

3(18.75)

12(21.43)

12(57.14)

7(6.19)

3(13.04)

十二指肠

1(0.93)

0

0

8(14.29)

8(38.10)

7(6.19)

7(30.43)

回盲部

1(0.93)

3(3.95)

2(12.50)

7(12.50)

1(4.76)

4(3.54)

8(34.78)

结肠

7(6.55)

12(15.79)

1(6.25)

11(19.64)

0

45(39.83)

2(8.70)

直肠

3(2.80)

5(6.58)

0

15(26.78)

0

50(44.25)

1(4.35)

总计

107

76

16

56

21

113

23


2.3 SMTs病变的组织来源情况

病变来源于黏膜肌层有143例,黏膜下层131例,固有肌层115例,其他23例;平滑肌瘤来源于黏膜肌层和固有肌层病变高于黏膜下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来源于黏膜肌层和固有肌层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间质瘤来源于固有肌层、黏膜肌层和黏膜下层的相互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固有肌层>黏膜肌层>黏膜下层;囊肿来源层次之间相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脂肪瘤和异位胰腺来源于黏膜下层病变高于黏膜肌层和固有肌层病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SMTs不同病理类型的回声、大小及形状特点

平滑肌瘤、间质瘤内部呈低回声病变的所占比例分别为87.85%(94/107)、82.89%(63/76),93.75%(15/16)的囊肿内部呈无回声,脂肪瘤87.50%(49/56)内部呈高回声,异位胰腺内部呈高回声、呈混合回声比例分别为61.90%(13/21)、9.52%(2/21),神经内分泌肿瘤内部呈低回声、等回声和混合回声所占比例分别为42.48%(48/113)、32.74%(37/113)、22.13%(25/113)。412例患者中有89.08%(367/412)的病灶最大直径<2cm,只有10.92%(45/412)的病灶直径≥2cm,其中脂肪瘤和间质瘤病灶直径≥2cm的病变高于其他类型,分别占19.64%(11/56)、17.11%(13/76)。

3讨论

引起消化道黏膜隆起病变的病因包括壁内和壁外因素,壁内病变如:上皮细胞来源的息肉;非上皮细胞来源的间质瘤、平滑肌瘤、脂肪瘤、神经内分泌瘤、囊肿、异位胰腺等;壁外病变包括:正常相邻脏器如肝、胆、胰、脾的压迫。消化道黏膜在EUS下大致可以分为五层,从内到外依次是黏膜层(高回声)、黏膜肌层(低回声)、黏膜下层(高回声)、固有肌层(低回声)和浆膜层(高回声)。SMTs是指位于消化道黏膜肌层、黏膜下层和固有肌层的病变。有关报道EUS对SMTs内镜下活检阴性的患者检查结果敏感性为96.8%,特异性为89.1%。收集的412例患者中,女性患者多于男性,上消化道病变比例高于下消化道。该病的好发部位在胃、食管和结直肠,分别占病例总数的26.94%、21.12%、18.93%、17.07%,贲门部位的SMTs最少见占1.21%。食管和胃的病变多来源于黏膜肌层和固有肌层,少部分来源于黏膜下层,十二指肠和回盲部病变主要见于黏膜下层,结直肠的病变多见于黏膜下层和黏膜肌层。平滑肌瘤分布部位以食管和胃居多,分别占为53.27%、31.78%,来源于黏膜肌层和固有肌层病变高于黏膜下层,占比分别为44.86%、39.25%、15.89%,其中黏膜肌层与固有肌层之间比较无差异,病变内部呈低回声,形状规则,一般病灶直径在2cm以内,EUS对其诊断的准确率为87.50%。间质瘤52.63%分布在胃,15.79%分布于结肠,病变来源于固有肌层>黏膜肌层>黏膜下层,占比分别为61.84%、31.58%、6.58%,EUS对其诊断的准确率为84.71%。有关研究指出间质瘤是由Cajal间质细胞分化而来具有潜在恶性病变的肿瘤,大多数起源于胃,其次是小肠和结直肠,若病变内部回声不均或有点状高回声,病灶表面有出血、糜烂,与周围组织边界不清时应警惕有恶变倾向,更要及早治疗,易与平滑肌瘤混淆,要依靠病理学检查及免疫组化标志物CD117和CD34诊断。

囊肿可分布于消化道各个部位,以食管分布最高占56.26%,可来源于黏膜下各层次,其各层次之间比较无差异,内部呈无回声,形状规则呈圆形或椭圆形,EUS对其诊断的准确率最高,可达100.00%。脂肪瘤分布于胃、结直肠比例分别为21.43%、19.64%、26.78%,起源于黏膜下层病变高于黏膜肌层和固有肌层病变,内部多呈高回声,EUS对其诊断准确率为92.86%。脂肪瘤的发生机制尚不明确,目前有以下几种学说:①局部脂肪的淋巴供应和血液循环发育不良可造成局部脂肪组织堆积,从而形成脂肪瘤;②消化道的炎症刺激可能会促使脂肪瘤的发生;③可能与结缔组织变性、纤维小梁的管周脂肪浸润有关。异位胰腺主要分布于胃和十二指肠,又称为迷走胰腺,其发病率为0.2%~0.25%。收集的资料中有76.19%的病变位于黏膜下层,少部分也可以见于黏膜肌层或固有肌层,有的病灶中央可见脐样凹陷,内部多呈高回声或混合回声,EUS对其诊断的准确率较低为72.00%。由于EUS对不同类型SMTs诊断准确性不同,建议当考虑病变为诊断准确性较低的病理类型时内镜医师更应该采用多方位、多方法进行超声扫查,或着联合CT或MRI等其他相关检查来综合评估,较少漏诊及误诊的概率。

结束语

综上所述,SMTs病变的病理类型多样,在EUS下的有各自的特点,且EUS根据病变的部位、组织来源及内部回声等特点予以诊断的准确性较高。

参考文献:

[1]耿洁,李全禄,李娜,等.医用超声内窥镜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2010,27(5):2122-2124.

[2]苏燕波,刘晓敏.超声内镜在消化道疾病诊断中的应用[J].国际消化病杂志,2011,31(4):232-234.

[3]于洪波,戴林,李爱萍,等.超声内镜对2886例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诊断和治疗价值分析[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5,24(12):1437-1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