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采用银杏酮酯滴丸联合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效果及评价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2-23
/ 2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采用银杏酮酯滴丸联合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效果及评价

刘晓 , 侯晓晖

涡阳县人民医院,安徽 亳州 233600

【摘要】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采用银杏酮酯滴丸联合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效果及评价。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9年5月期间到我院治疗的11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照数字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例。对照组采用丁苯酞注射液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银杏酮酯滴丸联合丁苯酞注射液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日常生活能力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两组患者BI评分明显增加,NIHSS评分明显减少,且观察组BI评分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低于观察组患者,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采用银杏酮酯滴丸联合丁苯酞注射液治疗产生优异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能,能够减轻神经功能损伤,具有保护脑部组织的作用。

【关键词】缺血性脑血管病;银杏酮酯滴丸;丁苯酞注射液

缺血性脑血管病又被称作为缺血性脑卒中,是因脑部缺氧、缺血引发的血液循环功能障碍,导致脑组织局限性或弥漫性的脑功能损害,其中多见为中老年患者[1]。临床研究表明,该类疾病会引发较严重的神经系统功能性损伤,会永久留下后遗症,导致躯体和面部残疾,对生活质量产生影响。丁苯酞能够促进脑部血液微循环,改善脑部缺血性神经损伤程度,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常用药,但治疗效果有限,因此,本文研究丁苯酞注射液联合银杏酮酯滴丸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观察临床疗效和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5月~2019年5月期间到我院治疗的11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照数字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例。对照组患者男性30例,女性25例;年龄平均(63.24±5.34)岁;观察组患者男性32例,女性23例;年龄平均(62.68±5.56)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对比差异(P>0.05),没有统计学意义。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制定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中的诊断标准[2];②发病时间<24小时;③经过我院CT影像或MRI检查确诊为缺血性脑卒中;④年龄40~75岁;排除标准:①治疗药物过敏的患者;②以往患有心脑血管疾病及合并严重肝肾疾病和恶性肿瘤;③有认知功能障碍及昏迷或意识不清晰;④妊娠或哺育期女性。本次研究经过医院伦理会批准,患者及家属了解并签订书面知情书。

1.2 方法 入院后两组患者皆给予促进脑血管血液循环和抗血小板凝集等基础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丁苯酞(生产企业:石药集团恩必普药业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100041;规格:100ml:丁苯酞25mg与氯化钠0.9g)注射液静脉滴注。观察组注射丁苯酞的基础上增加口服银杏酮酯滴丸(生产企业:浙江九旭药业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20050393;规格:10mg*60丸)治疗,每天3次,每次4丸,坚持服用3个月。

1.3 观察指标 (1)日常生活能力使用Barthel(BI)指数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使用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NIHSS)量表评分[3]。BI评分越低,NIHSS评分越高,表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严重。(2)治疗效果:恶化表示NIHSS评分增加;无效表示NIHSS评分减少18%以下;有效表示NIHSS评分评分减少至18%~45%;显效表示NIHSS评分减少至46%~90%;临床治愈表示NIHSS评分减少至91%~100%,(有效+显效+临床治愈)/总例数X100%=总有效率。

1.4 统计学处理 选用SPSS24.0软件对两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χs)进行描述并用t检验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采用卡方检验进行分析,(P<0.05)为具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INIHSS评分 治疗前,两组患者BI及NIHSS评分对比(P>0.05),没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者BI评分明显增加,NIHSS评分明显减少,且联合组BI评分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I及NIHSS评分对比 [ 分(60345c67d29db_html_989d45c8ab772428.gif ±s)]

组别

时间

对照组(n=55)

联合组(n=55)

统计值

P

BI

治疗前

35.34±3.76

35.46±3.82

t=0.166

0.868


治疗后

58.27±9.64

64.71±6.25

t=4.157

0.000

NIHSS

治疗前

13.85±1.86

8.52±1.06

t=0.304

5.881


治疗后

13.74±1.93

6.76±1.95

t=0.761

0.000

2.2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 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80.00%)明显低于联合组患者(94.54%),(χ2=5.238,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 [例(%)]

组别

例数

恶化

无效

有效

显效

临床治愈

总有效

对照组

55

0

11

6

16

22

44(80.00%)

联合组

55

0

3

7

18

27

52(94.54%)

统计值

χ2=5.238

P

0.022

3讨论

缺血性脑血管病主要是由糖尿病、高血压和高血脂等基础疾病引发的脑动脉硬化,脑动脉形成狭窄乃至闭塞状,致使脑部血液循环不足,易发生脑栓塞、脑血栓、短暂性的脑缺血和间隙性脑梗死,因此尽快恢复脑部供血才是治疗该疾病的关键所在。丁苯酞有降低自由基浓度,减少炎性反应,抑制脑部组织神经元萎缩的功效,可促进脑缺血区域的血液微循环,产生一定的治疗效果。银杏酮酯滴丸含有的萜烯类银杏酯B能够阻止血小板聚集,银杏酮酯有扩张血管,促进颅脑供血,减小血液循环阻力,降低血液粘稠度,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功效。本文研究结果显示,银杏酮酯滴丸联合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比单独使用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效果更佳,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80.00%)明显低于观察组患者(94.54%);两组患者BI评分明显增加,NIHSS评分明显减少,且观察组BI评分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采用银杏酮酯滴丸联合丁苯酞注射液治疗能够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抑制炎性因子水平提升并预防血栓再产生,具有优异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能,减轻神经功能损伤,保护脑部组织的作用,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参考文献


  1. 李惠博, 高玲, 林芹兰,等. 血清胱抑素C水平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意义[J].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20, v.24(03):87-89.

  2.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 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J].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8, 51(9):666-682.

  3. 廖春华, 刘朝晖, 何珊珊,等. 脑血疏口服液联合语言训练治疗卒中后失语的临床疗效[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0, 018(007):1142-1144.

第一作者:刘晓,男,1969年12月出生,职称:主治医师,祖籍:安徽亳州,研究方向:临床药物。

通讯作者:侯晓晖,女,1972年8月出生。